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綜合習慣階梯式培養的路徑探討

時間:2022-07-14 09:11:55

導語:小學生綜合習慣階梯式培養的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生綜合習慣階梯式培養的路徑探討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思想品質培養的關鍵階段。學校主導,家庭參與,以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為突破口,能夠促進學生養成教育質量的提高,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小學生各種行為習慣篩選分類,分期進行培養,采取階梯式培養方式,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與鞏固。

關鍵詞:綜合習慣階梯式;路徑方法

近年來,農村社會經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h域范圍內,從農村小學去鄉鎮或縣城上學的小學生數量逐年遞增,縣城小學的管理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增多,留守兒童數量增加,家庭教育面臨許多困惑。在學校日常管理中,有的小學生的行為習慣表現不盡如人意,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懶惰,生活自理能力弱,隨意破壞公物,學習被動,禮貌意識差;再加上一些學校和部分家長“唯分數、唯升學”傾向明顯,輕視小學生的養成教育,這一切給日常教學與管理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增加了德育的難度。根據上述背景,我們以課題研究的形式,對縣域范圍內的小學生行為習慣做了問卷調查,以及實際觀察和訪談活動,較為全面、系統地摸清了小學生行為習慣的發展狀況,決定以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為抓手和突破口,為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和養成教育質量的綜合提高進行實踐研究,探索總結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路徑和方法,提升育人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習慣培養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作為名詞,《現代漢語詞典》對“習慣”是這樣解釋的:“在長時期內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如好習慣、不良習慣?!边@個解釋揭示了習慣的基本含義和特點,也給習慣培養研究提供了一種思路。習慣是長期逐漸形成的,需要一個扎實的培養過程;習慣具有穩定性,一旦形成,不容易改變,培養良好行為習慣,鞏固保持良好行為習慣,對學生健康成長,對學校德育工作能起到促進作用;習慣大致分為兩種類型,即習慣有好壞之分。培養小學生的好習慣,矯正其不良習慣,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結合小學生的身體發育特點、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等,確定習慣培養的內容與形式,在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中強化習慣培養,實現習慣培養的目標,學生的精神面貌、行為舉止就會發生變化,綜合素養就會得到提升。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甭摵蠂炭莆慕M織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的教育理念,給習慣培養也是一種啟迪。由此可見,習慣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重視習慣培養,就是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負責。習慣與一個人的思想品質和性格命運相關聯。良好的行為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

二、確定小學生綜合習慣與階梯式培養的基本內涵

一個人學習生活中的行為習慣多種多樣,其中就有好習慣和壞習慣。我們需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矯正他們的不良行為習慣。對小學生而言,究竟培養哪些方面的習慣適合他們的發展需要呢?對此,課題組經過了反復討論,最終形成一致意見,并付諸行動。1.與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關聯的習慣,需要梳理、篩選、整合,這是從學習、生活方面確定習慣培養內容的依據。2.《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這是確定小學生習慣培養內容的重要制度依據。3.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發展潛力等,是確定習慣培養內容的關鍵條件。在綜合考慮分析上述因素的基礎上,課題組經過分析論證和初步探索實踐,梳理總結出以“文明禮儀”“學習能力”“生活自理”“環境保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六大方面的習慣培養內容作為核心習慣,以核心習慣為圓心,使之具體化,分解為72條子習慣,涉及生活、學習、品質等各個方面,把以6個核心習慣為基本習慣所形成的72條子習慣稱為“小學生綜合習慣”。關于階梯式培養,用了比喻的說法,習慣內容分布呈臺階模式。臺階是有基礎的,上一級以下一級為基礎,緊密連接,逐級上升。小學生從一到六年級,好比六級臺階。課題組把72條子習慣按照六個年級的自然順序排列,分學期培養,每學期重點培養考評6條基本習慣。習慣培養內容安排遵循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規律,呈階梯式分布狀態,累積式發展態勢,螺旋式上升結構。在六年的系統培養過程中,體現“初步培養—驗收矯正—鞏固深化—達標考評”的培養路徑。

