高中政治課堂愛國主義教育方向

時間:2022-05-24 15:28:44

導語:高中政治課堂愛國主義教育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政治課堂愛國主義教育方向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明確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保郏保?a href="http://www.trq119.com/article/755585.html" target="_blank">高中政治課堂作為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必須在新時代、新形勢的要求下,適當調整自身的課程內容設計和課程實施過程。高中階段由于高考學業壓力,高中政治課堂的愛國主義教育必然在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方面有著不同于其他學段的自身特征:課程內容的特殊性和針對性;課程體系的連貫性和持久化;課程實施的簡單化和被動式。結合學科特色和時代要求,考慮學段特征和實操難度,應打造更加“接地氣”“有實效”“有溫度”的愛國主義教育,提升高中階段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一、高中政治課堂愛國主義教育的問題淺析

1.教學思路僵化,缺乏深入性

對高中學生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政治課教師,更是應該并且需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去。但是學段的特殊性使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政治教學主要圍繞每一課時的具體化教學任務,重在傳授給學生系統化、知識化的知識建構,換句話說注重知識層面目標的達成。大多數教師抱著這樣的教學思路,導致在課程上呈現出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多數時候是以單純的、直白的說教方式展開。教師穿插在課堂當中的一兩句話、一兩幅圖或者一兩段簡單的課程素材,難以做到時代性和手段的更新。教師由于教學思路的僵化,不免在課程素材的選取上、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教學內容的處理上缺乏深入性的思考,導致課堂呈現出的樣態“十年如一日”,這樣就會導致課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過于“老化”和籠統,缺乏深入性的思考和設計。同時,大多數內容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說教活動,忽略了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缺乏讓學生感同身受的體驗過程,只能存在一種表層的觀看心理,難以在情感上引起共鳴,最終導致高中政治課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受到影響。

2.課程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

政治學科考查的課程內容,不僅有學科課程,更有社會課程,學科課程是考綱中的顯性內容,社會課程是隱性內容,但在高考命題中,卻是以隱性的社會課程(社會重大事件、文獻、案例等)作為背景材料的載體來考查學生對顯性課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中愛國主義教育所涉及的社會課程就是重要的一環。在每節課有限的45分鐘內,政治教師既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又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還要在適當的課程環節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這就必然使得教師在綜合考量下對知識性之外的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采取單一化的課程形式。如在日常的教學實際中“就地取材”“適當擴展”“簡單呈現”“直接引導”,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僅僅體現為簡單化的教學問答,缺少讓學生去感受、去理解、去探索的教學過程和課程形式,學生也很難體驗到課堂教學之外的課程模式,所以難免不產生“倦怠情緒”。單一化的課程形式帶來的是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不信”和“不服”,他們缺乏多元化的體驗和感受,缺乏課堂教育和實踐生活的鏈接,缺乏自我感知和課堂教學的整合,導致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低下。

3.碎片化的課程展現,缺乏實效性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相較于知識性的內容掌握而言,更側重于學生自我的情感體驗和道德修養,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和持續。那么要想學生自身對愛國主義精神有一個系統化、整合化的感受,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有規劃的深遠持久的愛國主義教育。但是,目前在一線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多數呈現出課程展現碎片化的情況。隨著一線教師自身對于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師們也在不斷嘗試著新形式、新素材、新方法對學生進行高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但是由于課時安排和常規教學任務的壓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大多數情況穿插在常規的教學活動之中,往往是集中幾分鐘的“集中式”“高濃縮”“直白滲透式”“賣力展現式”的課程教學過程,注重學生當時的強烈反應和課堂感受,忽略學生的長遠思想修養。并且學生往往呈現出“當時受觸動,課后老樣子”的日常表現,這種碎片化的課程展現式的愛國主義教育難以形成對學生深遠持久的影響,難以塑造學生完整的“三觀”。

4.零星化的課程評價,缺乏持續性

愛國主義教育同其他教學內容一樣,也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課程評價。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在一線的課堂教學中做的還不是太好。一線教學存在對學生缺少系統化的課程評價,一是沒有切實可行的考核標準和執行計劃;二是對這方面的重要性也沒有足夠的認識。一線教師認為,高中階段我們主要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但是我們也就是依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對相關內容的反映程度和參與情況以及課后的日常表現和言談舉止等教學反饋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有一個大致的掌握和了解。甚至,這方面的課程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化。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呈現出“開展評價的時候比較片面,缺乏完善的評價機制,導致愛國主義教育缺乏真正的心靈震撼,政治教學在情感上難以產生磁化效應”[2]的現象。

