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非遺進校園研究熱點與趨勢
時間:2022-06-14 09:53:24
導語:體育非遺進校園研究熱點與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基于中國學術期刊、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數據庫等刊載的234篇體育非遺進校園研究論文,采用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借助采用書目共現分析系統(BICOMBV202007)、SPSS繪制成知識譜進行共詞聚類和多維尺度分析,以期為后續體育非遺進校園研究提供理論參考。結果顯示,體育非遺進校園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高校體育教育的文化傳承、校本課程的研發、傳統武術進校園的路徑、傳統體育文化的校園保護等方面?;诖?,需構建分層次、全方位的體育非遺進校園路徑;打造原真化、民族化的特色體育非遺校園文化品牌;開發多樣化、貫通化的大中小幼體育非遺校園教學資源。
關鍵詞:體育非遺;校園傳承;共詞聚類;多維尺度分析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以基于書目共現分析系統(BICOMBV202007)和社會科學統計分析軟件SPSS計量的體育非遺進校園研究熱點和趨勢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所有文獻均來源于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碩博士、會議)數據庫。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非遺”“學校”“高?!钡葹闄z索詞,檢索字段為題名,學科為“體育”,時間范圍1979—2021年,共精確檢索到文獻240篇,刪除相關性不大的文獻,獲得研究有效樣本文獻為234篇。采用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基于書目共現分析系統(BICOMBV202007)對提取的關鍵詞形成高頻關鍵詞矩陣,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借助SPSS軟件繪制成高頻關鍵詞知識圖譜,進行共詞聚類和多維尺度分析,進而歸納出當前體育非遺進校園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2結果與分析
2.1體育非遺進校園高頻關鍵詞統計
通過書目共現分析軟件BICOMB對導出的文獻的同義關鍵詞進行合并、增減,最終得到923個有效關鍵詞。檢索到的被引頻次最高的論文是2017年發表在《體育學刊》上的《中國武術教育“格拳致知”的文化遺產》,被引頻次為42次,根據普賴斯公式M=0.749Nmax,其中M為高頻關鍵詞的臨界值,Nmax表示所有樣本論文被引頻次最高值,據此得出高頻關鍵詞臨界值為6.48。7次及以上關鍵詞累計百分比達41.55%,故抽取出現頻次7次及以上的關鍵詞作為高頻關鍵詞。除體育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等檢索詞之外的前5位高頻關鍵詞分別為傳承、保護、民族傳統體育、傳統武術、校本課程。
2.2體育非遺進校園關鍵詞共現分析
利用BICOMB2.04生成4848的高頻關鍵詞共現矩陣,將共詞矩陣通過SPSS軟件中的Ochiia系數轉化為相似矩陣。與體育非遺進校園相關性較高的前5位關鍵詞分別為高校體育(0.829)、保護(0.800)、價值(0.768)、武術文化(0.732)、太極拳(0.711)。根據相關系數的大小,得到體育非遺進校園相關性最高的是高校體育,其中保護、價值、武術文化、太極拳也占有很高的比例。
2.3體育非遺進校園關鍵詞聚類分析
將4848的關鍵詞相似矩陣導入SPSS22.0進行聚類分析,通過聚類分析得到高頻關鍵詞的譜系圖(圖1)。根據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可以劃分為4個研究聚類。聚類1由4個小的分類組成,小類1包括高校體育教育、河北省、價值等;小類2包括體育課程、協同發展;小類3包括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等;小類4包括少數民族、民俗體育、困境、路徑等。聚類2包括3個小類,小類1包括武術教育、文化;小類2包括傳統武術、傳承人、校本課程;小類3為創新。聚類3包括保護與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等。聚類4包括3個小類,小類1包括安塞腰鼓、紅拳等;小類2是體育文化;小類3為民間武術。
2.4體育非遺進校園多維尺度分析
將共詞矩相似陣導入SPSS20.0,進行二維尺度分析,生成可視化多維尺度分析圖譜(圖2)。由圖2可知,體育非遺進校園研究的熱點領域在整個研究網絡中處于不同的研究階段。聚類1橫跨四個象限,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的困境、路徑及對策集中在第四象限中,高校體育教育的文化傳承聚焦在第一象限中。聚類2的校本課程和校園傳承的研究處于第一象限的中心位置,且研究主題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密,處于核心的位置。聚類三研究主題是傳統體育文化的校園保護與傳承處于第四象限中,研究主題之間關系松散,處于邊緣位置。聚類四主要研究安塞腰鼓、紅拳、民間武術等傳統體育文化,橫跨第二、第四象限。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體育非遺進校園學術研究高頻關鍵詞為傳承、保護、民族傳統體育、傳統武術、校本課程等,分為高校體育教育的文化傳承、校本課程的研發、傳統武術進校園的路徑、傳統體育文化的校園保護等四個聚類,研究熱點集中在傳統武術、太極拳等校本課程研發、民族傳統體育校園傳承領域,除此之外,安塞腰鼓、梅花拳、梅山武術、紅拳等具有民族和區域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中的傳承與推廣進行了實踐,這也是體育非遺進校園研究的一個重點領域。
