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實踐
時間:2022-08-08 09:24:52
導語:素質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體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增強大學生體質和培養大學生綜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實踐正在有序開展,從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嚴重制約了二者的融合效率。本文以此為視角,分析了素質教育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從四個方面提出了體育教學方法革新的思路與對策,以期高效、全面地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應用型體育人才。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校;體育教學
高校體育教育遵循素質教育政策方針,既是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基本保障,亦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的有效途徑。作為國家教育領域的主推方向,高等體育教學推進素質教育義不容辭。傳統高校體育教學目標主要側重學生體質素質和運動技能的開發,教學思維過于狹隘,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引發了體育教學社會價值的流失。為此體育教師應將素質教育認知上升到新的高度,著力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充分利用體育學科的特性,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拓展、開發體育教學的社會功能,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終身體育意識,切實推動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并開花結果,為在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成才打下基礎。
(一)素質教育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很多學生對于素質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究其原因在于素質教育理念落實缺乏實質性,缺乏內涵和外在的有效統一,素質教育形式化現象依然存在。
(二)課程設置與學生心理銜接不緊密
高校體育的課程設置多沿襲傳統體育教學思路,教育目標缺乏與學生實際需求的貼合,單純技能化、繁雜化的教學模式,使得素質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不足,對教學缺乏輔助意義。大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強烈,單一、固守的課程設置勢必會讓學生產生消極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課堂參與意識的下降,與素質教育目標漸行漸遠。
(三)師資隊伍亟需完善
體育教師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只有具有良好的師資團隊才會科學地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否則素質教育就只能是紙上談兵。反觀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師隊伍,更多地注重于專業技能和運動訓練,缺乏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對于素質教育理念的本質內涵理解并不全面和深刻。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知識的拓展和外延,造成教育偏差的現象的出現。
(四)課堂缺少實效性
高校體育教學出現了過于隨意的現象,課的形式變得松懈,對于素質教育推進十分不利。一些教師不能夠認真地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教學中缺少思維定位,過分強調課的結構,課堂缺少活躍度,造成學生身體素質下滑,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受限,自身潛能得不到有效的開發。
二、素質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實踐革新的策略與路徑
(一)加大對素質教育融入體育教學的重視和投入
學校應與時俱進地研究素質教育的價值和內涵,深入探索素質教育與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關聯,科學合理地定位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素質教育推進氛圍。素質教育背景下,一定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注重學生潛質的深挖掘,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思想品德培養。在全面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在現實的實踐教學中應用一些新式教學方法,利用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輻射影響,側重對學生的激發、啟迪和激勵,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同時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的認知,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借鑒諸如發現法、合作法等探究式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自主獨立思考,結合游戲,愉快教學,適應新時代下的體育教學。體育鍛煉作為一種手段,可以根據學情適當穿插游戲的成分。大學生對于游戲教學同樣渴望,而且對于體育游戲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為此體育教學要在避免過于娛樂化的前提下,既要保證游戲的針對性和復雜性,又要體現個體的差異性,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都能夠感受到快樂、放松和滿足。
(二)合理設計教學使其貼近學生身心需求
體育工作者要正確把握體育教學思維與實踐,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細心安排、精心規劃實用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教師要精心培育所有學生,遵循主體性、基礎性、全面性和完整性的原則,注重學生潛質的深挖掘。根據學生的基礎和需求,利用與之匹配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技能的反復練習當中,確保學生經過練習掌握本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另一方面,為了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教師需要聚焦教學目標,加強學生思想品德培養,采取探究式、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面對自身出現的問題能夠不逃避,實現與學生交流無障礙。為此教師要經常改變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完善體育教學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利用理解、支持和鼓勵的方式,使學生正確認識素質教育,夯實教學基礎,加大對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訓練。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形成全方位的素質培養新格局。
(三)大力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要打造具有綜合學科素養的體育教師隊伍,在選拔聘用體育教師的過程中,側重考察教師綜合水平和人文社科知識。在教師培訓期間,以素質教育為核心,高度重視教師的自我發展,為教師提供進修和培訓的機會,讓教師明確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時刻保持自我“充電”的習慣。教師可利用互聯網學習最新素質教育與高校體育教學融合的成果和經驗,全力提高體育教學質量。高校體育教師牢固樹立素質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增強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遵循素質教育理念的導向,高度重視體育學科建設,以培養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為目標,提高學生適應社會能力、抗解壓能力,為學生日后參與社會體育實踐活動和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構建適應性與實效性并軌的教學機制
為了從傳統應試教育的困局中擺脫,實現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理念同步的要求,高校體育教學應有效規范、引導與維護教學活動,明確短期和長期的發展目標,滿足社會對人才的新需求。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教學模式的創新應與社會發展新形勢保持吻合,構建適應性與實效性并軌的教學機制,確保教學模式發揮教育人、塑造人和培養人的功能,在不同的視角與層面上解決教學難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在體育考核和評價指標上也需要以素質教育為導向,讓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逐漸淡化課堂中的運動技術教學,根據體育運動項目的自身特點,用學?,F有的優勢資源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此外,從健全學生人格和強健學生體魄入手,積極采取相關的應對措施,掌握學生當前的思想動態,以多元化教學手段為主,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力爭教學過程的反思與評價工作無漏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總之,高校體育教學要從多方面踐行素質教育理念,了解并掌握素質教育特征,指導高校體育教學有效開展。體育教師應明晰教學改革現狀及問題根源,積極采取相關的應對措施,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針對教學實際情況,認清所肩負的教育重責,大膽嘗試應用新型教學模式,改變教學評價模式,規范地開展實效性教學,增強學生體育意識和終身體育理念,形成強大的教學內在驅動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穩定地提升。
參考文獻:
[1]司琦,汪霖之,KimJeongsu,等.基于人際和組織生態子系統的青少年校內課外身體活動影響因素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29(3):259-264,279.
[2]賈健.“健康中國”背景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理論研究[J].體育科技,2019,40(4):147-148.
作者:鄭玉霞
- 上一篇:小學美術教學情感教育途徑
- 下一篇:翻譯專業教學體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