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文化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的策略
時間:2022-07-07 08:33:23
導語:梯田文化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莊浪縣是甘肅省東部的一個農業大縣,共有18個鄉鎮293個自然村49萬人。站立不穩、難以耕作的“黃土高坡”曾經是制約莊浪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為了改善惡劣的生產生存條件,莊浪人歷經34年苦干、大干,興修人工水平梯田64266hm2,為莊浪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生產條件,也為發展梯田文化旅游、促進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文章就莊浪縣人工梯田建設的基本情況、人工梯田發展文化旅游的潛在資源、發展梯田文化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的策略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莊浪縣;梯田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策略
1莊浪縣人工梯田建設的基本情況
1.1莊浪縣人工梯田建設的歷史莊浪縣地處甘肅省東部、六盤山西麓,干旱少雨、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不能解決當地人口溫飽問題的農業大縣。根據明代萬歷年間時的《莊浪縣志》記載:“立群山之中,居偏隘之區,田不川,山不林,雨少干旱,雨多則寒,一遇早霜,秋木盡萎,果菜桑麻皆非所產”,莊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貧困縣。一提起人們對舊莊浪縣的歷史印記,就有這樣的順口溜:“十山九坡頭,耕地滾了牛,麥子長得像馬毛;早吃野菜午吃糠,晚上清湯照月亮?!敝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64年興修“人工梯田”的群眾運動在莊浪大地展開。莊浪縣每年組織精壯勞力5萬多人次,筐挑、背篼背、推車推,拉開了全縣男女老幼齊動員、集中全縣人力財力物力興修人工梯田的歷史序幕。截至1998年,莊浪縣前后經歷了34年的人工梯田興修歷史[1]。
1.2莊浪縣人工梯田建設的規模
1964—1998年7月,莊浪縣干部群眾發揚愚公移山、艱苦創業的實干精神,為梯田建設奮斗了整整34年時間,期間共投工5670余萬次,土方移動量為2.76億m3,依靠純人力整修水平梯田約64266hm2,占莊浪縣總耕地面積的93.6%,讓莊浪縣18個鄉鎮、293個自然村、1521個自然社的耕地全部實現了水平梯田化。約64266hm2人造水平梯田讓莊浪縣從此走出了“農業低產、人民挨餓”的困境,每年可以為莊浪縣增收糧食70500000kg,基本實現了全縣糧油生產的自足自給,徹底解決了莊浪縣43萬多人口的溫飽問題,為全縣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奠定了堅實的物質生產基礎。莊浪縣人工梯田建設實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綜合生態改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利共贏的質的飛躍。64266hm2人工梯田是保水、保肥、保土、保豐收的金土地,每年保證全縣農業增產增收的基礎上,還可以為莊浪縣1553km2的土地減少約1000萬t的水土流失。莊浪全縣“天上下雨地下流,肥土沖到溝里頭”“無雨苗枯黃,有雨苗泡湯”農業生產的窘境從此一去不復返,一個人民幸福、生態良好的大美莊浪,逐漸豪邁而又清晰地走入世人的視角。
2莊浪縣人工梯田發展文化旅游的潛在資源
2.1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紀念館的文化旅游意義
