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對策
時間:2022-06-16 09:05:07
導語:作物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總結了“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內容多而課時數少、實驗教學不強且內容單調、實踐實習教學過程考核方式單一及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不全面等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創新性地提出“線上平臺資源+線下答疑解惑+田間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培養新時代“鄉村振興”所需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的科技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學專業;作物栽培學;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作物栽培學”是眾多涉農高校農學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是一門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綜合型課程,也是面向農業生產類從業人員所必需掌握的必備知識和技能,在學生的專業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廣東海洋大學農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作物栽培綜合實踐3——水稻栽培”是綜合實踐的必修環節。新農科建設已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浪潮中農業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1],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響應國家號召,建設新農科的需要,“作物栽培學”的改革也責無旁貸。2018年6月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發展之本,要堅持以本為本,加強一流本科教育”。作為農科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本,深刻領會“安吉共識”,積極參與“北大倉行動”,認真落實“北京指南”[2]。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下,科學踐行“互聯網+教育”,設計“線上平臺資源+線下答疑解惑+田間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此種模式優化了傳統作物栽培學的教學模式,加強了線下課堂的互動、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同時,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實現良好的教學目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作物栽培學”實踐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1.1授課內容繁多而理論課時數較少
《作物栽培學》多個版本的課程教學內容都比較多,以胡立勇和丁艷鋒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作物栽培學》為例,該教材共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系統介紹了作物與作物栽培學的基本概念、作物的生長發育特性、作物產量與品質形成、作物栽培基本技術、作物化學調控與設施栽培等共性知識與技術;下篇重點介紹了水稻、小麥與大麥、玉米、大豆、馬鈴薯、甘薯、棉花、苧麻、黃麻與紅麻、油菜、花生、甘蔗、煙草等主要農作物的生產與應用概況、栽培的生物學基礎及理論、關鍵的管理技術及發展趨勢。涉及的教學內容和作物種類多,但與之對應的理論課和實踐課學時數卻相對較少,以廣東海洋大學濱海農業學院為例,“作物栽培學”的課時數為64學時(含20學時的實驗課),這樣就會造成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常采用“填鴨式”、“固定程序式”的被動教學,同時,學生被動接收了過多的內容,導致學生理解掌握有難度,會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2實驗實習教學薄弱且形式單一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作物栽培學”多采用“一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只有被動接受,很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傳統的“作物栽培學”教學模式受限于“內容繁多而學時數較少”的課程設置等因素,這就使得教學過程中偏理論輕實踐,這也是導致目前農學專業本科生實踐操作能力偏弱,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不強的原因之一[3]。對于“90后”、“00后”的當代大學生,只有少部分學生參加過農事活動,大部分學生對農作物和農事操作缺乏感性認識,動手能力弱[4]。在當下的實踐教學中,大多為實驗室的簡單操作和短期的室外參觀,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鍛煉學生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也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農、愛農的熱情。因此,改革傳統的“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是提高農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11.3實踐教學考核方式單調且學習效果評價不完善經過多次教學大綱的修訂和教育教學改革后,“作物栽培學”課程成績構成更多樣,比例更合理,由50%期末卷面考試、20%實驗考核、30%考勤和平時課堂表現組成。摒棄了以往的一考定終身,更加注重了對學生平時表現的考核。但考核中實習實踐部分比例較少,考核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仍存在。例如,在實驗考核中,缺少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大多會以實驗報告的分數為實驗成績。如果采用了不合適的評價方式和方法,會導致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甚至有時候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應付和抵觸心理。
2“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改革的對策
作物栽培學是農學專業的專業教育核心課,其中的各論“水稻栽培學”部分是專業綜合實踐的必修環節,其教學效果關系著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為此,全國各地涉農院校開展了大量的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活動[2,5]。以廣東海洋大學的作物栽培學各論中的“水稻栽培學”為例,水稻栽培課題組成員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具體要求,針對以往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水稻栽培學”的教學進行了改革和創新,為提高教學水平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和借鑒。
