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藝術演唱風格的多元化思考

時間:2022-07-08 18:22:57

導語:聲樂藝術演唱風格的多元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樂藝術演唱風格的多元化思考

【摘要】聲樂是以人聲為基礎的藝術,作為歷史悠久的藝術類別,聲樂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也有著多元化的演唱風格。隨著藝術的不斷創新,各種唱法間不斷融合,從而也使得聲樂藝術的演唱風格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本文主要就各種唱法的多元化演唱風格展開詳細論述。

【關鍵詞】聲樂藝術;演唱風格;多元化;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聲樂藝術的演唱風格受到歌唱方法、審美要求、音樂元素和民族語言等要素的影響,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聲樂藝術的表現,聲樂唱法把聲樂劃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原生態唱法,這既是唱法的分類,也是演唱風格的分類。聲樂藝術的表現需要在一度創作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確保自身的演唱可以符合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和音樂水準。

一、美聲唱法的多元化

美聲唱法起源于歐洲,與其他唱法的顯著區別是他是混合聲區唱法。在聲音上真聲和假聲混合運用,在共鳴上對所有共鳴腔體混合運用,從而使唱出的歌曲有一種特有的音響特色,形成獨具味道的唱法。美聲唱法既是一種演唱方法,也是一種演唱風格,并形成了美聲學派。在近現代聲樂藝術的發展中,美聲唱法對各國的聲樂藝術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西方的聲樂藝術中美聲唱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與各國的聲樂藝術融合,產生了俄羅斯學派和意大利學派兩大美聲演唱風格。對中國的聲樂藝術也同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 世紀 50 年代,我國的美聲唱法基本上都是俄羅斯式美聲唱法風格,而 80 年代后國際間藝術交流越來越頻繁,美聲唱法的演唱風格也得到了更新,更加傾向于意大利式美聲唱法[1]。隨著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審美需求的變化,美聲唱法的演唱風格也越來越多元化。美聲唱法最為顯著的風格特征就是對中外歌劇的完美詮釋。除此之外還有英雄史詩風格,如《黃河頌》《延安頌》《英雄贊歌》《長江之歌》等;優美抒情風格,如《漁光曲》《大海啊,故鄉》等。在美聲唱法這個大的體系內,不同歌唱家會形成極具個性化的演唱風格。比如著名的美聲唱法女高音周曉琳、柯綠娃,在傳統的美聲唱法中融入了咬字技巧,從而演繹出別樣的高雅與風情。在美聲唱法本土化的過程中,美聲唱法與我國的民族聲樂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美聲演唱風格。比如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我愛你,塞北的雪》,就是在美聲唱法的基礎上融合了民族唱法的咬字行腔,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既樸實自然又圓潤通暢。音樂作品的音樂風格主要受到音樂形式、體裁、音樂語言、題材、意境的影響,也就是說音樂風格既與音樂作品的形式有關,又與音樂作品的內涵內容相關,聲樂演唱者只有充分了解音樂作品的一度創作,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并形成屬于自身的獨特風格。聲樂演唱者在進行二度創作前,要對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經歷、藝術成就、音樂結構安排、作品主題等進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從而掌握音樂作品的情緒變化和情感基調,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演唱上的二度創作[2]。利用美聲唱法進行演唱時,在充分理解了音樂作品的一度創作后,還要通過美聲演唱的各種演唱技巧來完成自身的二度創作,音色、速度、語氣等都是二度創作呈現演唱風格的手段。比如音樂作品《那就是我》,作品創作時采用了三段體結構,風格兼具含蓄、熱情、奔放風格特征。歌唱家戴玉強在演唱作品時,就利用自身的演唱技巧對音樂作品進行了分段藝術處理。第一段利用自身寬廣的氣息和柔美的音色對音樂作品的演唱進行了藝術處理,通過自身的二度創作,成功地詮釋了音樂作品的風格。中段音樂風格變得豪放,戴玉強在進行演唱時借助自身獨特的音色,成功地詮釋了作品的奔放風格。

二、民族唱法的多元化演唱風格

民族唱法融合了我國民間曲藝說唱、民歌、民間戲曲等演唱技巧,以民間聲樂為發展土壤,同時還借鑒了西方聲樂演唱的發聲方法,形成了獨特的演唱風格[3]。這種演唱方法具有民間風格和民族特征,與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一致,突顯出吐字咬字、潤腔等中國語言的特色規律,所以備受人們的喜愛。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多語種國家,具有多元化的民族聲樂演唱風格。

