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發展現狀和建議思考
時間:2022-07-11 17:12:23
導語:畜牧業發展現狀和建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渭縣是全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畜牧養殖在農業產業發展中占較大比重,已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產業。本文在闡述通渭縣畜牧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通渭縣養殖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提升通渭縣畜牧業發展成效。
關鍵詞:通渭縣;畜牧業;發展;現狀;問題;建議
1通渭縣畜牧業發展現狀
通渭縣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位于甘肅省中部、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縣域東西長約78km,南北寬約64km,總面積2908.5km2。海拔1410~2521m,屬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1]。全縣現有天然草場面積6.37萬hm2,人工牧草留床面積5.33萬hm2(其中紫花苜蓿3.6萬hm2、紅豆草1.73萬hm2),年產青干草40萬t,年產農作物秸稈飼草240萬t。2021年通渭縣被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谕ㄎ伎h域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特征,畜牧相關產業健康發展已經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要課題。此外,通渭縣養殖戶較多且具有良好的養殖基礎,畜牧養殖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經濟來源方式。
1.1畜禽飼養數量逐年遞增
畜牧業是通渭縣的傳統優勢產業,2020年全縣畜草產值達到25億元,畜草產業增加值達到5億元。肉、蛋、奶總產量達到2.6萬t,特色畜種養殖量達116萬頭(只)。由表1可知,2015—2017年,牛、羊、豬、雞的存欄量和出欄量處于基本穩定狀態,2018年牛、羊的存欄量有了明顯增加。2018年牛存欄7.24萬頭、羊存欄10.49萬只,較上年度均增長。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2018年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引進牛、羊實施產業到戶,有條件養殖牛、羊的貧困戶每戶由政府投放1頭牛或8只羊;另一方面,通渭縣范圍內實施“糧改飼”相關政策,“糧改飼”試點開始于2017年,累計專項資金1514萬元,對大型加工企業、規模化養殖場進行收貯補助,“糧改飼”試點開創了草畜發展新局面,到2019年開始實行普惠制,凡是10頭牛或50只羊以上的家庭養殖場都可以得到飼草收貯加工補助。另外,全縣多年生牧草種植面積累計達到5.33萬hm2,一年生牧草0.93萬hm2,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飼草料保障。
1.2規?;B殖逐步形成,品種逐年優化
當前,養殖大戶、家庭養殖場和規模養殖場發展勢頭強勁,規模養殖比重逐年提高,已建成規模養殖場15個,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大戶800戶,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5%,初步形成了生產相對集中、產業特色明顯的養殖格局。引進良種發展本地畜牧業已經成為一種有效手段,依托已建成的規模養殖場,通過凍配良種肉牛繁育、先進養殖技術配套等手段,良種化程度大幅提高。目前,已建成千頭肉牛良種繁育場1個,先后引進優良基礎母牛1.5萬頭,建成畜禽改良點34個,建成牛凍配改良點10個,引進西門塔爾、秦川、夏洛萊等優良肉牛凍精,年凍配改良肉牛1萬頭。2020年凍配改良肉牛2.8萬頭、改良肉羊3.8萬只、雜交授配母豬1萬頭、良種雞推廣15萬只。全縣貧困戶通過財政扶貧項目引進基礎母牛1670頭、基礎母羊2016只。暖棚牛羊養殖資金3637.62萬元,新改建暖棚7.68萬m2,青貯氨化池達到2.52萬座126.2萬m3,完成飼料青貯微貯35萬t。
1.3生產方式大幅轉變
首先,以前的生產方式相對落后,牲畜養殖以役畜為主,牛、馬養殖主要用于耕地,經濟動物養殖占比較低。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大量農用機械投入生產,畜牧養殖的功能性發生轉變,現在畜牧養殖已經成為通渭地區經濟增收的主要方式。其次,養殖方式已由原來的散戶養殖轉變為集約化養殖,養殖數量逐年遞增。目前已初步形成分戶繁育、集中育肥的養殖模式。繁育周期長,水、電、飼草等成本較高,分戶繁育,管理強度小,能夠降低養殖成本。育肥周期短,技術要求高,集中育肥能夠節約成本,縮短飼養周期,見效快。這種“小群體、大規模”的養殖模式逐漸成為養殖的主要模式。再次,“能人”帶動形成專業合作社的養殖模式已經形成,部分“能人”掌握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比如飼料配比、良種繁育等,能夠帶動養殖戶進行大面積的推廣,充分發揮養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通渭縣大力推廣“政府+農發公司+企業+合作社+脫貧戶”“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帶動全縣養殖業擴群發展,累計發展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268個、養殖專業村133個。建成標準化示范養殖場5家,培育規模養殖戶2.1萬戶,帶動全縣3.8萬戶農戶發展養殖業。
