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對資本論邏輯起點的意義

時間:2022-06-13 09:55:35

導語:馬克思對資本論邏輯起點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對資本論邏輯起點的意義

摘要:黑格爾把哲學的開端絕對抽象化,導致其哲學思想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性質。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將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生產關系永恒化,而選擇了分工、一般價值形式等作為自己體系的邏輯起點,導致其無法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從概念出發,形而上學的看待邏輯起點問題。有鑒于此,馬克思在建立自己政治經濟學體系時,非常注重邏輯起點的選擇。這體現在《資本論邏輯起點的設置上,馬克思進行了一個多次推敲的過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設想以“一般的抽象的規定”為《政治經濟學批判》邏輯起點。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馬克思明確提出把商品作為開篇的考察范圍,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他將“商品”作為第一章標題,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計劃《資本論》第一章為“導言。商品。貨幣”,最終在《資本論》中正式將《商品》作為第一章。以商品作為《資本論》邏輯起點有著獨特作用:第一,折射出物象背后所遮蔽的社會關系;第二,使對資本的合理分析成為可能;第三,奠定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科學性。

關鍵詞:商品;《資本論》;開篇;邏輯起點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中國奇跡”可謂是最近幾十年影響世界最深刻的歷史事件之一。但是,我們對其成功背后話語權的掌握卻相對匱乏,這已經構成了當前中國必須解決的時代難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脈相承。對此,我們可從馬克思在確定《資本論》邏輯起點中的做法尋找有益啟示。

二、馬克思確定《資本論》邏輯起點的理論準備

“在體系的學問性敘述中,‘開端’的設定至關重要”[1]。一個理論的邏輯起點是否科學,直接決定了該理論的整體性和邏輯嚴密性。馬克思在自己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的抉擇上很慎重,這很大一個原因是他深刻意識到了前人在邏輯起點問題上所犯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影響。為了避免誤入歧途,馬克思有意吸取他們的教訓,在批判繼承前人觀點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關于邏輯起點的看法。1.對黑格爾邏輯起點的揚棄關于邏輯起點,黑格爾可謂是首位對其進行系統研究的哲學家。在《邏輯學》一書中,他對邏輯起點做了精辟的概括。他認為,“最初的開端不能是任何間接性的東西,也不能是得到了進一步規定的東西。”[2]189概括而言,在黑格爾看來,開端應是“最初的、最純粹的、即最抽象的”[2]59東西。黑格爾辯證法中關于邏輯起點。對此,馬克思也聲明:“我的辯證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盵3]22在創建自己政治經濟學體系中,馬克思首先對客體進行分析,從混沌的表現中抽象出最原始、最具有決定性的成分,再逐漸將這個客體完整地、客觀地再現出來,體現的是邏輯與歷史的相統一。在對《資本論》開端的選擇和研究上,馬克思沒有直接從價值等抽象規定開始分析,而是從社會存在出發,從商品這個具體的經濟實體出發,以經濟實體為依托,將對價值等抽象概念的分析規定在其中,再現了商品的本質。這樣馬克思就把黑格爾顛倒了的物質和精神的先后關系徹底糾正了。2.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的變革亞當·斯密是首位對于勞動價值論開展了較為全方位、系統化論述的研究者。他嘗試利用簡便的方式,去建構勞動價值論的體系框架。他對于經濟范疇設計的次序為:分工、商品、貨幣、資本。斯密以分工為邏輯起點建立了自己的勞動價值論。斯密以分工為起點,進而引出勞動價值論核心問題,這同時也意味著他否定了交換產生于分工之前的客觀歷史事實,這是其將資本主義社會看出是亙古不變的先驗論所引起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在選擇邏輯起點時,雖然意識到了抽象方法的重要性,但是他們的抽象方法,卻使得經濟范疇之間的歷史差異都被抹掉了。這種超脫歷史的思維也致使了他們理論體系及其邏輯起點缺乏著科學性。3.對庸俗經濟學邏輯起點的批判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也曾探討到政治經濟學理論開端問題,其中尤以阿·瓦格納為代表。尤以阿·瓦格納在確定邏輯起點時,首先抽象出一個“價值概念”,對價值進行概念上的定義和規定,并從這個概念中推理出“使用價值”的存在,并聲稱“價值”就代表“使用價值”,以至于將二者混同。顯然尤以阿·瓦格納對邏輯起點問題的認識是違背科學的。對此馬克思批判道,他同其他很多德國研究者們沒有什么區別,“他們不是從‘社會物’、‘商品’出發,而是從價值的‘概念’出發,然后把這個概念本身分裂為二”[4]419,在馬克思看來,對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研究,必須依托于實體的經濟結構,從社會存在出發進行研究和分析,而不能先從概念出發,否則就是空談概念。商品作為社會歷史的產物,顯然符合實體經濟結構的要求。

