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腮扁葉蜂風險評估與管理研究
時間:2022-06-01 15:38:19
導語:楚雄腮扁葉蜂風險評估與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楚雄腮扁葉蜂危害云南松、華山松、云南油杉及雪松等松科植物,有從滇中向滇東北、滇東南擴散蔓延的趨勢,對云南省的經濟和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文章運用林業有害生物綜合評判方法并經過定量分析計算出楚雄腮扁葉蜂的R值為1.56,屬于中度危險有害生物,本研究可為防止楚雄腮扁葉蜂在云南進一步擴散蔓延和造成危害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楚雄腮扁葉蜂;危害;擴散蔓延;有害生物
云南省現有林地2827萬hm2,林木蓄積20.67億m3,森林覆蓋率達65%。其中云南松面積約480萬hm2,占全省林地面積的17%,林木蓄積量2.9億m3,占云南省林木蓄積的14%,這種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為楚雄腮扁葉蜂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較好的環境[1]。楚雄腮扁葉蜂的幼蟲在剛孵出時就可以取食云南松的針葉、少量華山松、云南油松和雪松等松樹林分,特別對土地貧瘠、避風處、林密度低、生長衰弱和陽坡等區域的林分危害比較嚴重,已經對林木生長和生態效益發揮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認識楚雄腮扁葉蜂在云南的危害風險,提高對楚雄腮扁葉蜂的警惕性,對云南省森林資源的保護有很重要的意義。
1背景
楚雄腮扁葉蜂(Cephalciachuxiongica)隸屬于昆蟲綱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廣腰亞目Symphyta扁葉蜂科Pamphiliidae腮扁葉蜂屬Cephalcia[2],其幼蟲見圖1、成蟲見圖2。楚雄腮扁葉蜂主要以幼蟲取食云南松針進行危害。在云南為2年1代,世代重疊嚴重[1]。8月上旬卵開始孵化成幼蟲并直接在松針上取食,幼蟲接近3齡后吐絲將咬斷的松針、糞便裹在一起在里面取食,在樹上形成包裹樹枝、樹梢的蟲包,很容易發現。至10月中下旬,松針被吃光后,枝、梢上的蟲包明顯發黃。10月下旬老熟幼蟲開始停止取食,逐漸落地鉆入松林根部土層中做土室進入休眠。土室直徑在6~10mm,翌年全年不活動,在土室滯育22個月以上(少數滯育幼蟲可達34個月甚至更久)。直到第3年6月中下旬,老熟幼蟲開始蛻皮化蛹,蛹期15d左右。7月上中旬成蟲開始羽化,7月中旬進入羽化高峰期,3~5d在林間交配產卵。卵一般連續產于松針上,每棵松針上產卵少則3粒,多則20余粒,卵期7~15d[3]。
2風險評估
2.1分布
國內分布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區和四川、貴州、廣西省(區)的部分地區。在云南省分布于楚雄市市郊、祿豐縣、雙柏縣、南華縣、武定縣、姚安縣、會澤縣、安寧市、東川區、宣威市、富民縣、硯山縣、祿勸縣、昆明市市郊、丘北縣、廣南縣[4]。
2.2擴散蔓延的可能性
2.2.1危害特性楚雄腮扁葉蜂主要以幼蟲形式危害云南松、華山松、云南油杉及雪松等松科植物,其幼蟲數量多食量大,被害林樹上掛滿幼蟲蟲糞形成的絲網,針葉喪失光合作用,冬春季遠望形似火燒,對林木生長發育造成極大的危害。受害嚴重的植株全株針葉被取食光,幼蟲吐絲形成幕巢,后將松針從基部咬斷,拖入幕巢內進行取食,導致松針完全喪失光合作用,受害林木樹勢越發衰弱,小蠹等次期性害蟲及植物病原菌危害性增加。2.2.2傳播渠道楚雄腮扁葉蜂成蟲飛行能力強,易擴散,不易捕捉。特別是雄蟲,可能因其個頭小身體輕等原因,不但飛得高還可以連續飛行較長時間,可以飛到樹冠以上,也可在林間穿梭或圍繞著樹木飛行以尋找配偶和交配場所,更重要的是該屬的昆蟲多存在孤雌生殖方式,使其蔓延擴散及爆發成災的風險倍增。