三、合理設計習慣培養驗收單,培養與考評融為一體

培養習慣,學校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帶領家長參與學生習慣培養活動,在社會環境中檢驗學生習慣養成情況,這是課題組實施小學生綜合習慣階梯式培養的基本思路。課題組設計制作了12張習慣驗收單,分別呈現每一個學期要重點培養的6條基本行為習慣。12學期12張驗收單,呈現習慣培養內容與考評標準。確定了各個年級每學期的習慣培養內容,為習慣培養環節的落實構建了基本框架,增強了習慣培養的可操作性,便于學校、班級和家庭共同實施培養計劃。關于習慣培養的作用和意義,以及習慣培養的方式方法,驗收單上對家長做了特別的提醒。內容是這樣表述的: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是學生日后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基礎。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種行為重復21次,可以初步形成習慣,90天可以成為成熟習慣,為了進一步促進我校學生的德育和養成教育工作,我們啟動了《山河小學“培養小習慣成就大人生”學生習慣培養階梯計劃》項目,培養學生在生活、個性、學習、安全等方面的72條良好習慣。學生在本學期需要養成以下6個習慣,真誠地希望家長和老師相互配合,針對習慣培養計劃,注重平時培養,進行定期驗收,促進孩子早日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培養哪些習慣,如何培養,如何評價,一張驗收單涵蓋了這些內容。為家長和教師開展習慣培養指明了方向,操作起來也十分方便。這張驗收單得到了學校和家長的高度評價,收到了滿意的實踐效果。如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需要養成的習慣:(1)早晚自己穿衣、洗漱、鋪床疊被,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第二天的學習用具,有序整理書包和書桌。(2)能正確使用“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見到老師,客人主動問好,堅持使用普通話。(3)行動統一聽指揮。在學校上下樓梯走成兩列靠右行,做到“三輕”,集合站隊快、靜、齊,上下學有秩序,嚴格遵守交通規則。(4)走姿、坐姿正確,讀寫姿勢端正,會正確執筆。(5)上課不做小動作,認真聽講,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6)上課積極發言,聲音洪亮,身站直,口齒清。以上6條習慣培養的內容,充分考慮到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適應能力。敘述時具體化,條理性強。在培養過程中,班主任擔當主要角色,其他科任老師也有義務和責任開展習慣培養活動。針對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個性差異,對習慣培養內容以及規范標準的行為習慣,班級要進行講解和示范,便于學生學習和接受。在驗收單的設計與發放收交方面,課題組充分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給每個學生的家庭都發放習慣培養驗收單。設置家長和教師驗收意見欄,分別設置家長和教師“初驗”“終驗”表格,供家長和教師監管考評小學生習慣表現基本情況?!俺躜灐焙汀敖K驗”也有時間要求?!俺躜灐痹诿繉W期中考之前進行,“終驗”在學期期末進行。驗收考評分四個等次,分別以A、B、C、D標記。A等次表示完全養成;B等次表示大部分養成;C等次表示基本養成;D等次表示未養成。評價過程中,家長與教師共同參與。針對獲得C等次和D等次的學生,進行適當的矯正訓練,直至達標。其他年級每學期的習慣培養內容,在形式上與此類似,內容上各有側重。但有一個共同特點,習慣培養的內容上具有漸進性和連貫性,六年的習慣培養內容是一個完整的培養與訓練體系。

四、制訂并實施習慣矯正方案,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綜合習慣階梯式培養方案為班級、學校學生習慣培養的整體推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小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家庭環境及監護人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性,習慣的養成也不是像一列火車上的乘客一樣同時到站??傆袑W生的習慣表現跟不上全班的整體表現?;诖朔N考慮,課題組制定并實施了《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矯正方案》。根據驗收單及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反饋意見,對小學生當中的不良行為習慣進行梳理,并對行為習慣存在問題的學生建立檔案,有針對性地開展矯正活動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類型主要有:

1.不良的學習習慣

(1)學習目的不明確、興趣不濃,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2)對待作業敷衍了事、急于求成、書寫潦草,從不注意作業的規范要求。(3)學習上對自己要求不嚴,課堂注意力分散,反映不積極,不能積極主動思考問題。(4)沒有正確的學習姿勢,喜歡趴著或躺著看書;沉迷網絡游戲,厭學情緒嚴重。

2.不良的生活習慣

(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父母或祖輩的依賴性強,生活秩序混亂,沒有生活規律。(2)勞動意識不強,勞動技能差,怕苦怕累,貪圖享樂。(3)時間觀念不強,貪睡、遲到,不注重學習與休息的協調性,休息時有吵鬧行為。(4)飲食習慣差,不注重合理的飲食搭配,飲食衛生習慣差。(5)行為舉止輕浮,道德觀念淡薄。

3.不良的人際交往習慣

(1)日常交往中,不尊重他人,不愿使用禮貌用語。(2)給同學或老師起綽號。(3)拉幫結派,破壞同學關系。(4)性格孤僻,不愿與人合作交流,等等。摸清小學生不良習慣的表現,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有側重點地糾正不良習慣,有利于班級養成教育質量的提高。針對學生不良行為習慣,課題組進行了分類,大致分為八種類型:做作業拖拉型;不懂也不提問型;學習缺乏動力型;不愛惜學習用具型;不清理學習場所型;無節制地看電視型;做事拖拉型;學習粗心型。細致分類,不是給學生貼標簽,是為了增強習慣矯正的針對性。這個分類主要用于班級及科任老師和家長,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給予學生適時且必要的幫助。

五、根據綜合習慣培養內容,編寫習慣培養校本教材,讓習慣培養常態化

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利用班會課,實施學生習慣培養,需要校本課程做支撐,使習慣培養活動系統化、常態化。為此,課題組利用三年時間,實踐總結習慣培養成果,著手編寫校本習慣培養教材,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推廣使用。這套小學生習慣培養校本教材分六冊編寫,每個年級全學年使用一冊。內容涉及培養目標、培養內容、教學步驟與方法、活動實踐、評價方案、課外延伸、相關鏈接等板塊,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操作性、實用性很強。為習慣培育輸入了源頭活水,也為家長提供了參謀。六、家校共育,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基本保障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培養、形成、保持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強,但自覺性差,需要學校、家長給予大力引導和培養。在培養過程中,家校要形成合力,培養效果才能得到體現。習慣培養過程中,堅持的理念是“培養小習慣,成就大人生”。從小習慣入手,從細節開始,堅持不懈,關注小學生學習生活當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循序漸進,良好行為習慣才能養成。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習慣培養與形成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堅持從易到難、逐步積累、階段強化、評估驗收、矯正等策略與方法,實施習慣培養的行動過程才是具體的、扎實有效的。細節決定成敗。習慣培養與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注重細節,通過細節育人,注重養成教育,綜合習慣的培養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多元參與,相互溝通,合力培養就顯得非常必要。教師、家長、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學校、家庭、社會通力合作,形成良好的育人機制,科學實施習慣培養工作計劃,塑造行為習慣良好的小學生形象,學校的德育工作就有了扎實的基礎,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就會邁上新臺階。總之,確定了習慣培養的基本內容,分學期分年級,強化習慣培養,學校主導,家庭參與,社會支持,小學生綜合習慣階梯式培養工作才會有序開展。

作者:喬海平 單位: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山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