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土地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時間:2022-06-28 15:40:38
導語:高校土地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挖掘每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發力,是當前各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點和難點。土地管理學作為公共管理專業本科學生的核心課程之一,擁有極其豐富的思政素材,理應在專業類課程思政育人方面做出表率。該文以土地管理學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地方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生態文明、黨史教育、社會責任、法治意識和鄉村振興等方面提出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以期提高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實現高?!傲⒌聵淙恕苯逃繕?。
關鍵詞:土地管理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融合、發展,社會思想領域逐漸呈現出道德標準多元化與利益主體多元化的趨勢。而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時期,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迫在眉睫,但單純依靠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現實需求[1]。因此,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罢n程思政”已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向和關鍵點。
1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學課程思政的總體目標
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課程觀,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專業課程中[3],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立德樹人。土地管理學作為公共管理專業本科學生的核心課程之一,旨在為自然資源部門和相關行業輸送人才與后備力量,主要講授土地政策、土地規劃、土地市場、耕地保護、土地征收與儲備等,既包括管理學的內容,也包含土地資源學相關知識。教師一方面要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打牢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另一方面,要挖掘課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生態文明、耕地保護、愛國主義、法治觀念等,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思政教育的總體目標,將“課程思政”建設由“樣板房”演化為“新常態”,在專業類課程的思政育人方面做出表率。
2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學課程思政面臨的新挑戰
2.1大學生對土地管理學思政元素認識不全
土地管理學融合了土地資源科學與管理學相關知識體系,是西學東進的產物。一方面,土地管理基本理論大多源于西方,如土地經濟理論、資源科學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和管理學理論等,知識體系偏西化,學生對其認識程度較低,只能從書本上片面地了解,不能將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很好地結合,并從中挖掘思想政治資源;另一方面,中國土地管理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從周朝的井田制到唐代的屯田制,再到明清魚鱗圖冊,我國土地管理制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形式、內容和名稱,其中蘊含的管理智慧在現階段依然能夠煥發生機和活力。但是部分學生并不重視我國土地管理的歷史發展歷程并從中總結經驗。此外,土地管理制度受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體制的影響較大,其研究內容也在不斷更新發展,部分同學不關注時事,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及時更新知識體系,未能從最近的土地政策中挖掘出最新的思想政治元素。
2.2地方高校教學資源欠缺
土地管理學涉及土地管理政策、土地產權政策、土地利用政策、耕地保護政策等多方面,政策性較強[4],體系龐大,且程序化、步驟化內容較多,如土地權屬調查、地籍測量、不動產登記等內容都具有嚴格的操作程序,步驟繁瑣、內容枯燥。另外,部分地方高校缺乏專業的教學設備,如測量儀、調查底圖、地籍數據庫、專業制圖軟件等。在講解相關知識時,多采用傳統的單向式、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方法,忽略了導入部分的內容[5],往往直接進入授課內容,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往往感覺晦澀難懂、枯燥乏味,上完課以后沒有留下較深刻的印象。由于課堂缺乏互動性,教師無法掌握學生學習需求和興趣點。同時,土地管理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學科[6],部分地方高校校沒有專業的實習基地,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課上過于關注對理論性知識的講解,引入的案例分析過于專業化,忽略了本科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從而不能引導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應用。
2.3地方高校課程思政發展緩慢
土地管理學是介于土地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一門交叉學科,其中的土地投資、土地征收、地籍測量、數據庫建設等章節帶有較多的理科知識,在教學和科研上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經費,但是地方高校缺乏相應的資金、政策支持,因而在科學研究和課程思政上推動較為緩慢。同時,土地管理學專業教師大多是理科專業出身,主要從事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土地整治等方面的研究,自身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從而忽略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沒有構建一個積極良好的校園思政氛圍。此外,由于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學課程思政教育開展較晚、經驗不足,當前尚未制定系統化的課程思政教育培養體系,也沒有構建完整的課程思政發展規劃,各高校沒有具體的方案可參考,只能獨自摸索,沒有統一規劃,難以形成合力。
3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學課程思政的實現途徑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靠思想政治課程灌輸和團學工作帶動,與專業課等其他課程一直存在“兩張皮”的現象[7],與部屬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因其政策、資金、技術、師資等方面的限制,在推動課程思政方面進程緩慢。因此,地方高校如何突破自身發展局限,挖掘專業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構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須思考的問題[8]。土地管理學課程作為公共管理專業本科學生的專業課程之一,受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制度的影響較大,其研究內容在不斷更新發展,因此不斷進行課程內容體系優化研究顯得尤其必要[9]。教師要充分發揮專業課思想政治隱性教育功能,在知識傳授中強調主流價值引領[10]。對此,筆者結合土地管理學教學和現實的社會需求,從生態文明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社會責任教育、法治意識教育、鄉村振興教育等5個方面對土地管理學的課程思政實現途徑進行了探索研究。
