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課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時間:2022-07-14 08:52:24
導語:在思政課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育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而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背景下,小學生價值觀的塑造、道德品質的熏陶、創新能力的培養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小學思政課作為學生學習基本道德與法治知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陣地,也得到了更高的重視。從教材分析來看,其中包含著思想、情感、素養等方面的內容,在對學生的教育上有著非常強的靈活性與思想性,具有很強的育人價值。不過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側重于理論知識傳授,忽視了對學生素養的培養,導致思政課的育人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小學思政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完善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高效、智慧的課堂。
一、以生為本,營造創新氛圍
傳統的“師道尊嚴”雖然讓學生足夠服從老師的管理與指導,但也容易使學生產生懼師的消極心理,即使有什么奇思妙想也不敢勇敢地表達出來。長此以往,學生的創作欲望會逐漸消退,創新能力自然就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為解決這一教育問題,在小學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有師生平等的理念,還要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人公,讓他們有話能說,有話敢說。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創新環境,通過為學生搭建創新平臺,鼓勵學生去發現、去創新。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自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允許學生犯一些小錯誤,并給予他們相應的建議,提供知識、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以此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創新。對于學生的思想見解、情感選擇等,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尊重,在非必要時不做過多的干預與管教,避免打消學生創新的積極性。此外,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之間進行高質量的溝通與互動,讓他們能夠將自己的“好點子”分享給大家,并在集思廣益、互幫互助的過程中探索發現“好點子”的方法,產生思維的碰撞,甚至是在課后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這個過程非常有利于他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例如,“我們有新玩法”這一課非常適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法為學生營造創新氛圍,實現教學目標。具體來講,在備課中教師可以貼近學生的生活選取一些他們常玩的、喜歡的玩具裝到“游戲魔法箱”中,如跳繩、積木、乒乓球等,并以此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向大家演示這些玩具的常規玩法,然后再通過提出問題“你們還有其他新花樣嗎?”以此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打破他們的思維定勢。例如,在探索跳繩的新玩法時,有的學生會想到用繩子圍成一個圈做成呼啦圈,還有的學生會想到將繩子綁在腳踝上開展“兩人三足”的游戲……對于學生的這些奇思妙想,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夸贊,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可以在教室布置出一個空間,讓他們向大家展示自己。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用積木、卡紙、小杯子搭建賽道,每組比一比誰的速度更快。在課程小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后自主開展“創意大比拼”的實踐活動,實現課堂到生活的延伸,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創設情境,激發創新意識
情境的不同會導致人在情感與態度上發生變化,產生不一樣的體驗感受,情境的正向引導對教學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教師要有意識、有能力通過模擬情境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更豐富的體驗。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探索欲望、創新意識也會得以激發,他們會體會到學習與創新的樂趣,收獲幸福感與成就感。教師可以借助實物、音樂、圖片等創設情境,將課堂變得繪聲繪色、趣味盎然,以此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做好備課工作,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教具、教學設備的作用。同時,教師還要用具有藝術性的語言、生動形象的肢體動作增強情境對學生的吸引力,切忌單純依靠多媒體去創設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創設的情境應貼合教學內容、貼合學生實際,否則學生很難產生代入感。例如,在講解“學會寬容”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三個情境故事,并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情境,讓學生在觀察視頻后,集中討論主人公做法的正確與否以及如何改進等,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理解寬容的重要性以及學會如何寬容對待自己與他人。隨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別演繹“同桌不小心打翻了水杯,濺濕了我的書”“用手機查資料時,媽媽以為我貪玩沒有學習”“由于身體不舒服未給老奶奶讓座”四個情境。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他們會共同制定正確解決上述四個問題的策略,并且還會設計臺詞、動作、道具,安排角色,組織分工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在發揮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同時,還加深了他們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并學會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與他人和諧相處。不僅如此,這一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作熱情,還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鼓勵求異,培養創新思維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論是學習還是創新的過程,都離不開疑問的提出與解答??梢哉f,在有疑問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新動力會更加充足,這也是他們投入學習和創新的開端。其實在課堂上,教師經常會通過提問激活學生思維,這也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互動溝通,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手段。不過從實際來看,教師的提問雖然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并無太大的幫助?;诖?,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啟迪學生創新思維?”然后再合理地調整提問的方式與內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提出的問題最好是開放性的,不要將答案限制在是或非的選擇當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散思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想出個性化的答案。當然,對于學生的答案教師不能完全肯定,而是要通過學生的答案挖掘學生的思想情感,從而給予正確的引導,避免學生因追求標新立異,給出一些不符合實際、不符合正確價值觀的答案。例如,在講到“勇敢”這一品質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兩個情境,一是解放軍不畏犧牲在洪水中救人,二是小明為了向大家證明他的勇敢爬上電線桿,并向學生提出問題:“你認為這兩個人誰勇敢?為什么?”大多數學生都會認為解放軍勇敢,但也有可能會有學生認為小明做了別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也是勇敢的,這時教師就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真正理解勇敢這一品質的內涵,知道在錯誤的動機驅使下做出的行為并不能稱之為勇敢。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為了救人犧牲自己的生命是否理智”辯題,展開辯論。通過反方與正方發表不同的觀點和見解,結合自身對案例的思考,使學生的思維被有效地激發,思辨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課程知識,深刻地感悟見義勇為的內涵,還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證明自己的觀點,創新意識被激發,創新能力自然也就有所提升了??偟膩碚f,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提問方式。
四、綜合實踐,拓展創新空間
實踐是提升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在實踐過程當中,學生手腦并用,不僅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還會為了解決問題學習新的知識、技能等。從小學思政課來看,其中大部分內容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非常適合開展與之相關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以教材內容為抓手,帶領、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實踐中。不過由于教室場地較小、課時有限等,開展實踐活動的機會較少。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彌補,或是帶領學生走出學校,或是通過為學生布置實踐性作業,拓展學生的創新空間。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設計的創新活動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不能過于簡單,否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都得不到充分的鍛煉,也不能過于復雜,否則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的消極心理,會在反復的失敗中降低創新的自信心。同時,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時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創新的積極性。例如,在“試種一粒籽”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認識植物的生長過程與植物的種植步驟,然后再組織學生制作“種子觀察表”,為種植實踐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可以為學生發放不同的種子,讓他們利用課后時間調查資料,如種子的特點、種植注意事項等。種植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繪畫、拍照等方式記錄種子的生長,并制作成一本冊子。無論是調查研究、實踐行動,還是藝術設計等,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動手、創新等能力提升的過程。并且種子的成長世界是較長的,所以學生堅持、專注的品質會得到一定的鍛煉。不僅如此,學生還會體會到生命的神奇,對生命產生敬畏感,由此可見實踐對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的重要性。綜上所述,在小學思政課堂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依賴優良的教學氛圍,因此,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調動學生興趣,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創設疑問,使學生形成求異思維。與此同時,要關注對學生的啟發,重視其思維深度的培養,拓寬其思維廣度,發揮教學方法的應用優勢,讓學生最終形成創新能力。除此之外,可以開展實踐活動,為學生思維創新提供良好的平臺,發揮其主動性,提升創新能力。
作者:祁玉山 單位:甘肅省積石山縣梅坡保安族小學
-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學逆向思維應用路徑
- 下一篇: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化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