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
時間:2022-06-01 16:33:28
導語:社會保障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例如,一段時期內“看病貴”的問題,使得部分群眾對國家的醫療保障政策產生了誤解。而事實上,從醫療保險的基本規律來看,由于“醫療服務”具有信息不對稱性,就醫者個人不掌握專業知識,加上健康與生命價值的特殊性,使得事實上是醫生代替就醫者作出了“自愿選擇”,因此會出現“看病貴”的問題?;卺t療保險基本規律的學理分析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看病貴”很大程度上是醫療服務特殊性所導致,避免對相關政策的誤解。從“社會保障學”課程教學來看,作為公共管理學科特別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目的是為黨和國家培養研究社會保障問題,制定與落實社會保障政策的人才。這回答了“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人的問題”。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包括社會保障在內的一切公共事務都具有各國的特色,都不能脫離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過程中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不斷深入,對于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各項任務作出了科學部署,是研究我國社會保障問題,制定社會保障政策,推進社會保障事業的根本遵循。因此,在“社會保障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融入黨和國家關于經濟社會建設的理論方針政策,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真正服務于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及經濟社會建設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社會保障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優勢
“人們所奮斗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2-3]。大學生正處于學習階段,除了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外,其他公共政策對其直接的現實利益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關心社會現實問題。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從多種渠道了解社會現實問題,并且我們要培養的也是要具有公共關懷、關心社會的人才。社會保障領域的一些話題如民生保障、醫療健康、貧富分化等,經過網絡輿論的發酵往往更容易得到大學生的關注,成為“熱點”,如果不能加以正確引導就會影響其對社會政策的判斷和認知。社會保障類話題的現實性決定了其相比其他課程在開展課程思政方面具有更多的“素材”。另一方面,一些社會保障問題會影響大學生家庭的切身利益,例如災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提高養老金待遇、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改革等;有的話題雖然與大學生當前利益沒有直接關系,但卻關系到他們未來的利益,例如在大學生擇業過程中“五險一金”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養老保險繳費率、退休年齡的改革也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利益。這些話題與其他課程的知識相比更接近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能獲得大學生的關注,更容易激發大學生的興趣,也更能觸動大學生的心靈。這就是“社會保障學”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有利條件與優勢,妥善加以利用便能取得成果。
三、“社會保障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結合點
社會保障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依據法律,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公民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生活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6]。收入的再分配性決定了社會保障的發展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保障的基本性決定了社會保障的保障水平不能過高,否則就會加重國家財政負擔,導致“養懶漢效應”,出現福利國家危機[7]。然而,現實中部分大學生由于不了解社會保障的這種一般規律,對于一些西方國家的“高福利”產生非理性的認知和盲目的推崇,認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保障水平反而不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削弱了其社會認同感。特別是現實中還存在低收入群體和貧困問題,認為國家應該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例如,在對外交往中,我國有時會對一些貧窮國家提供援助,部分群眾會對此產生質疑,認為國家應該把這筆錢用于救助國內的低收入者。究其根源,在于對社會保障發展規律、社會保障責任分擔缺乏正確的認識。首先,社會保障只是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而不是為了達到富裕的生活而提供的保障,特別是我們國家人口規模龐大,即便把全部公共財政收入都用于社會保障也無法達到一些西方福利國家的保障水平,還會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對其他部門的投入。其次,社會保障雖然是收入再分配,但并不是按需分配,如果脫離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按勞分配的原則,盲目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造成勞動與不勞動所得一樣或者相差不大的局面,就會削弱人們勞動的積極性,降低社會生產率。最后,政府在社會保障中承擔主體責任,但主要是制度建設、執行管理以及對特殊困難群體進行救助的責任,并不是要承擔社會保障的全部責任。除了那些特殊弱勢群體外,每個人仍然需要通過個人努力提高收入水平,創造美好生活,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社會保障制度。這樣,通過對社會保障一般規律的介紹與闡釋,通過“說理”分析向學生講明我國制定社會保障政策的現實依據和學理基礎,便可以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保障政策的合理性與現實性,正確認識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責任,相比單純地說教效果更好。
我國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體系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體系,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連續16年上調,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逐年上調,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最高可達90%;社會救助制度更加健全,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高;農村貧困線標準大幅提高,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社會保障政策的改革促進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提高了社會保障待遇水平,減輕了人民群眾的負擔。這對于一個有著14億人口,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尤為不易。特別是近兩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和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黨中央多次提出“政府要過緊日子”,同時“基本民生投入確保只增不減”,要以政府的“緊日子”換群眾的“好日子”,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民生工作的重視,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了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作者:王作寶 王學工 李冬雪 單位:東北大學
- 上一篇:汽車市場營銷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
- 下一篇:機械制圖課堂教學影響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