(一)多樣化方言導致的多元化演唱風格

語言是決定聲樂演唱風格的關鍵因素,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的分韻系統和字調 , 語調、音調、腔調、語音都各異,在演唱中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韻味和不同的腔調,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風格[4]。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和大多數民族都使用漢藏語系,這種語言的特征是有著復雜的聲調起伏。雖然在普通話教學中我們學的都是四聲聲調,但各地方言并不僅僅表現為四聲聲調。比如西北地區多了入聲,潮州話、溫洲話多了八個調,廣州話有九個聲調,廣西話有十個聲調,還有十二個聲調的苗語宗地話。再加上清濁相對的輔音,以及長短不一的元音,使得不同的方言呈現出不同起伏的樂感,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方旋律。多樣性的語言背后是多樣化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導致了多元化的演唱風格。南方聲樂溫婉細膩,北方聲樂粗獷豪邁,江南民歌、云南民歌、四川民歌、湖南民歌、東北民歌、陜北民歌、藏族民歌、蒙古民歌、新疆民歌等各具特色,演唱風格也各不相同。普通話很難表現出各地民歌的韻味 , 不僅在語法表達上存在著不同,在語調、腔調、韻律上等都難以呈現出民歌的特色。同一曲調的民歌,不同方言的演唱風格是不同的。以《茉莉花》這首民歌來說,在全國各地有多個版本的演唱,各地不同的方言呈現出不同風格的《茉莉花》。江蘇小調溫婉柔美,而河北方言就增加了行腔間的頓挫拖腔,四川藝人經過潤色處理,又給《茉莉花》賦予了川味,東北版的《莉莉花》則又突顯了東北地區的熱情爽朗。

(二)多元化的演唱方式和演唱內容造就的多元化演唱風格

1. 以曲藝說唱、戲曲為養料

曲藝說唱、戲曲是民族聲樂發展的養料,形式各異、種類繁多的戲曲,其表演內容和表演方式都可以作為民族聲樂成長的土壤。不同的劇種有著鮮明的風格特色和地域色彩,而民族聲樂在發展中借鑒了它們的特色元素,在歌唱技法、發音部位、潤腔、演唱風格等方面都有所運用。比如《蝶戀花?答李淑一》的音調就借鑒了蘇州評彈,《門前情思大碗茶》的唱腔就是借鑒京韻大鼓。演唱者只有熟悉音樂素材背后的語言、演唱方式、演唱內容才能更好地展現出歌曲的韻味,也才能更具有自己的演唱風格。當然演唱風格不僅表現在演唱上,還要與表演風格融合在一起,在民族聲樂的表演中,也吸取了曲藝說唱和戲曲的表演形式。民族聲樂在演唱中也借鑒了戲曲的表演體系,不僅強化了對字、聲、情的訓練,還強化了對戲曲形體表演上的借鑒。這樣演唱者在進行民族聲樂演唱時,可以更好地呈現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同時也憑借自身的戲曲素養完善了自身的演唱風格。比如李谷一,對湖南花鼓戲非常精通,從她的民族聲樂演唱中可以看到其對花鼓戲的借鑒。

2. 以各地民歌為生長土壤

民歌是民族聲樂的生長土壤,從古至今、從南到北,浩如煙海的民歌為民族聲樂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民歌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歌具有不同的唱法和不同的風格特色。比如蒙古族民歌反映了牧民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牧歌式民歌體裁,氣息寬廣、節奏自由、篇幅較長,通過蒙語演唱出來,把聽眾帶到了遼闊的草原上。在蒙古族民歌基礎上創作的音樂作品很容易就形成了獨特的草原風格。如《嘎達梅林》《贊歌》就是在蒙古族民歌“短調”和“長調”的基礎上創作的。民族聲樂在民歌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多樣化的民歌也就形成了民族聲樂多元化的演唱風格。比如《趕牲靈》《蘭花花》《龍船調》《孟姜女》《繡荷包》《桃花紅,杏花白》等大眾熟知的民族聲樂作品,都是在民歌的基礎上創作的,這些作品既富有時代感,又具備獨特的民族特性。

