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效果

時間:2022-06-08 10:01:39

導語:企業文化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文化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效果

摘要:本文分析企業文化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意義,提出融合企業文化的《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探索問題,對接企業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與《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知識點,從探究教學載體、選擇教學方法手段、科學考核評價三個方面,闡述融合新時代機械行業企業文化,實施《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的方法。

關鍵詞:融合;企業文化;課程思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進一步加大,已步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在新時代背景下,伴隨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和工業產業的升級,我國制造類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生產模式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誠信友善、愛崗敬業、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等優秀道德修養和精神素養被廣泛推崇,這些品質主要通過企業文化來塑造。企業從業人員主要來源于高校,一線員工多來源于職業院校,高校學生越早越多地接觸企業文化,越有利于其畢業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適應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求。高職教育應順應時代進步和行業發展的要求,積極將企業文化融入相關專業教學,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性,推動企業的文化建設及其整體發展。

一、企業文化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意義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發展中培育起來的,為企業成員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風俗習慣,以及反映企業特質的規章制度、組織結構和物質實體[1]。課程思政是把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精神品質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門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理念和實踐。新時代背景下,探索如何將機械行業企業文化融入《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深化課程思政建設,帶動高職院校發展

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的學生在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方面,能夠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將企業經營理念、價值觀念等文化內容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促進學生盡快成長為準職業人。企業文化內容的核心要義更多表現為思想政治素質,高職教育只有將相關行業企業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專業教育,深化課程思政建設,使學生在接受專業能力教育的同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習得高尚的精神品德和良好的專業素養。這樣就能更好地把握時代脈搏,適應社會進步,促進自身發展。

(二)適應高職學生發展需求,提高機械行業人才素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明確了我國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逼髽I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單位,是多數高職畢業生崗位所在,將機械行業企業文化與《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相融合,體現了高職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自身以后的工作崗位要求,做到德能兼修,確保在未來的工作實踐中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于人民,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也將助力機械行業人才素質的提高。

(三)傳承民族道德文化精髓,發展機械行業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良好道德觀念的精神核心,其發展反映一個國家一定歷史時期的精神文化特色,受企業性質、發展階段、員工素質等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的員工素質是決定企業愿景達成、道德價值觀實現的關鍵因素,而員工素質的基礎主要依賴于學校教育的培養。融機械行業企業文化于《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可以引導學生繼承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社會要求的道德觀念;同時,以時代發展需求為出發點,以企業文化發展中的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新時代機械行業需求的道德品德和職業素質,未來可以改善機械行業企業文化狀況。

二、企業文化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

企業文化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意義闡明了研究融合企業文化的《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是必要的;企業文化與課程思政在目標要求、內容體系與建設主體上的關聯性說明研究這一主題也是可行的。

(一)企業文化與課程思政的目標要求具有一致性

企業文化的內核是企業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風俗習慣等。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是通過文化引領,提升企業員工素質,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企業形成一種良性競爭機制,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從而提高企業勞動效率和社會價值,加快社會發展。課程思政要求教師,把課程相關的社會價值觀念、法律法規、道德風尚、人文精神等因素融入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過程,于無聲處教育學生遵章守規、加強道德修養和精神塑造,形成合乎社會發展要求的價值觀念,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企業文化和課程思政最終都是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奉獻社會、振興中華、服務人民作為本質目標[2]。目標要求的一致性是企業文化和課程思政融合的前提和基礎。

(二)企業文化與課程思政的內容體系具有相關性

從企業文化和課程思政的目標要求看,兩者都必須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心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必然引導企業文化建設、指引課程思政實施。企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四個層面,精神文化與課程思政中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塑造密切相關;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課程思政中對學生的專業素養培育、職業能力造就緊密聯系;物質文化發展有賴于從業者對物質文化的重視程度,課程思政可以提高學生對環境等物質條件的認知。企業文化和課程思政從核心內容到層次結構都具有相關性,兩者在內容上的融合是可行的。

(三)企業文化與課程思政的建設主體具有相似性

企業文化建設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發展,就必須以人文本構建企業文化體系。自上而下,企業文化建設需要領導干部積極參與,專人負責,通過價值導向、道德引導、制度約束等途徑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發揮員工的創造力,使員工在企業目標中實現自我價值。課程思政建設要培養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從宏觀到微觀,課程思政的制度建設、內容確立、實施評價各環節都需要領導高度重視、教師積極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指引學生在社會價值中實現自我。企業文化和課程思政從建設途徑到建設主體的相似性,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現實基礎。

三、企業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與《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知識點的對接

