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技術在結核分枝桿菌診斷的應用

時間:2022-06-21 15:52:11

導語:RPA技術在結核分枝桿菌診斷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RPA技術在結核分枝桿菌診斷的應用

摘要:目的傳統的結核分枝桿菌鑒定方法周期時間長、敏感性較差,往往延誤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為了可以快速診斷結核分枝桿菌,本研究利用重組酶聚合酶擴增(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fication,RPA)技術建立快速的結核分枝桿菌檢測方法,為結核病患者的診斷和治療贏得寶貴時間。方法應用RPA技術對疑似肺結核患者痰標本中的特異性核苷酸片段進行檢測,利用衛生統計學檢驗RPA技術與傳統診斷方法有無差異。結果80例疑似肺結核患者的痰標本中檢測出70例陽性,有10例排除結核病。80例疑似肺結核患者的痰標本中,RPA技術檢測陽性率為87.50%,痰涂片檢測陽性率為56.25%,痰培養檢測陽性率為75.00%,RPA技術檢測陽性率較高,與痰涂片、痰培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5.00,P<0.01;χ2=10.00,P<0.01)。結論RPA技術的成功建立對結核病的快速診斷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重組酶聚合酶擴增;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診斷;檢測

結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一種古老的慢性傳染病,以肺部感染最為常見[1]。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報告結核病患者710萬例,與估算的1000萬例有所差異,可能與大部分患者未被診斷出來有關[2],可見結核病的診斷存在一定的難度。肺結核是結核病中具有傳染性的一類,臨床上對這類患者的診斷主要通過痰涂片法和痰培養法,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臨床上的診斷率只有不到70%。由于部分患者未得到及時診斷,使其成為持續的傳染源,發病數持續增加。基于此,需改進現有的診斷方法,以提高結核病的診斷率。重組酶聚合酶擴增(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fication,RPA)技術被稱為是可以替代PCR技術的核酸檢測技術[3-7]。該技術對硬件設備的要求很低,特別適合用于體外診斷、獸醫、食品安全、生物防御、農業等領域[8-11]。本研究利用RPA技術建立結核分枝桿菌的快速檢測方法,現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結核分枝桿菌標準株H37Rv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該研究涉及的菌株標本和痰標本均來源于邯鄲市第六醫院;引物與探針(表1)交由上海生工有限公司合成;DNA提取采用江蘇碩世公司的磁珠提取試劑盒,RPAMasterMix購自濰坊安普未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養基選用珠海貝索的酸性羅氏培養基和中性羅氏培養基。1.2儀器西安天?。襡al-timePCR儀,江蘇碩世全自動核酸提取儀,熱電培養箱。1.3方法1.3.1痰涂片鏡檢抗酸染色[12],用玻片夾夾持涂片標本,滴加石炭酸復紅2~3滴,在火焰高處徐徐加熱,切勿沸騰,出現蒸汽即暫時離開,若染液蒸發減少,應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熱3~5min,待標本冷卻后用水沖洗。3%鹽酸酒精脫色30s~1min,用水沖洗。用堿性美蘭溶液復染1min,水洗,用吸水紙吸干后用油鏡觀察。1.3.2分離培養取目標痰液經4%氫氧化鈉溶液消化處理15min后,酸性羅氏培養基37℃培養7周,分離得到菌株。1.3.3DNA制備取1ml菌懸液或痰液于1.5ml離心管中,7500rpm離心10min,棄上清,加入180μl溶有溶菌酶的緩沖液BL,充分混勻,低速離心,于37℃水浴溫育30min(溫浴期間每隔10min顛倒混勻一次)。加入10μl蛋白酶K至樣品中,充分混勻,低速離心,56℃水浴溫育10min。將消化液全部加入到試劑板AT中的第1、7列中。將加入樣本的試劑板AT放置在核酸提取儀中,試劑板AT的缺口朝外。插入八聯磁棒套,關上試驗倉,按下設置核酸提取程序,并選擇運行。1.3.4RPA反應體系每份反應液中含有A反應液29.4μl,上、下游引物(10μmol/μl)各2μl,探針(10μmol/μl)2μl,滅菌水11.5μl,結核分枝桿菌DNA樣品2μl,反應液總體系50μl。1.3.5PCR反應條件39℃30s(×1),39℃10s→39℃20s(×40)。1.3.6結果分析采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采用χ2檢驗對不同檢測方法的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RPA技術檢測結果80例疑似肺結核患者的痰標本中檢測出70例陽性,結果見圖1。對余下的10例患者標本分別進行痰涂片以及痰培養,結果均為陰性,又對10例患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綜合實驗結果可以排除結核病的可能。2.2痰涂片鏡檢結果對80例疑似肺結核患者的痰標本進行痰涂片鏡檢,陽性45例,再進行RPA檢測,45例患者標本全部陽性;對35例涂片陰性的標本進行RPA檢測,其中檢出25例陽性、10例陰性。在80例疑似肺結核患者的痰標本中,RPA檢測陽性率為87.50%,痰涂片檢測陽性率為56.25%,RPA陽性檢測率較高,對兩種檢測方法進行配對設計的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00,P<0.01)。2.3痰培養結果80例疑似肺結核患者的痰標本中培養出60株結核分枝桿菌。與RPA技術比較見表3。60例培養陽性的標本進行RPA檢測,全部陽性,對20例痰培養陰性的標本進行RPA檢測,其中檢出10例陽性、10例陰性。在80例疑似肺結核患者的痰標本中,RPA檢測陽性率為87.50%,痰培養檢測陽性率為75.00%,RPA陽性檢測率較高,對兩種檢測方法進行配對設計的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0,P<0.01)。

3討論

肺結核患者傳統診斷方法主要有細菌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細菌學的臨床診斷是傳染性肺結核患者診斷的金標準,其中主要的診斷方法有痰涂片的抗酸染色法和結核分枝桿菌培養法。然而,痰涂片抗酸染色法的陽性率很低,陽性率低的原因主要受痰標本質量好壞的影響,因此陽性率的差別很大。細菌分離培養法的陽性率稍高于痰涂片抗酸染色法,并且能夠分離得到活菌,但結核分枝桿菌的生長速度緩慢,檢測周期較長,一般需要7周左右。隨著PCR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驗室診斷之中,具有靈敏、快速、特異的特點,能夠快速檢測不同類型的標本中的少量細菌,靈敏度較高,而且不受抗生素使用的影響。但PCR技術無法避免地要經歷變性、退火、延伸等熱循環步驟,并且需要具備昂貴的PCR擴增儀器才能實現核酸擴增,因此限制了其在基層單位以及現場簡陋條件下的應用,加之擴增時間長、成本高,并不適合傳染病的現場檢測和床旁診斷[13]。目前Gene-XpertMTB/RIF技術已被應用在結核病的診斷中,雖然可以提高診斷率,但該技術設備昂貴并且通量小,試劑封閉且較貴,并未得到很好的應用推廣。因此,研究和發展一種快速高效、操作簡便、靈敏可靠的檢測技術,對傳染病的診斷、治療和疫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RPA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等溫擴增技術,是目前全球較新的等溫擴增檢測技術,其對硬件設備的要求很低,尤其可以應用于傳染病的分子診斷中[14-17],且檢測時間短,只需5~20min就可以完成[18-20]。

作者:黃亮 胡朝輝 閆永飛 高騰 許夢捷 李偉昊 趙麗萍 單位:邯鄲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