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閱讀教學原初閱讀的價值意蘊

時間:2022-06-06 15:23:26

導語:高中閱讀教學原初閱讀的價值意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閱讀教學原初閱讀的價值意蘊

摘要:成都七中黃明勇老師曾提出“原初閱讀”概念,特別強調閱讀教學要從學生的原初問題出發。其意圖是讓閱讀教學針對學生的實際需要,遵循文章的內在邏輯和認知規律,突破學生的理解瓶頸。從“原初閱讀”的視角考察,可以發現當前高中閱讀教學存在忽略學情與脫離閱讀規律的情況,探討“原初閱讀”在高中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樣態,對于讓高中閱讀教學回到閱讀本身,探析文章的形成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高中語文之“高”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原初閱讀;閱讀教學;價值意蘊;實踐樣態

一、原初閱讀的內涵及價值意蘊

(一)原初閱讀的內涵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質疑。如何突破中學語文教學的困境,是語文界近二十幾年來孜孜以求地探索的焦點。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實踐,成都七中黃明勇老師提出了“原初閱讀”概念,并展開了深入研究。何為原初閱讀?黃明勇老師認為:“原初閱讀即最初閱讀,原初閱讀教學即從學生的原初問題出發,針對學生的思維瓶頸,設置語言認知情境(沖突或背景),引導學生克服功利主義在閱讀體驗中獲得理解力的提升。進而讓學生達成更高層階的原初閱讀體驗”。根據黃明勇老師的闡述,“原初閱讀”的要義有二:一是針對學生的實際需要、真實問題,二是遵循文章的規律、閱讀的規律。原初閱讀提醒我們回到閱讀的真實起點,重新認識閱讀的本質規律,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針對性和科學性。閱讀的真實起點,是學生理解的具體而實際的起點,不是教師假想的抽象的起點。這個起點,與學生的知識積累、閱讀水平、理解能力直接相關。對同一學生而言,因為年級階段的不同,會有顯著的不同。閱讀的本質規律,即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遵路識斯真”,這個“路”,是理解之路,是理解的方法過程與文章的內在邏輯。那么,從“原初閱讀”的視角來考察高中閱讀教學,重新思考高中閱讀教學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會得到什么發現,又能帶來什么改變呢?

(二)原初閱讀對高中閱讀教學的價值

原初閱讀強調遵循文章的內在規律,內在規律有哪些呢?一是構成規律,即文章成品的結構法則;二是形成規律,即文章寫成的過程方法。深入閱讀一篇文章,需要梳理其各組成部分,分析其間的結構關系,從而把握其信息內容,也需要揣摩其寫作過程,體會其立意的路徑方法和表達的思維策略。前者為基本的閱讀、普通的閱讀,著眼于文章信息的獲取;后者為高階的閱讀、專業的閱讀,著眼于文章思維的學習。原初閱讀強調學生的真實問題和真實起點,高中生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大都具備了信息獲取的閱讀能力,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也在文章結構分析和信息獲取方面做了充分的學習和訓練。在閱讀教學方面,“高中”之“高”,可能就應該“高”在這里。如果高中閱讀教學還只能在信息獲取上兜圈子,就不要責怪學生在語文課上做理科作業,也不要期望學生的語文能力有實質的提高。原初閱讀觀點啟迪我們,高中閱讀教學的重點應該從文本信息走向文章思維,即以“理解”為主,在信息獲取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文章立意和表達的過程,理解作者的立意表達的方法與策略,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同時向作者學習到寫作的技能與藝術。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光是甚至不主要是讀懂這篇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其余學科也要這樣做),而是讓學生學習怎么讀懂并予以訓練(基礎閱讀),更是要欣賞并學習作者是如何立意和表達的,即學習文章思維(高階閱讀)!

二、以原初閱讀審思高中的閱讀教學現狀

(一)忽略了學生的理解起點和階段價值

原初閱讀認為,閱讀教學要基于學生的真實起點。從學生的真實起點來看,經過了小學六年和初中三年的學習和實踐,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基本成熟,甚至定型。20世紀30年代,美國教育家莫提默·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指出,經過長時間調查研究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大多終身停留在小學五六年級水平,中學以后,學生的閱讀沒有被有效地教過”。初中生的閱讀有沒有被有效地教過,我們暫且不論。高中的閱讀教學,究竟有沒有作為,有沒有效果,我們不妨問一個問題:高中的閱讀教學,與初中有什么不同?所教的閱讀方法有不同嗎?所學的閱讀知識有不同嗎?如果問一下正在進行高考考前復習的學生,他們多半會告訴你,高三所講的所有語文知識和方法,在中考前大多已經講過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現在進行的高中閱讀教學未能針對學生的真實起點和實際需要。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回答高中閱讀教學能給予學生哪些他們未曾學過或知道的東西。如果沒有,高中閱讀教學就缺乏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二)忽略了語文的學科本分和教學職責