3.2建議
3.2.1構建分層次、全方位的體育非遺進校園路徑體育非遺項目逐步開展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活動,包括體育非遺校本課程、學生社團、課外活動、課余訓練、選修課、專題講座等路徑。以傳統武術、太極拳、毽球、舞獅、花樣跳繩、博克為代表的校本課程是體育非遺進校園的主要路徑,學生社團是學校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化的社團活動為體育非遺的傳播注入新的活力。體育非遺進校園需要從融入思政、融入科技、融入技能三方面實現理論傳輸、技術傳授與思政育人的融合發展,構建以課程教學為主體、社團為輔助、競賽為補充,課上和課下相結合,教學和訓練相融合的“教學+競賽+社會服務”的體育非遺進校園路徑,推進高校、職業院校及中小學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積極拓展體育非遺的育人途徑。3.2.2打造原真化、民族化的特色體育非遺校園文化品牌少數民族體育源于遠古時代人類的經驗和實踐,是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凝聚了悠久的歷史積淀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西方現代文化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體育賴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活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導致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面臨著瀕危的生存狀態,如藏族的工布響箭、維吾爾族的達瓦孜、苗族的吹槍、彝族派生激勵配置歐式距離模型聚類1聚類2聚類3聚類4武術傳統武術民間武術梅山武術傳統體育體育文化困境校園價值推廣路徑文化對策保護體育教育高校體育教育少數民族武術文化文化傳承校園傳承高校教育校本課程教育傳承武術教育民俗體育學校教育安塞腰鼓體育河北省協同發展傳統體育文化梅花拳民族傳統體育體育課程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體育教育高校體育高校太極拳紅拳創新進校園維1維2圖2體育非遺進校園多維尺度分析習。通過校內、校外各類活動交流、培訓和學習,讓中小學體育教師逐漸明確自身能力優勢和發展定位,打造差異化的中小學體育教師功能生態位。
3.3健全服務資源保障,拓寬體育教師發展的資源生態位
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和學校應構建制度保障體系,為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等提供基本物質條件,提高中小學體育教師待遇和補貼,優化中小學體育教師職稱評價制度并提升高級職稱名額數量,拓寬中小學體育教師資源生態位。首先,為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等提供基本物質條件。學校應把體育場地、設施、器材等的建設、更新與維修等費用納入財政預算,為體育教學和訓練提供基本保障;學校應積極與社區、企業、體育場館等單位互動,拓展場地、設施等來源渠道;國家應加大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體育教育經費等投入力度,保障這些地區體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提高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待遇和補貼。待遇方面,管理部門需優化中小學體育教師工資發放評價體系和制度體系,從制度層面推進“同工同酬”,保障中小學體育教師工資足額發放,以消除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偏見和不公;補貼方面,管理部門需盡快落實中小學體育教師早操、課間操、課后體育延時服務甚至是晚自習輔導、值班等費用補貼政策。最后,優化中小學體育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并提升高級職稱名額數量。職稱是反映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標志,也是調動中小學體育教師工作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主管部門和學校應優化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職稱評價制度,建立公開、透明的評審機制,提升中小學體育教師高級職稱的名額數量,打通中小學體育教師發展職業通道,調動其工作積極性。
4結語
中小學體育教師是青少年健康促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學校體育發展目標實現的骨干力量。但中小學體育教師生態位存在職業生態位較低、主體生態位失衡、功能生態位重疊、資源生態位狹窄等問題。國家系列政策的出臺為其發展提供了機遇和保障。本文認為中小學體育教師生態位提升路徑為:加強政策制度的執行力度,提高體育教師的職業生態位;聚焦體育課堂教學,優化體育教師的主體生態位;提升體育教師專業能力,打造差異化的體育教師功能生態位;健全服務資源保障,拓寬體育教師發展的資源生態位。
作者:錢春華 楊紅英 單位:北京體育大學
- 上一篇: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風險防控措施
- 下一篇:新型建造方式及項目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