(三)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融合形成的演唱風格

隨著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文化藝術間的融合也成為主流趨勢。美聲唱法引入中國后,與本土的民族唱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演唱風格。把美聲唱法的發音方法與民族聲樂融合在一起,可以使演唱者的聲音和氣息更具連貫性。比如青年歌手常思思在演唱《春天的芭蕾》時,就結合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既能感受到美聲唱法的連貫氣息,又能感受到民族唱法的頭腔共鳴,不僅得到了專業人士的認可,也受到了聽眾的喜愛,從而也就使得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又多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比如吳碧霞非常擅長通過中西合璧的演唱風格來進行歌曲的演唱,可以說是民族與美聲融合的代表。在《苗嶺的早晨》中,吳碧霞把苗族的襯詞和韻味,與西方的花腔演唱技巧結合到了一起,使這首音樂作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國際范兒。

(四)民族唱法融合通俗唱法形成的演唱風格

宋祖英是中國有名的民歌歌手,她在與周杰倫合作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中,把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完美地結合到一起,從而形成了更受聽眾歡迎的演唱風格,引領了歌曲創作和演唱的一股潮流。曲子開始時宋祖英用優雅、甜美、婉轉、高亢的嗓音,把圓潤通融的民歌特色展現在聽眾面前,而后面周杰倫又用通俗唱法和自身質樸的音色突顯了歌曲悠長的意境,把不同唱法的不同受眾吸引到了一起。

(五)民族唱法融合流行元素形成的演唱風格

藝術是時代的產物,在民族唱法的發展過程中,也必然與流行元素融合,通過不斷地創新,迎合現代人的審美,以便獲得更好的發展。比如神曲《忐忑》,把戲曲、西方聲樂元素、原生態唱法、民族、通俗、流行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完美地展現了一種新的演唱風格,使聽眾耳目一新,也使得龔琳娜一時間家喻戶曉。龔琳娜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把中國傳統戲曲的節奏和聲腔、西方的音樂元素、流行音樂的曲式結構、民族樂器的伴奏等融合在一起,并用多種音色和唱法的變換,打破了人們對民族聲樂的固有觀念,從而使得民族唱法的風格更加多元化。

三、通俗唱法的多元化

通俗唱法也有豐富的體裁,鄉村音樂、迪斯科、民間音樂、波普音樂、爵士音樂等都可以作為通俗唱法的體裁。通俗唱法的特點是強調個性,也因此受到青年群體的喜愛。在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中,通俗唱法也與多元化的唱法和音樂元素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演唱風格[5]。

(一)與美聲唱法的結合

英國女歌手莎拉布萊曼的演唱風格就融合了美聲與通俗兩種唱法。在演唱《告別時刻》時,既采用通俗唱法表現出了音樂感覺,又采用美聲唱法展現了發聲技巧,中低音區發音時采用了口腔共鳴,連貫流暢、清新自然,使得音色飄逸輕盈。而到了高潮部分,主要采用了頭腔共鳴,使演唱風格既奔放自由又高貴典雅。

(二)與戲曲唱法的結合

隨著中國風的興起,戲曲被作為重要的國風素材廣泛應用。很多青年歌手在進行歌曲創作和演唱時,都會融入戲曲的唱法。較具有代表性的如《新貴妃醉酒》,李玉剛融合了中國戲曲的唱法與通俗唱法,同時還融入了節奏布魯斯與美國藍調,從而使歌曲呈現出流行特征和民族風情,贏得了很多國風愛好者的喜愛。演唱主歌部分時采取通俗唱法,而在副歌部分,則融入了京劇的唱腔,這種演唱風格使演唱者和聽眾都得到了更加新穎的感受,豐富了通俗唱法的演唱風格。

(三)與流行元素的結合

通俗唱法本身就強調個性,而青年歌手也不斷地嘗試融合種種流行元素,來突顯自身的演唱風格。各種文娛類節目興起,網絡傳播便利,都為通俗唱法與流行元素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比如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中,很多青年歌手對一些曲目進行改編,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演唱風格。比如袁婭維對《彎彎的月亮》進行改編,演唱時融合了爵士、R&B 等多種流行元素,形成了新的演唱風格。

四、原生態唱法的多元化演唱風格

原生態唱法是一種更具民族性和原始性的唱法,它沒有經過現代聲樂藝術的加工,是一種原始的民間演唱形式。隨著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創新,原生態唱法也不斷與其他唱法和元素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演唱風格。比如阿寶把原生態唱法與通俗唱法進行融合,使《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更加具有特色,也更加迎合現代人的審美。

五、結束語

聲樂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創新,各種唱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發展出更加多元化的演唱風格。作為聲樂藝術的從業者,要樹立兼容并包的思維,接納和學習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和演唱風格,并通過不斷創新使聲樂演唱更加符合當代人的視聽審美,促進聲樂藝術獲得更好的發展。

作者:賈譯然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