2.2.3寄主植物及其分布云南松及華山松最易遭受楚雄腮扁葉蜂的危害,雪松、滇油杉等其他針葉樹種受到的危害較輕。云南有9屬35種松科植物,云南松和華山松面積最大,且多為純林,為楚雄腮扁葉蜂的大發生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云南松在云南地區分布最廣,云南省云南松面積480萬hm2左右,林木蓄積量2.9億m3,是云南省的優良木材,占云南省木材生產總量的40%以上。2.2.4在云南的適生性、抗逆性和適應性分析從楚雄腮扁葉蜂的發生和擴散特點來看,楚雄腮扁葉蜂在云南危害范圍有從滇中向滇東北、滇東南擴散蔓延的趨勢。目前,重點分布于云南楚雄州、昆明市、曲靖市、文山州。楚雄腮扁葉蜂是從云南省中部向云南省的東北部、東南部、四川省的南部和貴州省的西南部擴散蔓延,下一步有可能繼續沿著這些擴散路徑向廣西西部,以及貴州和四川等地擴散。楚雄腮扁葉蜂在云南適生區主要分布于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氣候帶,海拔為700~2000m,溫度適中,適合云南松、華山松、云南油杉等針葉樹種生長的地區,這些地區能滿足楚雄腮扁葉蜂的生長和繁殖。
2.3對經濟和環境方面的影響
2.3.1在云南省的危害情況楚雄腮扁葉蜂在云南呈現發生范圍廣、危害面積大、危害重、損失大、擴散蔓延速度快。1997年只在云南楚雄州發生,危害面積僅66.7hm2;2004年,云南省會澤縣危害面積已達666.67hm2;2010年全省發生地擴大到4個,危害面積達2667hm2;2011年全省危害面積超過6667hm2。2015年曲靖市馬龍縣受害面積達1000hm2;2018年,紅河州瀘西縣危害總面積已超過了333.33hm2,林分枝梢受害率20%~100%,平均受害株率46%,且受害面積還在逐年增長。2.3.2潛在的經濟影響楚雄腮扁葉蜂的蔓延擴散及暴發成災對云南省乃至周邊地區的木材生產造成嚴重威脅。2.3.3環境方面的潛在影響楚雄腮扁葉蜂危害多發生在海拔高、土壤貧瘠、樹種單一、水土流失嚴重、林木長勢衰弱的云南松、華山松純林內,嚴重破壞本已十分脆弱的森林生態環境,并嚴重影響長江防護林體系的建設,已成為嚴重制約云南省林業可持續發展及影響西南地區生態安全的重大生物災害之一。2.4檢疫和鏟除的難度對其寄主植物在調運過程中楚雄腮扁葉蜂卵可采取嚴格檢疫措施,檢疫難度較低;老熟幼蟲進入地下越冬滯育,需要人工翻挖,費時費力,鏟除難度大;幼蟲及成蟲可通過物理、化學、生物防治,但爆發后防治難度也較大。2.5定量評估參照李娟等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PestRiskAnalysis,簡稱PRA)指標體系及賦分標準的探討[5],結合云南省的實際情況,對楚雄腮扁葉蜂在云南的風險性進行評估和分析。風險分析評判指標的賦值標準見表1。根據表1的標準,各指標(P)和總指標值(R)計算如下:根據R值大小,可將風險程度劃分為4級:2.50≤R<3.00為特別危險,2.00≤R<2.50為高度危險,1.50≤R<2.00為中度危險,0.00≤R<1.50為低度危險。按照PRA準則,采用綜合評判方法并經過定量分析計算出楚雄腮扁葉蜂的R值為1.56,屬于中度危險有害生物。
3風險管理
3.1采取的控制措施
(1)對楚雄腮扁葉蜂在云南省的風險性的綜合評估表明,楚雄腮扁葉蜂是云南省華山松、云南松的重要害蟲。楚雄腮扁葉蜂在云南適生范圍廣,對環境適應性強,繁殖能力強,地下幼蟲很難清除,成蟲具有遷飛能力。應加強對楚雄腮扁葉蜂生物學、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加強孤雌生殖研究、地下幼蟲防治方法研究、蟲卵防治方法研究和飛行與擴散遷移的研究等。(2)加強楚雄腮扁葉蜂早期監測和防治,加強發生區疫情除治。2020年云南省6個縣區采用無人機噴灑化學藥劑方式對云南松開展了楚雄腮扁葉蜂的無人機防治工作,平均蟲口死亡率達到90%以上,全面遏制了楚雄腮扁葉蜂對受災地區林木的持續性危害。然而防治工作是在幼蟲爆發已經造成危害之后。