3.1“兩山”理論嵌入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理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老子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生成之本,要按其自然規律去看待自然。荀子則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自然規律客觀不可改變,人們需要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此,教師可以引入綠色保護相關的經典案例,如以塞罕壩林場為例,通過講解塞罕壩林場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節約用地意識,為未來的發展留有余地。
3.2土地革命嵌入黨史學習教育
恩格斯說過:“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弊叩迷龠h,也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黨史學習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作為高校教師,更應該將黨史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潤物無聲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首先,任課教師自身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利用自身優勢,履職盡責,切實加強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生的黨史學習教育。在講解土地管理制度演變章節時,通過引入土地革命政策的演變,如從“沒收一切土地”到“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在逆境中的快速成長和堅強領導,領會我國土地革命是共產黨確定革命最終偉大勝利的重要助力,我國土地制度的歷史也是黨從革命黨到建設黨轉型全過程的重要保障,從而激發學生家國情懷。同時,在進行土地與國土概念的甄別時,教師可以將近代以來中國國土被侵略到全國解放的范圍演變做成動態圖片進行講解,從而強調新中國的來之不易,并通過引入中國地圖,強調我國對南海主權的根本立場以及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領土一“點”也不能少,教育同學們正確使用中國地圖,樹立牢固的主權意識[12]。
3.3榜樣力量嵌入社會責任教育
土地對人類而言不僅是財富,更是責任。人類對于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會對這個集體或群體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為群體中的成員,人類有維持這個群體正常有序運作的責任。長久以來,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幾億農民的飯碗是關系到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乃至世界和平的大事。以古代中國災荒時期直到現在豐衣足食的發展事實為依據,強調農民占有耕地的重要意義,以及糧食生產技術和水平直接關系到有限的耕地資源能否養活更多的人口。在土地管理學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袁隆平先生一生的科研事跡以及對于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以其為了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的強烈社會責任感教育學生,從而重視土地、珍惜糧食。同時,通過“土地生態功能的特點”教育學生要有維持土地穩定、美觀、自然及健康的義務,維護生態系統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3.4土地政策嵌入法治意識教育
法治觀念強不強、法治素養高不高,已成為衡量學生德才的重要標尺。能不能講好法治教育、做好法治教育工作則是每位教師的應盡職責。土地管理學不僅包括土地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涵蓋豐富的法治意識教育,教師可以引入相關典型案例進行深入講解。如在講到土地產權政策的基本特性時,“土地產權具有相對性”可以引入地下埋藏物的案例,“土地產權必須經過登記,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認”可以引入隱性房地產交易案例;在講到土地征收政策時,根據“土地征收公平補償原則”可以引入房屋暴力拆遷案例,“規范土地市場”可以引入炒房案例。從而教育學生增強加法治意識,明白法治意識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引導學生自覺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3.5鄉村振興嵌入愛國主義教育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國家鄉村振興局的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土地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當前,部分農村地區存在土地閑置、耕地撂荒、建設用地碎片化等問題,為了讓這些“沉睡資產”煥發新的生機,規劃引領是基礎和前提。因此,教師在講解土地規劃管理章節時,可以引入鄉村振興成功案例,如陜西袁家村、四川戰旗村、浙江魯家村、上海吳房村等,在案例中不僅可以講解土地利用規劃方面的專業知識,也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鄉村,了解國家最新政策,引導學生投身于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致力于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親身實踐中增長才干,厚植愛國情懷。
4結語
土地管理學課程是公共管理專業的應用創新課程,課程教學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地方高校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視,在政策、資金上予以支持,引導任課教師把課程思政理念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圍繞國家和行業發展需求,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可以多采用混合式教學方法[13],將專業知識傳授同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引領結合起來,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憲法法治教育,充分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為學生成長成才注入“精神疫苗”,使他們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深厚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能力培養與行業需求無縫對接,實現人才培養與時代發展同行共進,從而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行穩致遠。
作者:劉順鑫 周陶 單位:宜賓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部
- 上一篇: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的施教策略
-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融入食品安全意識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