《機械制造技術》是高職機械制造類專業的一門綜合性專業核心課程,課程目標是提升學生對機械制造行業的宏觀認識,使學生掌握專業基本知識,形成專業基本能力。該課程具有綜合性強、知識點多、內容體系跨度大等特點,學生普遍反映內容枯燥、學習難度大,教師的教學獲得感也較低。將新時代機械行業企業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教學,在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畏懼機械專業的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師生的教學獲得感。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指出,要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專業課程要根據專業特色、優勢,深入研究專業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相關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拓展課程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3]。實施課程思政的前提是將專業相關行業、文化和歷史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與課程專業知識實現有效對接。對接企業文化思政元素與《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知識點,首先,調研了陜西省近二十家機械制造類企業的企業文化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建構新時代機械行業企業文化的核心體系;再從該體系中提取《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元素;最后,研究新時代機械行業企業文化體系中的思政元素與《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知識點的關系,其對接關系呈現于下表:

四、融合企業文化的《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探索

在新時代機械行業企業文化體系中的思政元素與《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知識點對接的基礎上,從探究教學載體、選擇教學方法手段、科學考核評價、明確教師職責四方面,探索融合新時代機械行業企業文化和《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法。

(一)探究《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載體

實施課程思政的重點在于載體選擇,以下三類載體都可以承載企業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實施《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一是典型文物、器物。中國古代文明遺留下很多聞名中外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可以作為《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的素材。在材料教學中,以楚國鋼劍、漢鐵犁、宋代鐵人為例講解鋼鐵材料;以司母戊鼎、秦劍、銅車馬為例講授青銅材料;以兵馬俑、唐三彩、明清青花為例介紹陶瓷材料。這樣,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引領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做到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團結協作。二是歷史文化故事。學習公差配合原則及工藝規程編制時,我們可以引用秦始皇所施行的“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政令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學習材料熱加工成形時,可以插入抗戰時期河南民眾保護司母戊鼎的故事,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學習刀具結構時,可以介紹我國工人階級發明的“群鉆”教育學生自信自立。三是相關政策文件。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正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時期,中國制造業處于產業升級的攻堅階段,國家在制造業發展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加入“新發展理念”、“中國制造2025”、《關于加快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指導學生實事求是,樹立開拓創新和綠色發展理念。

(二)選擇《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課程思政元素融于專業教學實踐,使其既符合教育思想、認知規律,又體現自然融入、潤物細無聲,是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關鍵[4]。傳統的講述法、舉例法,現代的慕課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都可以實現《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只要運用得當,都能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情境教學法中的理實一體化教學,學生在實驗、實訓、參觀過程中,切身體會質量第一、安全高效、嚴格執行等企業文化的核心內涵,在實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依據教學內容選擇傳統的教本黑板、現代的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都可以實施《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傳統手段,教師可以運用聲音或肢體語言傳遞信息,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帶動學生;多媒體則可通過視頻、影像等資源展現專業知識,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共同參與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政因素的感染力。

(三)科學考核評價《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效果

科學選擇考核方式和考核主體,保證《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評價全面、客觀和公正。在考核方式上,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并重。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平時課堂紀律、課堂討論發言、課后作業完成等內容,重在考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專業知識及思政元素的掌握、社會能力(語言表達、信息獲取、團隊協作)的提高;終結性考核主要指結課考試,可以設置與思政元素關聯的專業問題,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測試其專業素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發展。在考核主體方面,《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性質、特點決定其教學內容、方法、場地、手段的多樣性,與之相適應,課程思政考核主體也應當包含教師、學生、企業人士等。教師主要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專業素養、道德品德進行評價;學生評價主要反映學生對專業素養的認知,相關而善,長善救失;企業人士評價主要針對學生在企業實習、參觀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

(四)明確《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思政對專業教師的職責要求

新時代背景下,作為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加強自身修養和知識精進;另一方面,應依據時代進步和專業發展要求、學生發展需求,在講述專業知識、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錘煉意志品德,提升專業素養,做好學生的職業領路人。把新時代機械行業企業文化融入《機械制造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教學維度發生了變化,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理解相關行業的發展政策與指導思想;加強企業學習與交流,熟悉行業領域文化發展動態,不斷探索企業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與專業知識的內在聯系,增強課程思政的實效性,為國家建設培養合格人才。

五、總結

將新時代機械行業企業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與《機械制造技術》課程內容有效融合。在專業教學中,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的了解,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促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他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該議題還可以從機械行業企業文化思政元素《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知識點、教學載體、教學方法手段多因素的對應關系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程勇.ZJGX公司企業文化發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12).

[2]李昱瑾.高職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H職業學院為例[D].河北師范大學,2018(0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

[4]沈志煌.《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探索[J].廣東化工,2020(15).

作者:臧剛權 楊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