根據原初閱讀理論,閱讀教學要遵循文章的內在規律,積淀學生的閱讀體驗,達成語文教學目標。那么,文章的內在規律是什么?我們現在的閱讀教學,有沒有遵循這個內在規律?現在的閱讀教學,能否有效地增進學生的閱讀體驗,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和語文學科目標?我們不妨先問這樣一個問題:一篇文章,比如《孟子》選段《寡人之于國也》,出現在不同學科的教材上,或者課堂上,如何體現學科特點?如何實現學科教學目標?假如出現在歷史課堂上,在把握文章內容和觀點之后,會從歷史學科的角度來認識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思想狀況,探尋孟子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原因,從而對那一段歷史有更清楚的了解,對思想文化乃至整個歷史的發展規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假如出現在政治課堂上,在了解文章內容和孟子觀點之后,政治老師會帶領學生探討儒家政治思想的得失,以此分析國家的結構方式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甚至可以與道家無為而治與法家嚴刑峻法等治國思想進行比較,進一步探尋理想的政治結構和治國觀念。那么,在了解文章內容及主旨之后,作為語文的學習,特別是高中語文的學習,我們還做了什么?僅僅是積累一些文言詞句?或者找出一兩種寫作特點?這些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文章的本質規律?在提升學生文章讀寫能力上,又有多少實際意義呢?實際情況是,上高中以來,學生學過了古今中外的不少文章大師的名篇佳作,但學過之后,學生未必從這些名篇佳作學到文章大師們的寫作思維和智慧,在語文課堂上未必獲得了語文的提升。1978年的呂叔湘之問(“十年的時間,兩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在原初閱讀的視野下,答案逐漸明晰起來:因為我們沒有較好地遵循文章的內在規律,兩千七百多課時中,學習“語文”的時間并不多。正如王榮生所說,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程的缺失。

三、原初閱讀在高中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樣態

原初閱讀觀念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可以有怎樣的實踐樣態呢?換句話說,如何從文本信息走向文章思維呢?有一種實踐方法,即對文章進行寫作分析。下面我們以《拿來主義》為例,嘗試就文章的立意進行分析,具體說明原初閱讀在高中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樣態。作為高中語文,僅僅讀出文章的中心是主張“拿來主義”,號召大家用“拿來”的方式創造新文藝,這是不夠的。要理解作者是如何產生“拿來主義”這個主張的,學習其中的思維,體會個中甘苦。在文章里不難看出,“拿來主義”是針對“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的現實情況提出來的。在大家都奉行“送去主義”的時候,作者是怎么想到“拿來主義”的呢?文章說“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閉關主義”是怕別人拿走自己的好東西,而結果保住自己的東西了嗎?“給槍炮打破了大門,又碰了一串釘子?!痹趺崔k?當時人們的做法是,那就反過來做,主動送,實行“送去主義”。這是面對求是的思維。“送去”究竟行不行?作者看到將導致“拋給”的下場,是不行的。在大家都奉行,都看好“送去主義”的時候,作者為什么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我們眼前一亮?因為他運用了結果推測,或者叫前瞻思維。從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超越出來,努力尋找“第三樣”做法,我們可以稱之為“第三條路思維”,這是一種開創性極強的思維方式。魯迅先生很擅長這種思維,在《燈下漫筆》里,作者從非亂則治的思維中超越出來,在中國歷史治亂交替的表面不同中,看到其共同問題:都是奴隸的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或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針對此問題,其提出“爭取到人的價格”,開創第三樣時代?!赌脕碇髁x》的立意,也用到第三條路思維:“閉關”和“送去”,是相反相對的,而兩者都不可,這時人們往往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魯迅沒有在此被困住,他進行了下一個思維:有沒有第三樣做法?于是有了“拿來”的主張。對《拿來主義》的立意過程和思維方法進行這樣的分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這篇雜文的思想,欣賞到作者文章思維的高妙;也才能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向魯迅先生學到寫文章的思維與方法。從而進一步提升語文水平。深入研究并實踐推廣原初閱讀,可以讓高中閱讀教學回到閱讀本身,回到文章的形成過程,從而實現高中語文之“高”。或許,原初閱讀對于擺脫中學語文教學的世紀尷尬是一種有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郝明義,朱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呂叔湘.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N].人民日報,1978.03.16.

[3]楊元林,岳玲.“立體閱讀”:賦予閱讀教學以專業品格[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10):23-24.

作者:楊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