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紀念館于2007年10月底建成并向游客開放,位于甘肅省莊浪縣城的紫荊山之左側。紀念館外觀雄偉壯麗,館內陳設文物再現了當年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創業、興修人工梯田的真實情景,參觀者無不被莊浪人的梯田精神所感動,并油然而生弘揚莊浪精神、傳承人造梯田文化的自覺,進一步激發縣內外游客發憤圖強、干事創業的決心和為中國夢團結奮斗的意志。紀念館是繼承發揚“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莊浪精神、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梯田生態文化的重要場所和物質載體,具有無比巨大的梯田文化旅游開發價值[2]。1993年,水利部把莊浪縣列為全國唯一的梯田化建設試點縣,姜春云、陳俊生等國家領導人專門指導該項工作,并親自為莊浪梯田建設題詞鼓勁加油:“愚公移山,大造梯田”“鍥而不舍,興修梯田”。1998年5月,莊浪梯田化縣項目鑒定順利通過驗收,在國家級專家團聯席會議上,有人對莊浪梯田給出了這樣的評語:“莊浪縣梯田化建設工程是一項居國際領先的水土保持生態工程”。
2.2人工梯田的生態文化旅游價值
莊浪之美在于梯田之美,梯田之美在于人和自然的和諧的生態之美,生態之美深藏耕讀文化的深厚底蘊。莊浪人歷來具有耕作于山坳、讀書于屋之一角卻胸懷天下的優良傳統。莊浪縣總耕地面積76000hm2,改土造田以前,90%以上的耕地被老百姓叫作“窄溜溜”,耕作時站立不穩,需要弓腰爬地一鋤頭一穴一穴地播種。更為糟糕的是,這種田地不利于集雨保墑,不利于積肥壯苗,勞動效益特別差,農業收益非常少,在當時的情況下連當地人的口糧都解決不了,更不必說余出糧上交國庫。根據當地的老年人回憶當時的情景,在那個艱苦歲月里,喝湯就是吃飯,吃野菜就等于過年過節。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莊浪縣縣委、縣政府沒有退縮,反而覺得肩上的擔子和責任更大,天天走基層調研,認真聽取群眾意見,經常請專家出謀劃策,非要為群眾找出一條“吃飽飯”的路子不可。在廣泛匯集群眾智慧力量、科學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莊浪縣縣委、縣政府向全縣人民做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興修人工梯田百萬畝”的號召。為紀念莊浪兒女人造梯田的壯舉而修建的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紀念館,是梯田生態文化旅游的最佳景點,1998年7月被莊浪縣委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4月,莊浪縣人工梯田被國家列入國家級生態文化文物保護遺產名錄,一躍成為全國生態文化旅游的重點景區之一。走進大美莊浪,享受生態文化旅游的快樂,有位游客這樣贊美來莊浪縣旅游的感受:“山頂沙棘戴帽,山間梯田纏腰,地埂牧草鎖邊,溝臺果樹圍裙,溝底壩庫穿靴”。
2.3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紀念館建設的文化背景
20世紀60年代,莊浪縣76000hm2耕地90%以上屬于不產糧食的坡耕地,40多萬人吃不飽飯,時時刻刻面臨著饑餓的威脅,吃飽肚子是當時人們的唯一期盼。1964年,不怕苦不怕累的莊浪人,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排除各種千難萬險,展開了一場感天動地的新時代的“愚公移山”活動,肩挑背扛、架子車拉,憑著自己的雙手,僅靠一镢一锨,歷經34年時間,人工修造梯田將近66666hm2,最終在1998年實現了全縣坡耕地的梯田化,為全縣人民解決溫飽難題奠定了堅實基礎。1998年7月,莊浪縣被國家水利部授予“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為了紀念莊浪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改造山河”的豐功偉績,莊浪縣委、縣政府于2007年10月建成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紀念館,為全縣發展梯田文化旅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3]。
2.4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紀念館館藏文物的文化旅游價值
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紀念館建筑面積523m2,共分為5個展區,即實物展區、圖片資料展區、文字資料展區、影視資料展區、會議文件展區,共收藏整理梯田建設文物675件之多,以翔實的文物資料記載著40多萬莊浪兒女,改造梯田34年的偉大歷程,書寫了莊浪發展史的“修梯田、興產業、富人民”三部曲,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莊浪精神。一雙手,一把鐵锨,興修梯田66666hm2,創造了世界奇跡。游客走進莊浪梯田紀念館,看到的是勞動者堅韌不拔的意志,是勞動者昂揚向上的精神,是勞動創造價值的奇跡,油然而生的是對勞動者的敬意。沒有勞動就沒有“百萬畝人工梯田”的感人故事,沒有“百萬畝人工梯田”就不能解決莊浪縣40多萬人口的溫飽問題,更不必說每年要完成約45萬kg的公糧上繳任務。游客到了莊浪縣旅游,參觀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紀念館,能體會到勞動的偉大、勞動的價值、勞動的光榮。