二、高中政治課堂愛國主義教育的改進方向

愛國主義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尤其思想政治課程,必須“站好站穩”課堂教學,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目前高中階段愛國主義教育程序化、籠統化、零星化的問題不容忽視,現狀的改善需要強化專業力量的支持,共同探索出符合實際的、師生“喜聞樂見”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方式。

1.加強頂層設計,站穩站好主陣地

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是一個多維度的課程體系,必定需要在課程實施前有一個“通盤考慮”。政治課堂作為對高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應當在綜合考量學段特征和年級差異的情況下,統籌設計大體的教學內容、實踐形式、主題活動等等。比如通過常規的政治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感受我國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感受偉大祖國的經濟成就和中國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感受中國人民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去讓學生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體驗,釋放政治課堂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那么原有課程內容提供給我們的課程素材是應該采取主題式的討論學習、演講發言式的分享學習,還是整合課程內容的課堂拓展和專題討論,我想在頂層設計層面應該有一個通盤的考慮,內容應主要涉及課程主題的選取、課程實施方式的確立、學生活動的開展、課程評價的展開等等。這樣也有利于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總體把握和宏觀設計。

2.精選課程內容,緊跟時代脈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國家課程的不斷完善,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改觀,時代性也更強。高中政治課程內容早已形成完善的體系,愛國主義元素也并不少,但是如何“用好用活”,弘揚時代主旋律,還值得進一步思考。教師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要注重在課程內容和課程素材的選取上,貼合時代主旋律和當代中學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感。一是要結合當下的時政熱點,選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素材和話題,引起學生們的注意。比如要緊跟國家的大政方針、時政熱點、大型活動、重大事件等時代信號開展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愛國主義教育。二是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考慮他們的時代背景和思維特征,我們的教育對象本身也是變化的,他們接受信息的多元化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從學生感興趣的課程內容切入,傾聽他們的聲音,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會更加有實效。三是需注意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用活”課程素材,對學生開展及時的愛國主義教育。

3.注重學生參與,凸顯學生主體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尤其是像愛國主義這樣的情感教育,更應該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凸顯學生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但是不要包辦一切,更應該在有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積極地參與、熱烈地討論、強烈地共鳴,從而把愛國主義內化為自身的情感和品質。比如有些課程資源的收集完全可以交由學生自己處理,這部分的課程內容可以讓同學們搜集資料、積極展現、互談感想、互相交流。這樣一來,既有利于教師發現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點”,也有利于他們在自我實踐中增強課程體驗,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培養綜合素質。但是在原則性、方向性的問題上教師要積極引導、把握方向。畢竟,“建設負責任的大國需要負責任、有擔當的公民,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不只有愛國的情感,更要有愛國的能力,這種能力從責任中來,從擔當中來,最終形成的是學生對于愛祖國的主動表達。”

4.實施方式多樣,多元互動育人

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高中政治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還是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始終牢記政治課堂是學校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抓手,要特別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我們要利用好政治學科資源中獨特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和育人途徑,將愛國主義與學生的見識增長、能力提升、責任擔當相統一?;谝陨峡剂浚紫任覀円獎撔赂咧姓握n堂自身的實施方式,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讓學生進行心得分享、資料匯編、課后討論等方式,綜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多元化的課程資源。二是不能止步于政治課堂,要在學校的頂層設計之下與學校的其余學科、學校的相關活動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比如德育處、團委、少先隊組織等。盡可能多地豐富課程實施方式,比如同班級的班會主題相關內容結合、同學校的大型活動相結合、到實踐基地去參觀等等,多元互動、共同育人。綜上所述,為提高高中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在保證正常教學的基礎上,應采取多種途徑有效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但是,要想整體上改變目前高中政治課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需要教育者不斷的努力,更離不開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必須立足“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參與,甚至需要“學校—社區—家庭”的多元互動,打造全方位、多元互動的有效途徑。只要我們在路上,我們敢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相信隨著各方面條件的成熟,我們能夠在這條道路上做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胡軍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國際視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7-02(006).

[2]袁立偉.談高中政治課堂的愛國主義教育[J].農家參謀,2017(24):362.

作者:譚延丹 李廣 單位:綿陽中學實驗學校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