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實務雙語課堂教學分析
時間:2022-06-01 14:35:20
導語:國際貿易實務雙語課堂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商科類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多模態教學理論對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實踐有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國際貿易實務的多模態雙語課堂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職業核心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進出口業務的操作技能和業務實操中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多模態;教學理論;國際貿易;課堂教學;雙語教學
一、引言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高職商科類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之一,它是一門融外貿英語語言知識習得、語言能力應用培養和國際貿易實務綜合技能提升為一體的課程,有較強的應用性。隨著各國間貿易活動的不斷發展,社會對能夠熟練運用英語從事各類型國際貿易業務活動的復合型外貿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而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多模態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被引入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之中。多模態教學主張教師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課堂上運用非語言的行為,以及教學空間的布置和教學空間里的所有事物,包括多媒體投影儀、PPT課件等多種媒介和現代化教學設備,課堂外利用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和學生自主學習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積極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和進出口業務的操作能力。
二、多模態教學理論
多模態教學理論源自于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在西方最早對多模態話語分析提起研究的學者之一是R.Barthers,他在自己發表的論文中探討了圖像在表達意義上與語言的相互作用[1]。GuntherKress(2001)在《MultimodalTeachingandLearning:TheRetoticsoftheScienceClassroom》一書中對media(媒體/媒介)和modes(模式/模態)進行了區分,并指出模式是用媒體傳遞信息的特殊方式,各種模式的相互作用可以產生意義,不同的模態會有各自特定的任務,因而產生不同的意義[2]。TerryRoyce(2002)在《MultimodalityintheTE-SOLClassroom:ExploringVisualVerbalSynergy》中對多模態教學進行了研究,提出符號資源的相關性有可能定義教學法的結論,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研究學習者怎樣與課堂里的多模態事物進行互動奠定了基礎[3]。Baldry和Thibault(2006)詳盡地介紹了多模態語篇的轉寫和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在電子環境下利用多模態話語分析方法來輔助教學[4]。在我國,很多學者都對多模態展開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李戰子(2003)指出Kress和VanLeeuwen的多模態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方法對于加深語言的社會符號特點,對于多模態話語的產生和理解以及英語教學都具有重要意義。顧曰國(2007)對多媒體學習和多模態學習進行了界定,并且構建了一個模型剖析兩種學習模式,以外語學習為例進行了實例分析[5]。胡壯麟(2007)討論了多模態符號學和多媒體符號學的區別,介紹了具有媒體和模態雙重特性的計算機符號學[6]。張德祿(2009)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多模態話語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并對多模態話語理論應用到外語教學的實踐進行了探索[7]。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于多模態教學的討論也日趨熱烈,尤其是將多模態應用到外語教學和雙語教學中顯現出了巨大的優勢。在實施雙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多模態教學理論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作用,積極主動地應用這一先進的教學方法,挖掘多模態教學模式的優點,最終實現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和業務綜合能力的教學目的[8]。
三、國際貿易實務雙語課堂的多模態教學設計
多模態教學設計就是要綜合運用和選擇多種模態以達到信息傳遞和交流的目的。在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中,教師要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并且對各種不同模態選擇的原則要有正確的把握。如果課堂教學設計良好,模態選擇和組合運用得當,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得到有效提高,信息的輸入也會明顯加強。本文將以《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程》Chapter3SectionABusinessNegotiation為例展示本課程的多模態教學設計。本次課的主題是“交易磋商”,教學內容的重點是國際貿易業務交易磋商的基本程序,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了解交易磋商的四個環節,掌握發盤與接受環節應注意的問題及其在交易磋商中的作用。本次課的多模態教學設計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環節。(一)課前。課前,學生通過學習通平臺學習國際貿易業務磋商的相關知識,并完成課前任務,檢驗自學效果,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二)課中。課中,教師將課堂實施細化為導入、任務進階等四個環節。1.導入部分。本節課教師著商務套裝進課堂,很正式地和學生打招呼“Goodmorning,ladiesandgentlemen!”。教師以這種言語加非言語的形式向學生傳達很重要的信息,即今天的上課內容———交易磋商———可以是國際貿易當中非常正式、非常重要的環節。隨后,教師展示課前任務中的典型學生作業成果,并簡單提問學生相應的術語,把握學生的預習情況,亦可導入新課。2.新知講解及任務練習。教師在學習通當中發布四封函電樣本,要求學生小組討論這四封函電分別屬于交易磋商環節當中的哪個環節,并且闡述原因。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可適當提出一些小問題,關于當前英文函電中的關鍵語言表達、信息點等,進而判斷該函電的性質。在這個提問、回答、思考、反問的過程當中,教師針對性地就重難點答疑,啟發學生對進出口交易磋商各環節的關鍵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如本次課我們要重點解析“firmoffer”和“non-firmoffer”的區別,教師在進行了必要的知識講解后,向學生展示兩封發盤函電,并同步發送到學習通平臺,要求學生在認真對比這兩個發盤函之后,運用所學知識列舉出兩者的不同之處,隨后教師利用學習通的詞云功能總結學生提交的答案的關鍵詞,詞云提煉的關鍵將會根據出現頻次以不同字號不同顏色呈現出來,這樣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大家的觀點,此后,教師同屏展示兩封發盤函,并引導學生一起總結firmoffer和non-firmoffer的區別,最后,教師播放微課動畫總結,讓學生從整體層面把握信息。3.任務進階。教師在虛擬仿真軟件中發布任務,要求學生按照給定的情境擬發發盤函和接收函,其中教師將設置一些“突發性事件”,考查學生在交易磋商過程中的靈活應對能力,同時教師在學生實訓的過程中巡視指導學生的函電。4.課堂小結。教師在學生完成設定的函電寫發任務之后,針對相應的情境要求和“突發性狀況”,教師給出參考模板和處理意見。(三)課后。教師在實訓系統中下發練習任務,要求學生隨機組隊完成一個完整的交易磋商(包含詢盤、發盤、還盤和接受),同時,教師在學習通中下發拓展任務,要求學生觀看上傳的展會現場交易磋商的視頻,按小組完成相應的現場交易磋商,拍視頻上傳學習通。在這樣的教學設計當中,學生可通過多種感官多模態地去解讀、處理信息,通過回答問題、提出反問、課堂討論、跟隨教師的講解演示等視、聽、觸覺模態,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訓練自己的外貿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課后的基礎任務以及拓展性任務可綜合運用知識,并形成內化。
四、結語
多模態教學方法的出現,打破了國際貿易實務雙語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在課堂上作為一個引導者,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引導學生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模態,解讀和構建課堂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作者:印萍
- 上一篇:高校管理會計信息化教學意義
- 下一篇:電商物流如何提升農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