1.4疫病防控成效顯著
“預防為主、養防結合、防重于治”是動物疫病預防的原則。通渭縣堅持強制免疫、自主凈化、外防內堵相結合。督促村級產業指導員、社會化防疫服務隊伍全面落實春秋季強制免疫服務和補免措施,加大免疫密度和抗體合格率抽檢,確保強制免疫措施落在實處。同時加大自主檢測凈化力度,與養殖專業村同步創建“無規定疫病村”。嚴格產地檢疫、落地監管、販運管控等措施,做到“進必檢”,堅決切斷外疫傳播途徑。強化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推行動物及動物產品全程可追溯管理。對重大疫情,實行全覆蓋免疫,針對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等風險的主要來源,制定重大疾病預警機制,加強監管與實時監測。規范落實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計劃,通過采用“集中免疫和季防月補”的方式,嚴格落實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措施。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率達到100%,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70%以上。全縣糞污無害化處理率達82%,減少了疫病的傳播。
1.5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采取院校合作的方式,持續加強良種繁育、快速育肥、秸稈青貯氨化、人工種草、舍飼養殖、疫病防治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試驗和培訓,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支持。建成縣牲畜交易市場,積極對接市場、打開銷路,加快推進品種改良步伐,草畜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強化養殖保險兜底,全縣承保肉牛2.6萬頭、肉羊2萬只,切實保障了養殖戶利益。此外,壯大基層動物防疫隊伍,完善村級防疫員補助政策,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動物疫病防疫體系,有效保障了全縣草畜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2存在問題
2.1自然資源利用率較低
通渭縣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以燕麥、甜高粱等為主的一年生牧草等,年產各類鮮草達240萬t以上,每年有13萬t蠶豆、谷糜、中藥材和洋芋等農作物秸稈及下腳料。雖然通過青貯氨化等技術加工后,提升了飼料利用率,但還存在浪費現象。錯過飼草營養最好的保質狀態,造成營養價值的流失,如紫花苜蓿在盛花期營養價值最好[2],全株玉米在蠟熟期青貯營養價值最高[3]。
2.2飼養人員文化程度較低調
研發現,通渭縣養殖人員普遍年齡偏大,其學歷主要集中在小學、初中水平,幾乎不存在高學歷人才,養殖隊伍缺乏高學歷的專業人才。文化程度低導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對較低,部分養殖人員思想固化,堅持自己的養殖方式,對轉變養殖方式缺乏積極性、主動性,不善于學習先進的科學養殖知識,往往造成養殖收益較低;部分養殖人員即使能夠接受新的觀點和方法,也只是掌握零星的知識,不能系統應用,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2.3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指導
2019年獸醫體制改革完成后,開始推行第三方社會化服務機制,取消畜牧部門的收費許可,不允許縣、鄉獸醫部門經營獸藥門店,造成養殖技術服務專業人員的斷層,形成了“能看病、不能治療、不能收費”的現象。從業人員是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操作者,現階段肉牛育肥養殖人員缺乏專業的知識儲備。首先,在肉牛育肥過程中,大部分養殖人員不能按照科學的飼料配比進行飼喂,飼料轉化率低。其次,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低,不能及時觀察發現病牛并進行治療,造成嚴重的損失。再次,沒有建立生態飼養小區和標準化畜禽養殖場,動物防疫體系不健全,防控壓力大。