2.1優化授課內容,突出前沿重點
由于“作物栽培學”的課時數較少、基礎理論知識量較大,水稻栽培實踐部分課時未得到很好的保證。在水稻栽培學的20個學時中,期間需要講解水稻的概述、水稻生物學特性及各個器官形成、水稻產量形成與品質和水稻栽培技術,涵蓋內容廣泛,重點難點較多。同時受學時限制,很難將授課內容進行詳細講解,但若粗略講解,又會影響學生對水稻栽培學相關知識點的理解。以水稻栽培技術這節內容為例,涵蓋從整地、播種、移栽、田間管理到收獲的水稻生產全過程,知識點多,栽培措施繁瑣,學生難以掌握水稻不同生育時期下針對性的技術措施,不利于有效地指導生產實踐。因此,在水稻栽培學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中國大學MOOC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線上學習國家精品課程“作物栽培學”中的水稻部分,結合超星泛雅平臺等網絡教學形式,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把握學科前沿知識。這樣使學生既了解了本專業課程的前沿知識,又開拓了思路與眼界,使課程教學具有科學性和前沿性。
2.2加強實踐實習,拓展實習內容
在新時代的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要求中,課程實習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也是對理論課程的最好延伸和實踐?!白魑镌耘鄬W”作為一門綜合應用型的科學,雖然可以保證學生到田間地頭參觀實習,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也在不斷更新[6,7]。因此,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本課題組在水稻栽培實踐教學過程中,設置了田間作業,將實驗田分成若干個小區,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2人負責管理一個小區。首先要求學生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學過的統計學知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將實驗田責任到小組,從浸種、播種、育苗、插秧到收獲全程參與水稻各個生育時期的田間管理和數據記錄;在管理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真正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以全過程田間操作能力和水稻性狀考查及產量分析結果作為評估考核成績。通過實踐操作不僅能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還能以做促學,真正地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在實踐教學內容方面,隨著學時數的減少,對于基礎性、驗證性實驗的內容做了適當的刪減,增加了探究性和綜合性的實驗內容。由指導教師給出實驗方向,學生自由組隊自行設計實驗方案,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在實習過程中,通過團隊合作與彼此協作,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也重視帶領學生走進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科技農業產業園,使學生可以親身體驗現代農業的先進技術,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2.3善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方法手段
利用多媒體教學是當下提高教學效果的主要教學方法之一,在互聯網時代,教育教學已不單單是本校師生間的簡單互動交流[8],還涉及到校外、省外甚至是國外師生間的交流互動了。隨著“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快速發展,課題組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進行了革新。先將作物栽培過程中使用的新技術進行錄像和視頻教學,或把作物從播種、育苗、移栽到收獲的整個過程以視頻或者動畫效果的形式呈現,同時將這些資料上傳到超星學習通平臺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實物、板書、多媒體、視頻或虛擬仿真等教學手段,并結合田間現場實踐操作的教學方式,為課堂教學提供作物生長發育、田間肥水管理的實時場景,從而改變了教師在講臺上“一堂灌”的教學模式,使“水稻栽培學”的線下課堂和實踐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把一些學生不能夠直接參與的實驗實踐過程通過視頻或者虛擬仿真的形式直觀的呈現,這樣便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點和重點,從而達到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而不是死記硬背。
2.4注重過程性考核成績,完善綜合性評價體系
增加過程性考核成績比重,完善課程綜合評價是教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9]。切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一流本科教育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等文件精神,正確引導“學生忙起來”,弘揚學生勤奮刻苦學習的傳統美德,從制定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消除學生“60分萬歲”的想法,增加“過程性考核”成績的比重。本課程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重視實踐,善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學會分析問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培養新時代“鄉村振興”所需的創新應用復合型的農業技術人才至關重要[10]。本課程學習效果評價的成績構成比例如表1所示。
3結語
“作物栽培學”作為涉農院校農學專業的核心專業課,在實踐實習教學中通過堅持學生為主體,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采用“線上平臺資源+線下答疑解惑+田間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有效的課堂互動和課程匯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同時將實驗室內探求性實驗和田間實際操作實踐相結合,可以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科研素養。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改革能夠強化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了學生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創新能力,也能豐富和發展課程理論內容和技術體系,對培養綜合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饒剛順 沈雪峰 馮乃杰 趙黎明 鄭殿峰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濱海農業學院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
- 上一篇:新教育理想課堂構建路徑
- 下一篇:新時期事業單位薪酬管理優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