三、馬克思將商品遴選為《資本論》邏輯起點的歷程

馬克思在建立自己政治經濟學體系時,非常注重邏輯起點的選擇。這體現在《資本論》邏輯起點的設置上,馬克思進行了一個多次推敲的過程。1.《〈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設想以“一般的抽象的規定”為《政治經濟學批判》邏輯起點《〈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提到了建構政治經濟學體系的途徑,馬克思認為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暗谝粭l道路是經濟學在它產生時期在歷史上走過的道路”[5]69,即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使用的具體上升到抽象的方法。馬克思指出“17世紀的經濟學家總是從生動的整體,從人口、民族、國家、若干國家等等開始”[5]41。第二條道路則是從抽象的規定出發,例如:價值、抽象勞動等,最終上升到國家、人口等,即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馬克思認為“后一種方法顯然是科學上正確的方法”[5]42。對此,馬克思將其運用到《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依循此方法,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他設定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五篇結構計劃”。其中第一篇“一般的抽象的規定”,主要是“勞動、分工、需要、交換價值等等這些簡單的東西”[5]41-42,換言之,這些不復雜的范疇被馬克思選擇作為自己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2.《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明確提出把商品作為開篇的考察范圍在編寫《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貨幣》章時,馬克思再次審視自己將來要出版的經濟學著作的體系結構,并且對《導言》中之前所提出的“五篇結構”計劃進行了改動。在書寫《貨幣》章結尾的時候,馬克思突然有了一個新想法,就是在這之前增加一個《價值》章。1858年5月下半月,馬克思將他所著的《價值》章,加到了已經完成的《貨幣》章的前面,優化了其經濟學的著作。雖然這一章內容不多,但是在這里馬克思已經發現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這個開端并非貨幣、資本等這些比較常見的范疇,而是商品這個最簡單、最一般的范疇。馬克思指出:“表現資產階級財富的第一個范疇是商品的范疇?!盵5]293這表示此時的他已然了解到了商品才是資本主義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細胞,對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分析和闡釋應該以二者作為商品的內在規定性的方式去著手。3.《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將“商品”作為第一章標題《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寫作結束后,馬克思計劃將《政治經濟學批判》這一本著作分成六個小冊,以小冊子形式分冊出版。1859年6月,馬克思公開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一冊論述資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構成:(1)商品,(2)貨幣或簡單流通,(3)資本。前兩章構成本分冊的內容?!盵6]411在第一分冊的首章中,馬克思就指出:“最初一看,資產階級的財富表現為一個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則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存在。”[6]419所以,在這個地方,馬克思算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將商品設置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邏輯起點。4.《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計劃《資本論》第一章為“導言。商品。貨幣”《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內容只包含商品和貨幣理論,未涉及到資本理論。所以馬克思設想將原來的“資本”一章寫成《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二分冊。1861年,馬克思開始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續”為標題,來書寫“資本”章。在寫作這一章的過程中,馬克思同時也在不斷的學習、查閱資料,直到1863年,馬克思耗時兩年時間,終于完成了《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的寫作,在這部手稿中,他再次更改了自己著作的標題設置以及出版次序,即“以《資本論》為標題單獨出版,而《政治經濟學批判》只作為副標題”[7]196。此后,馬克思開始以“資本論”為標題繼續進行政治經濟學批判。這部《資本論》的篇章結構設置已經非常接近我們現在所研讀的版本,并且在這里馬克思已經確定了將商品范疇作為《資本論》開篇的內容。5.《資本論》:正式將《商品》作為第一章我們可以看到,在德文第一版中,《商品》章儼然成為《商品和貨幣》的開頭部分?!渡唐贰氛孪乱参丛龠M行分小節,其內容主要是探討了商品的二因素、勞動二重性、價值形式,以及商品拜物教的問題。后來在恩格斯建議下,為了便于讀者理解《資本論》和掌握《商品》章的精髓,馬克思又在《資本論》第一卷的法文版和德文第二版中補加《價值形式》一節并且將之設立為第一章第一節的附錄部分,并將其一直保留至德文第四版。所以這就是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商品》的篇章安排:“1.商品的兩個要素(使用價值和價值);2.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3.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4.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至此,商品作為《資本論》的邏輯起點最終被確定下來。