2.4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宣傳主要以宣傳單為主,形式單一,宣傳內容較學術化,對養殖人員的吸引力較低。畜牧相關培訓存在走流程的現象,缺乏針對性、典型性問題的培訓,很難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同時,全縣草牧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明顯滯后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弱。監管力度不嚴,當地沒有形成健全的監管體系,監管系統不完善,飼料添加劑、獸藥的使用沒有實現全程可追溯,增加了疫病防控風險。
2.5畜產品加工和市場建設滯后
通渭縣肉牛產品加工企業能力弱以及市場建設滯后,產業鏈條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畜牧產品后期銷售主要以鮮活產品銷售為主,缺乏品牌,在后期銷售中缺乏技術改造、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品牌打造和人才培養等,致使養殖收益較低。
3發展建議
3.1加強宣傳與科技支撐
通過制作青貯、免疫、飼料配比等視頻或海報的方式進行宣傳,后期及時考察掌握養殖戶的了解情況,巡查時查漏補缺。參觀養殖效益較好的養殖戶,通過分享他人的成功經驗,了解自身養殖差異,并結合專家指導,改正自身不足。大力推行標準化養殖建設、程序化免疫、良種化繁育、資源化培訓模式。此外,加強畜牧與農業科研機構、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吸引科研人員,建設工作站或實驗基地,壯大科研群體。引進畜牧專業人才,壯大人才隊伍。建設現代化繁育中心,推廣畜牧養殖新模式,利用先進設施、生物技術和信息管理技術等,研究適合通渭縣發展的畜種并進行推廣。培育一批秉承生態農業理念、善用互聯網思維和手段、發展畜產品直供直銷、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畜產品的新養殖戶,充分利用當下發達的信息網絡,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打開銷路。
3.2壯大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條
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在基地建設技術改造、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品牌打造、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著力培育引進一批大型農業企業集團。鼓勵龍頭企業下聯合作社帶農戶建標準化規?;N養基地,上聯市場開發生產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產品,推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形成規模,加快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實現突破。
3.3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推進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實行養殖場全過程質量監管,規范飼料添加劑、獸藥使用,實現全程可追溯。狠抓生產、儲存、運輸、銷售等重點環節監管,實現機械化加工、冷藏儲存、冷鏈運輸。建立檢測實驗室,完善檢測體系,提高檢測水平,增加抽檢頻率,擴大抽檢覆蓋面。加快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實現全縣上下信息暢通,促進畜牧業產品質量提升。
3.4加大資金及政策扶持
資金是畜牧業發展的保障,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層次投資融資機制,做好資金投入。鼓勵經營主體加大投資力度,探索采用信貸擔保、貼息、補助等方式,引導金融資本支持畜牧業發展。拓展融資渠道,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要增加對畜牧業的信貸支持。另外,加大省級專項資金扶持。
3.5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園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未來畜牧業的發展趨勢,可形成以千家萬戶養殖為基礎、設施規模養殖為重點、種養加一體化的草畜循環發展格局。現階段肉?,F代產業園已經進入建設階段,應構建產業集群,健全良種繁育體系,構建完善畜牧全產業鏈,打造區域品牌建設,加大疫病防控,爭創“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令續鵬.通渭縣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6.
[2]于凱.紫花苜蓿的營養價值及其在畜禽生產中的應用[J].飼料研究,2015(9):14-18.
[3]陳立權.不同收獲期對全株玉米青貯發酵品質和瘤胃降解特性的影響[J].飼料研究,2020,43(7):99-103.
作者:馬小強 陳月麗 單位:甘肅省通渭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 上一篇:漁業發展現狀和建議思考
- 下一篇:畜間布魯氏菌病監測結果分析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