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精品細讀對策

時間:2022-07-12 16:34:01

導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精品細讀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精品細讀對策

楊絳先生的《老王》是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單元提示明確:像“老王”這樣的“小人物”雖然平凡,但在他們身上又常常閃現著優秀品格的光輝,引導人們向善。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注重熟讀精思,要從開頭、結尾、文中反復及特別之處發現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老王》篇幅不長,文字也比較淺顯,通過學生的初讀及教師的簡單點撥,多數學生能讀懂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一步詢問學生的閱讀感受,學生普遍認為這篇文章敘事直白,抒情簡單,不好看,沒意思。這說明學生還沒真正讀懂《老王》,教師需遵循編者的意圖,引導學生精品細讀。

一、咬文嚼字,品味文字豐富的意蘊

有人評價楊絳先生的文學作品語言是“沉定簡潔”“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于其中,經過漂洗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初讀《老王》,沒有一個晦澀的詞語,也無異彩紛呈的修辭,文字淡如白水,但若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本文語言簡潔、樸素,有著巨大的表現力。

1.體會用字遣詞的匠心

作品第一段開門見山,只用21個字,便明確交代了“我”與老王的身份差異,展現了“我”與老王之間融洽的關系,可謂簡潔之至。引導學生找出第二段的關鍵詞“活命”,“活命”二字,凸顯了老王寒微窘迫的生活狀況。引導學生找出二到七段中的副詞“只”(“只是”“只有”、兩個“只好”),并細細品讀反復出現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無路。引導學生品讀第八段“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一句,讓學生思考能否用“倚”或“靠”調換“鑲嵌”一詞,使學生明確,“鑲嵌”一詞生動傳神地寫出了老王已病入膏肓、極端衰弱,完全失去了活力和生氣,就像畫甚至遺像一樣嵌在門框里。通過分析,再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文本中用得準確生動的詞語,學生很快地找到如“滯笨地轉過身子”“直著腳一級一級下樓去”“像棺材里倒出來的”“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等處用詞的準確。

2.感受作品的情境

作品第二段介紹老王艱難的生計和孤苦的身世,可讓學生分別扮演老王和楊絳來進行對話表演,反復揣摩人物的語氣語調,沉浸到情境之中,一問一答間,體會到老王的無可奈何和孤苦伶仃,也體會到作者平和的語調中流露出的嘆惋和感傷。學生掌握這種方法之后,再讓學生設想老王送錢先生看病一段的情境,演讀老王與楊絳的對話,通過細細品味,學生會體味到老王的善良仁義和對作者一家的關心,而楊絳一家此時的生活已是非常拮據,但她卻“笑著說有錢”,這其中包含了多少的苦澀,又包含了多少的感激啊!在兩次情境練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細品讀老王臨終前送香油和雞蛋這一部分,讓學生從對人物的外部描寫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而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首先仿照前兩次的情境對話練習,演讀兩人的對話。引導學生揣摩老王說“我不是要錢”這句話的心理,思考:老王不要錢,那究竟要什么呢?請學生代老王向楊絳表白。再讓學生說出細讀這部分內容時自己的疑惑之處。學生細讀這段,最難理解的就是:作者既然對老王有著深切的同情、尊重,但那一段的肖像描寫把老王寫得很“恐怖”,本該“美化”的,作者為什么“丑化”呢?引導學生體會當時的情境。作為老王,憑著知恩圖報的心理,依靠殘存的一點生命,用意志力支撐自己來向作者一家表達敬意,但作者當時乍一看到老王的樣子,感到“吃驚”,甚至感覺到老王身上散發著死亡氣息,“害怕得糊涂了”。作者詳細描寫老王駭人的病容以及自己的心理,是為后面“總覺得心上不安”做鋪墊。作者沒有真正領會老王的心意,“轉身進屋”拿錢并“趕忙解釋”,老王因自己的“謝意”沒被“領受”,“滯笨地轉過身子”“直著腳一級一級下樓去”。只有沉浸到情境中去,才能理解這一部分的肖像描寫及作者與老王的心理、動作。

二、知人論世,感受作品情感的波瀾

楊絳與魯迅等文學大家屬同代人,但因為高壽與晚年旺盛的創作力,又是不折不扣的當代作家。1984年她創作《老王》時,“文革”已結束好多年了。為什么這樣一位眾人敬仰的大作家、大教授,卻對一個拉三輪車的老人念念不忘,并在73歲的時候為他寫下這篇散文呢?知人論世是評價文學作品的一種原則,這里就要把作品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寫作目的與作品內容聯系起來。初讀《老王》,感覺文章的情感表達波瀾不驚,學生對“不幸者”老王已經了然,對老王純樸、仁義、善良的形象也已把握,作者對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之情也已體會,但這就是楊絳這篇散文所要表達的全部嗎?顯然不是,這其中還有更深的含義。首先引導學生細讀老王送香油和雞蛋這一部分,找出老王走后作者心理活動的詞語,學生很快會找到“抱歉”“不安”“愧怍”等詞語。引導學生分析,由“抱歉”到“不安”進而“愧怍”,從容的敘述中流露出的感情層層遞進。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文的結尾“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來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分析:作者是個幸運的人嗎?當然不是!“文革”中,作者一家被打倒,被批斗,《老王》一文所反映的時段,作者正經歷著人生最慘痛的屈辱和磨難,與老王相比,她失去的是行動的自由,背負著沉重的精神負擔,但作者熬過動亂的摧殘保全了性命,獲得了人間寶貴的真情,而老王卻從沒迎來生命的春天。與老王相比,作者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再組織討論:作者為什么感到愧怍呢?楊絳因為“害怕”忽略了老王的心意,多年以后還不斷反省,感到自己對老王的幫助關心多是同情和憐憫。她拒絕了老王臨終前的贈予,使老王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自己對老王是“錢”的回報,而老王對自己是“心”的付出。“幾年過去了”“漸漸明白”,這是楊絳不斷反省并叩問自己靈魂的過程。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大學者敢于直面自我的真誠。至此我們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并非贊美老王的厚道善良,而是想真誠地表達因當初對待老王的不平等、不尊重而感到愧怍、后悔。學生有了精讀第三部分的經驗,不難明白:第一部分對老王生活狀態的敘述,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多是同情,作者對老王的感情甚至有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第二部分隨著“文革”到來,作者一家遭遇不幸,在得到老王的關照后,文字中流露出更多的感動與感激,作者對老王的感情已是平視了。第三部分展開充分的討論,作者在深深的自責中,對老王的感情已是仰視。娓娓講述中,感情的波瀾層層推進,在最高潮“愧怍”時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散文教學如果僅從“形散神聚”“借景抒情”等一般特征去解讀,給人物貼上“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等簡單的標簽,那么課堂教學就會流于形式,學生的感受亦單一膚淺。只有在引導學生精品細讀中,方能感受到楊絳先生的散文“溫婉簡淡、氣度從容而又意味深長”。

作者:段紅梅 單位: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