3莊浪縣發展梯田文化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的策略
3.1深挖人工梯田文化旅游潛力
開展文化旅游是讓游客在身心愉悅的基礎上,提升游客人文素養的一個較好途徑,既能提高當地文化產業的升級與利用價值,又能促進鄉村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組織等方面的全面振興。中國梯田化模范縣是莊浪縣可以用來發展梯田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如何深挖其中蘊藏巨大的文化旅游資源,需要文化、教育、人社、財政、旅游、經濟等各部門的協同配合[4]。3.1.1突出耕讀文化的主題性莊浪縣人工梯田是耕讀文化與梯田文化的完美結合。從事農業生產是一個農業大縣的人民謀取生活來源的主要渠道,但是莊浪人從來不忘記對文化生活的追求。在農業生產之余,學習文化、開展文體活動、學習農業生產知識、給孩子輔導家庭作業等,給自己不斷充電、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使農業生產與文化學習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同時,梯田文化也孕育了莊浪精神,即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人文內涵,和自力更生不給國家增添負擔的天下情懷和大局意識。一方面,在辛勤耕耘田地的過程中,莊浪縣人民總結出了“農忙時務農,農閑時讀書”的半耕半讀的生產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生產學習兩不誤和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即以勞養讀、以讀促勞的模式。人們在勞動中鍛煉了身體,學會了農業生產知識,養成了吃苦耐勞、堅強勇敢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勞動所獲可以購買學習的必需品。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勞動技術、農業生產技能,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3.1.2農耕文明是孕育莊浪精神的物質基礎莊浪縣“百萬畝人工梯田”建設是勤勞勇敢的莊浪人與惡劣的自然生存條件斗爭的過程,是新時代愚公移山傳奇的再次演繹。在這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創造中,莊浪人付出了艱辛而又巨大的勞動和犧牲,在鳳凰涅槃中孕育了莊浪精神———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這正是莊浪縣發展梯田文化旅游、實現鄉村振興的核心內涵[5]。
3.2提升不同區域梯田景觀的特色
梯田文化旅游的魅力重在特色。塑造個性鮮明的莊浪梯田文化旅游特色,增加莊浪梯田文化旅游的魅力;打造多元經典的莊浪梯田文化旅游線路,增加莊浪梯田文化旅游的引力。讓莊浪梯田文化旅游的淳樸美麗給游客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并產生故地重游重溫莊浪梯田文化的強烈愿望。一是設立鄭河鄉上寨村石坎梯田文化展示區。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設立實物展示區、電子影像展示區、圖書展示區,讓游客體驗莊浪縣人工梯田建設的艱辛和建設者堅韌頑強的精神境界,以全國勞動模范周治貌帶領鄉親們鑿石山興修莊浪縣第一塊人工梯田為原型,鼓勵全縣文藝工作者創作劇本、歌曲、小說、相聲等形式多樣的文藝作品,用莊浪人民改造山河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魄力來吸引游客、感染群眾、激勵人心,把梯田文化與鄉土文化融合發展,不斷增強梯田文化旅游的趣味性、知識性、休閑娛樂性。二是加大趙墩鄉大莊村梯田生態文化觀光區建設力度,打造春夏秋冬梯田風光最佳觀景點。組織專業團隊制作梯田建設影視作品,讓游客觀看關于梯田建設全過程的影視展覽,了解梯田化第一村的干部群眾歷經34年,如何曉行夜宿,如何靠人背畜馱、肩挑車推、削山填溝修造梯田,最終讓山河換上新顏:春季如層層綠帶繞山腰,夏季道道麥浪如潮涌,秋收色彩爛漫像花園,冬季像冰清玉砌銀世界,讓梯田的四季神韻在最佳位置最佳視角展示給游客。