應加強楚雄腮扁葉蜂不同變態下的監測和預報工作,盡早發現,盡早防治。結合楚雄腮扁葉蜂防治信息宣傳,使人們做好早期監測工作。形成楚雄腮扁葉蜂全蟲期監測、防治一體化綜合治理技術(IPM)體系,以期實現發生區疫情除治。(3)加強周邊地區監測和防止擴散遷移。楚雄腮扁葉蜂具有飛行能力,容易遷移擴散到受災的周邊地區??杉訌娭苓叺貐^對楚雄腮扁葉蜂成蟲的監測,防止擴散遷移到周邊地區。(4)對楚雄腮扁葉蜂的寄主植物進行調運過程中可采取嚴格檢疫措施,檢查其是否攜帶楚雄腮扁葉蜂卵、幼蟲及成蟲,對調運中發現有疫情的寄主植物進行及時處理,以阻止該蟲通過人為途徑進行蔓延擴散。營林措施:對林地進行適量翻挖,破壞楚雄腮扁葉蜂幼蟲越冬場所,殺死越冬幼蟲。營造混交林,改造純林,根據楚雄腮扁葉蜂危害地區的情況,種植速生闊葉樹種,適當提升森林密閉度。要豐富森林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及抗性,豐富天敵資源,保護天敵及生物多樣性,以控制腮扁葉蜂。針對楚雄腮扁葉蜂的物理防治手段主要包括人工修剪帶卵枝條及蟲巢、人工翻挖越冬蛹?;瘜W防治手段是應對楚雄腮扁葉蜂大爆發的一個重要手段。目前,楚雄腮扁葉蜂殺蟲劑主要為有機氯農藥、有機磷農藥、擬除蟲菊酯及昆蟲生長調節劑等[6]。當危害情況嚴重及面積較大時,可使用飛機或無人機噴灑農藥進行防治。對于楚雄腮扁葉蜂的潛在生物防治包括捕食性、寄生性天敵、病原微生物及信息素4個方面。
3.2天敵分布情況及制約能力
目前,楚雄腮扁葉蜂捕食性天敵及寄生性天敵的報道較少,但通過資料發現,金針蟲可捕食土壤中滯育的幼蟲,姬蜂科可寄生于幼蟲體內[7]。淡色叢赤殼菌和粉紅粘帚霉對楚雄腮扁葉蜂致病能力最強[8-9]。雄蜂對產出的性信息素具有明顯的趨向作用。
參考文獻:
[1]徐進,史敏銳,汪分,等.楚雄腮扁葉蜂研究進展[J].生物災害科學,2020,43(4):323-330.
[2]蕭剛柔.中國扁葉蜂(膜翅目:扁葉蜂科)[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3]王曉霞,王方,萬艷,等.畢節市楚雄腮扁葉蜂的生物學研究及其在貴州的風險評估初報[J].貴州林業科技,2017,45(1):11-14.
[4]馮璐,劉建宏,李永和,等.基于Maxent模型的楚雄腮扁葉蜂潛在分布區預測[J].西部林業科學,2013,42(2):49-55.
[5]李娟,趙宇翔,陳小平,等.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指標體系及賦分標準的探討[J].中國森林病蟲,2013,32(3):10-15.
[6]馬蘋,李永和,謝開立,等.生物農藥林得保防治楚雄腮扁葉蜂藥效試驗[J].中國森林病蟲,2011,30(2):40-41.
[7]夏舉飛,陳玉惠,李永和,等.楚雄腮扁葉蜂蟲生真菌的分離鑒定及其致病性[J].中國森林病蟲,2015,34(3):9-13.
[8]蘆俊佳,夏舉飛,莊飛,等.楚雄腮扁葉蜂蟲生真菌粉紅粘帚霉的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J].植物保護學報,2018,45(3):622-631.
[9]蘆俊佳,徐榮,李永和.粉紅粘帚霉SWFUYHL02-03侵染楚雄腮扁葉蜂幼蟲的掃描電鏡及透射電鏡觀察[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8,40(12):68-75.
作者:常菊美 徐全元 魯瑩 李永和 王雷光 樊敏 張邯瑞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大數據與智能工程學院 西南林業大學森林生態大數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 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研究院
- 上一篇:出版行業改革與財務管理分析
- 下一篇:不動產登記測繪與規劃面積差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