四、商品作為《資本論》邏輯起點的意義

商品成為《資本論》邏輯起點絕非偶然,馬克思花費很大的筆墨專門寫作商品章,這也意味著作為邏輯起點的商品有著獨特的作用。其作用具體而言,有以下三點:1.折射出物象背后所遮蔽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章的末尾曾指出,“商品章”的主要理論意義是引出后面要介紹的商品拜物教。所以“商品章”真實含義在于,商品要剝掉自身物的屬性,一步一步的將附著于物身上的人的屬性展現出來,折射出物象背后所遮蔽的社會關系[8]。那么,馬克思是如何通過對開篇商品的分析達到折射出物象背后所遮蔽的社會關系呢?在對開篇作為邏輯起點的商品分析中,馬克思不同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唯物主義將商品這個“物”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自然實體物。在馬克思看來,商品具有二重屬性,它既有物質屬性,又有社會屬性。商品不僅僅是一種類似于自然物質的實體性存在,從價值的角度來看,商品還是一種超感覺的“物”。這是馬克思揭示商品拜物教實質的關鍵一步。對商品二重性做出了正確規定后,馬克思進一步對貨幣和資本進行分析。在馬克思的推理中,貨幣和資本是由價值關系轉化而來,所以在本質上它們同價值一樣代表的是社會關系存在。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維護者們卻對此本末倒置。他們無法認識到,商品之所以能成為商品、資本之所以能成為資本,不在于它們天生就是物的屬性,而是由于背后的社會關系決定的。開篇商品反映的“已經不再是那種抽象的人類學意義上的人文內容,而是身處在現實社會生產關系之中的具體的人的內容?!盵9]2.使得《資本論》的中心范疇——資本的說明得以可能《資本論》研究的主題或核心范疇是資本,《資本論》開篇討論的第一個范疇是商品,這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從《資本論》的內容上還是從其寫作歷程上來看,我們都可以確定這一點。“從邏輯角度來看,始初范疇是中心范疇(主體范疇)借以展開并構成邏輯體系的前提”[10]。在《資本論》中,作為邏輯起點存在的商品,是資本“借以展開并構成邏輯體系的前提”。所以在敘述順序上,理應這樣安排:欲想介紹資本,前提應介紹貨幣;介紹貨幣,則應先闡明商品。正是由于商品,這所有的一切顯得清晰了。從商品到貨幣再到資本的分析邏輯,同時也是歷史在思維中的重現。當商品充當理論范疇時,它是貨幣、資本的邏輯前提;當把商品作為現實的物來考察時,它又是貨幣、資本形成的歷史前提。3.奠定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科學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當事人和代理人無法真正弄清楚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怎樣發展起來的,所以在他們的政治經濟學中資本主義是永恒的存在,他們的理論目的和研究范圍也只是在解釋這個世界。馬克思與之相異,他所要做的是改變這個世界,而要改變世界,則首先要說明世界是可以改造的。但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改造世界的哲學對于世界的可改變性的說明,又是與科學對于其對象所要求的決定論預設相矛盾的。因此,《資本論》“商品和貨幣”篇的理論任務首先便是解決這個矛盾,即實現從流變的現實世界建構起具有可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描述的確定性的科學世界,即論證政治經濟學批判體系的合理性。那么馬克思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在《商品》章中,馬克思找到了能夠銜接現實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通道。馬克思首先將價值與人的實踐活動聯系了起來,將其建立在實踐基礎上,那么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也隨之建立在實踐哲學之上。但是馬克思要想解決以上所述的問題僅僅做到這一點是不夠的。馬克思需要的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確定性、可觀測性的科學工具,這樣才能達到其目的。所以我們看到,在“商品章”對商品二因素的抽象分析之后,馬克思隨即展開了對“貨幣形式”這一具體的、可觀測性的存在的討論。因為貨幣能夠將商品二因素對立統一的抽象分析拉回到現實存在著的對立統一矛盾,使之成為了一個可觀測、可確定的普遍物,在隨后的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分析及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建立中,只需要在此基礎上補充相關的現實條件進行邏輯推理即可。

五、結語

《資本論》的邏輯起點問題,廣義上講,亦是怎樣看待商品作為《資本論》開篇的問題。這是因為開篇中的使用價值、價值、貨幣等范疇,皆可將他們視為是關于商品的相關規定,它們應該建基于具有現實性且作為邏輯起點的商品上。從嚴格意義來看,理解了這一問題,就有可能深入理解《資本論》。而作為《資本論》邏輯起點的商品其實也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發現,馬克思對商品的理解其實體現著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原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及其邏輯起點選擇得以完成的背后其實是哲學方法論的科學運用。這對于打破《資本論》過時論調、建構中國政治經濟學及其邏輯起點選擇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日]廣松涉著,鄧習議譯,張一兵審訂:資本論的哲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1

[2]黑格爾.邏輯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楊淑靜.商品問題與《資本論》解讀史上的三段公案[J].哲學研究,2018(11):19.

[9]唐正東.從斯密到馬克思——經濟哲學方法的歷史性詮釋[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415.

[10]李中,楊昌俊.從《資本論》起點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開端[J].學術月刊,1987(4):13.

作者:劉鑫 單位: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