三是打造堡子溝流域休息垂釣區,讓游客坐下來享受山水田湖草魚蟲的樂趣,體驗生態之樂、歌唱田園之樂、贊美勞動之樂、抒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樂。讓游客在與梯田零距離接觸中,感受莊浪人的偉大創造,體味莊浪精神的偉大之處。梯田建設是一個生態綜合治理的新嘗試,讓舊山河展新姿,并煥發新的魅力:梁昴沙棘戴帽、山彎梯田纏腰、地埂牧草鎖邊、溝臺果樹圍裙、溝底壩庫穿靴,莊浪人造梯田的確是鑲嵌在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6]。四是大莊鎮青龍溝“梯田+科技+產業+基地”綜合開發文化旅游區建設。以人工梯田開發利用最大化為目標,以攔蓄、調控、利用、垂釣、休閑、避暑、度假等為手段,以生態保護為先,以產業為主導,以生態、經濟、文化、社會全面振興為效益,從深度、廣度方面開發梯田文化價值,大力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如青龍溝村利用梯田發展果園建設,戶均0.33hm2以上,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果園協會、果品企業、鄉村電商等各種新業態新產品為發展梯田文化旅游增添了更多新視點[7]。
3.3建設“互聯網+梯田文化旅游”平臺
互聯網是各行各業發展的中樞神經系統。莊浪縣要做大、做強“中國梯田化模范縣”旅游品牌,就必須依靠互聯網信息平臺的多、快、好、省的優勢,把莊浪梯田文化旅游的優質信息資源及時推送給全國各地的游客,為莊浪梯田文化旅游積累源源不斷的人脈。一是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把莊浪梯田文化旅游融入西安、蘭州、銀川等絲綢之路大旅游文化圈。首先,要打造經典的旅游線路、旅游品牌,加大縣域內梯田文化旅游資源的升級改造力度,努力打造一大批國家級的旅游產品,讓游客來了有看不盡、玩不夠的精品。其次,要打造專業化人性化服務團隊,為旅客全程提供服務,讓每一個團隊成員都能積極助推梯田文化旅游的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的不斷改進和迅速升級。再次,整合地方戲劇、舞蹈、服飾、飲食、民居、民俗、文學、繪畫等優質文化資源,實現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融合大發展。比如,在莊浪紙織畫、刺繡、繪畫、戲劇中融入人工梯田素材,再讓這些文化精品通過游客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二是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把莊浪梯田文化旅游融入“一帶一路”經濟圈,讓莊浪縣的優質土特產文化走向世界大舞臺。文化旅游的列車既是帶動經濟、文化、社會同步發展、協同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助推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比如,利用一帶一路經濟路線,把莊浪皮影、莊浪小吃、莊浪泥塑、莊浪地毯、莊浪搪瓷畫等精品文化產品推送到世界各地。
參考文獻:
[1]梁淑巧,徐智.莊浪縣水土保持工作發展歷程及成效[J].中國水土保持,2020(6):67-69.
[2]王彥武,牛莉婷,張峰,等.黃土區高標準梯田生態服務功能及其價值[J].水土保持學報,2019,33(6):190-196.
[3]陳源,李昊.甘肅省梯田改造升級與產業聯動開發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20):252-254.
[4]劉曉峰.甘肅梯田建設有力推進全省脫貧攻堅[J].中國水土保持,2018(12):32-34.
[5]牛四平.坡度對土壤滲透規律影響試驗研究[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9(2):13-14.
[6]徐英,王俊生,蔡守華,等.緩坡水平梯田土壤水分空間變異性[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2):16-19.
[7]盧李.溆浦山背花瑤梯田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作者:馬青 單位:莊浪縣萬泉鎮文化服務中心
- 上一篇:BOPPPS教學與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 下一篇:學術期刊同行評議制度的挑戰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