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單元作業設計操作策略

時間:2022-06-22 16:45:58

導語:小學科學單元作業設計操作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科學單元作業設計操作策略

小學科學的課程設置以單元為單位,課與課之間既有內在的邏輯性,又有前后的關聯性、遞進性;再者單元授課內容、知識量適中,因此,以單元作為作業設計單位,既避免了把知識內容孤立化、碎片化,還能站在單元整體的高度系統性地設計習題,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關聯學習,提高教學效果,體現作業鞏固教學、評價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作用。

一、單元解讀,定位目標

在科學教參中,每個教學單元都做了“單元概要分析”,設計了“單元概念圖”以及“單元主要教學活動框圖”。結合“單元概要分析”“單元概念圖”和“單元主要教學活動框圖”就可以完成單元教學的解讀,定位教學目標,為作業設計的目標定下方向。案例1: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教學參考書的“單元概要分析”概括本單元的教學屬于“科學概念”的教學。我們在設計概念性習題時,應該注重現象、特征的描述?!玖曨}設計】1.小蘇打與醋混合,觀察到的現象是()。A.有白色的沉淀產生B.發熱C.有氣體產生2.下列屬于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是()。A.水蒸氣凝結現象B.空氣熱脹冷縮C.玻璃杯摔破了D.米飯熟了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已對觀察和描述的物體現象了然于胸,再以作業進一步鞏固,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某一類物質變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二、精心設計,關注素養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是一門活動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茖W作業設計也一定要遵循這樣的規律,設計出科學的韻味。1.設計分層作業,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評價標準應該以鼓勵、激發為主,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有鑒于此,在作業設計的難易程度上應該容易題、基礎題占70%,這部分的題目為必做;中等程度題占20%,這部分為選做;提高題占10%,為選做,用來激發和培養個別學生的創新、挑戰精神。案例2: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物體的運動”單元練習(節選部分)(必做)1.坐在汽車上的乘客,看見前面的車與汽車距離保持不變,后面的車與汽車的距離越來越遠。當以前面的車為參照物時,后面的車是的。A.靜止B.運動(必做)2.在電腦前觀看奧運會直播時,我們看到蘇炳添以飛快的速度沖向終點,是以()為參照物。A.蘇炳添B.電腦C.起跑線(必做)3.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光的速度為。A.340米/秒B.3億米/秒(選做)4.甲車先行駛了50米,休息10秒后,又行駛了100米,乙車共行駛了200米,兩車都花費25秒的時間,問甲車和乙車誰的速度更快。()A.甲車快B.乙車快案例2的作業設計中明顯有易、中、難的層次設計,滿足了學習能力低、中、高的學生的層次需求。此外,作業設計還要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避免考核死記硬背的題。第3題是單純記憶性的題目,這一類的題目考核學生死記硬背的能力,意義不大。第4題屬于思考型題目,學生要通過分析、比較、推理,才可以得出答案,訓練了學生多種思維能力。因此,作業設計過程中,我們要鼓勵設計有思維含量的作業。2.設計富有情境的探究性作業,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這說明了探究在科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科學探究題正是配合這種思想而設計的。案例3:探究鐵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容易生銹【習題設計】如圖所示,甲試管中把鐵釘放在一團濕的棉花球上;乙試管中把鐵釘浸入水中;丙試管中把鐵釘浸入植物油中,并塞緊橡皮塞。(1)右圖是用于探究的實驗裝置。(2)甲試管中的鐵釘能與水、空氣充分接觸;乙試管中鐵釘只能與接觸;丙試管中的鐵釘,只能與接觸。“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單元作業設計的目標定位和操作策略◎劉峰甲乙丙(3)一星期后觀察發現,試管中的鐵釘銹蝕比較嚴重;試管中的鐵釘銹蝕較少;試管中的鐵釘基本上沒有生銹的現象。(4)該實驗證明,鐵釘生銹是和共同作用的結果。(5)通過對鐵釘生銹的探究,請寫出兩種常見的防止鐵生銹的方法。方法一:。方法二:。這道探究題,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單元設計中的一道題。這一單元中安排的4節課,每一節都側重訓練探究能力中的某一項,4節課完成,就經歷了完整的探究能力的訓練。案例3則是綜合了一系列探究能力的訓練于一道題目中。完成了這道題,學生就訓練了一系列探究能力:學會提出問題,學會假設,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學會動手實驗,學會分析、處理獲得的數據,學會交流分享。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也得到一定的鍛煉。3.設計富有結構性的作業,關注單元教學的系統性。單元編排中,每一節課既存在著前后的關聯性,又有內在的邏輯性,每一節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統籌學習了這些課的精髓,才能站在單元的高度系統地理解知識之間的邏輯關聯。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為例,本單元有4課,第一課“蠟燭的變化”,第二課“鐵釘生銹了”,第三課“變色花”,第四課“洗衣服的學問”,第一課是單元的起始課,揭示了物質的兩種變化概念,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第二課則是第一課的遞進,在判斷鐵釘是化學變化的基礎上,探究鐵釘生銹的原因;第三課,也是在變色這個化學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物質的種類:酸堿性;第四課則是大綜合,既包含物質的酸堿性問題,又包含了物理、化學變化的問題。只有厘清課與課之間的結構關系,才能站在單元系統的高度理解科學概念的建構。以下習題則是對單元結構的邏輯梳理。案例4:填空“雙減”背景下,我們更該拓寬解讀教材的途徑,設計質量精良的作業,為學生減負,為學習增效。

作者: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