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在中心靜脈導管護理的效果
時間:2022-06-28 15:50:31
導語:風險管理在中心靜脈導管護理的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分析風險管理在新生兒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進行PICC置管治療的84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風險管理。比較兩組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生活質量、疼痛程度以及護理質量。結果研究組的護理風險事件總發生率為2.3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29%(P<0.05)。管理后,兩組的食欲、睡眠、精神、疲乏、疼痛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管理后15、30、45d,兩組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均低于管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的病區管理、消毒隔離、導管操作、操作熟練程度、文書記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風險管理用于新生兒PICC護理中的效果顯著,可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減輕患兒的疼痛,還可提高生活質量及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風險管理;新生兒;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護理風險事件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近些年來臨床新興的靜脈補液置管技術,具有操作方法簡單、導管可留置時間長、安全性高等特點,可以減少靜脈穿刺,并且反復、間斷使用,在新生兒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1]。但是PICC置管以后需要長時間保留,如果沒有進行良好的導管管理,容易發生感染、血腫等風險事件,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增加患兒的疾病疼痛程度,也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2]。因此,探究風險管理在PICC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風險管理是一種管理措施,是指對PICC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管理,其管理對象較多,包括醫護人員、醫療環境與設備、患者、藥物、醫療程度等。在PICC護理過程中開展風險管理可以減輕患兒的疼痛程度,提升PICC置管的安全性[3]。鑒于此,本研究將84例行PICC置管治療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試探討風險管理對患兒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生活質量、疼痛程度以及護理質量的影響,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進行PICC置管治療的84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7例;胎齡32~42周,平均(36.58±1.36)周;日齡3~28d,平均(13.58±3.16)d;出生體重1255~3860g,平均(2356.74±350.47)g。研究組中,男24例,女18例;胎齡33~42周,平均(36.54±1.38)周;日齡3~27d,平均(13.85±3.14)d;出生體重1258~3864g,平均(2356.89±351.64)g。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患兒家屬均知情、自愿參加研究并簽字。納入標準:①患兒家屬均同意開展PICC置管治療;②患兒的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存在嚴重器質性病變;②凝血功能異常;③存在免疫性疾病或先天性血管畸形疾病。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在PICC置管前,仔細向患兒家屬介紹PICC置管相關知識,讓其意識到PICC置管對患兒病情改善的重要性,獲取患兒家屬的同意并簽字。②完成PICC置管后,每周為患兒更換敷貼,觀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現紅腫、滲液等現象,若出現紅腫需要外敷碘伏或者黃金散,若出現滲液需要停止用藥并且更換導管。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風險管理,具體方法如下。①組建風險管理小組。選擇10名PICC置管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作為組員,并選擇1名資歷深的人員擔任組長。②加強對小組成員的培訓。定期組織小組成員培訓和學習風險管理相關專業知識以及臨床操作技能,不斷提升小組成員的業務水平;同時,強化成員“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不斷培養小組成員的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以溫和的態度對待患兒家屬,主動與患兒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盡可能為患兒及家屬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③風險評估,制定護理方法。結合患兒的具體病情進行風險評估,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和分析,同時根據患兒的主體差異性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對策。在實施對策的過程中堅持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原則,不斷改進和完善護理對策;仔細記錄患兒發生的不良事件,召開小組會議,討論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根據討論結果制定改進措施。④加強護理質量監督。要求小組成員在護理過程中互相監督,通過該方式來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不斷提升護理質量。同時,醫院可以成立質控小組,不定期抽查護理小組的護理服務質量,總結抽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及時處理。此外,建立健全獎懲制度,進一步強化小組成員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提升護理質量的目的。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比較兩組患兒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仔細記錄導管堵塞、感染、液體外滲以及皮下血腫的例數,計算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2)比較兩組患兒管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采用國際通用的生活質量(qualityoflife,QOL)評定量表評估兩組患兒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食欲、睡眠、精神、疲乏、疼痛5項,每項計為10分,分數越高評定為生活質量越好[4]。(3)比較兩組患兒不同時間的疼痛程度。在管理前及管理后15、30、45d,根據患兒的哭鬧行為,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score,VAS)評價患兒的疼痛程度,總分0~10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分為重度疼痛[4]。(4)比較兩組的護理質量。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表》進行評估,包括病區管理、消毒隔離、導管操作、操作熟練程度、文書記錄5個方面,每個方面計為100分,分數越高評定為護理質量越佳。量表的內容效度指數CVI為0.92,內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數為0.81,信效度良好。1.4統計學方法研究所得數據均錄入至Excel2019中予以校對,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比較研究組的護理風險事件總發生率為2.3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29%(P<0.05,表1)。2.2兩組患兒管理前、后的QOL評分比較管理前,兩組的食欲、睡眠、精神、疲乏、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兩組的食欲、睡眠、精神、疲乏、疼痛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2.3兩組患兒不同時間的VAS評分比較管理前,兩組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15、30、45d,兩組的VAS評分均低于管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2.4兩組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研究組的病區管理、消毒隔離、導管操作、操作熟練程度、文書記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4)。
3討論
PICC置管可以幫助患兒建立安全可靠的靜脈通路,方便在治療過程中補液和用藥[5]。PICC置管的導管留置時間較長,可以有效減輕患兒因反復穿刺而造成的痛感,但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因為導管管理的各種因素使得其容易出現導管堵塞、感染、液體外滲以及皮下血腫等風險事件,這不僅增加了新生兒的痛感,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兒的預后,因此在PICC置管后需要加強對風險事件的風險管理,對改善患兒的預后有至關重要的意義[6]。風險管理是近些年來新型的護理模式,其通過患兒的病情和具體生理特征等,提前評估患兒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來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從而減輕患兒的疼痛程度,改善其預后[7]。陳梅等[8]在研究中發現,風險管理用于新生兒PICC護理中的效果明顯,可以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提升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經風險管理后,護理風險事件總發生率低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病區管理、消毒隔離、導管操作、操作熟練程度、文書記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風險管理可以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升護理質量。追其原因:在風險管理實施過程中,小組成員通過分析護理風險因素,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可以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9-10]。同時,通過對小組成員的定期培訓,可以增強小組成員的風險意識與服務理念,并且主動與患兒家屬交流,可以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兒家屬的信任度和配合度,減少了風險事件的發生[11-12]。此外,在風險管理中加強對小組成員風險管理專業知識的培訓和考核,建立監督與獎懲制度,可以不斷提升小組成員的業務水平,從而提高護理質量[13-14]。本研究結果還發現,研究組管理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姚欣等[4]的研究報道相似,提示風險管理可以減輕患兒的痛感,提升其生活質量。追其原因: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小組成員主動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有效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促使患兒家屬可以主動配合干預,從而在較短時間內減輕患兒的痛感,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15]。綜上所述,風險管理用于新生兒PICC護理中的效果顯著,在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可有效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減輕患兒的痛感,不斷提升護理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意義。
作者:趙紅梅 劉世嬙 單位:安康市中心醫院
- 上一篇: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人才數商培養路徑
- 下一篇:電力營銷稽查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