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堂美育滲透研究
時間:2022-08-16 09:36:04
導語:高中歷史課堂美育滲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課程新教材的“雙新”背景下,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有效地進行美育滲透。高中歷史課堂進行美育滲透的關鍵是搜集、整合美育素材,設置美育情境,引起學生“共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使學生通過“美”的認識、感受和欣賞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完成對美感的升華,讓“美”升華為嚴謹、高尚、厚重和智性的歷史之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美育滲透;美育素材
美育思想的產生由來已久,西周周公的“制禮作樂”就是美育思想的彰顯,春秋時孔子的“六藝”即是美育課程,由此奠定了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礎。到了近代,偉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賦予美育以新的含義,并提出凡是學校開設的課程,都有助于美育。新時代的美育即審美教育,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中蘊含著豐富多樣的美育素材,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美育滲透,將審美情趣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歷史教學中,筆者結合“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課談談個人見解。
一、美育立意的思考
筆者在課程準備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不能“為了美育而美育”,而是注重歷史學科的主體性,緊抓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避免將本課變成“歷史故事會”或者“美術鑒賞課”。美育滲透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并不沖突,兩者相輔相成。教師要挖掘美的素材,設置美育情境,在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并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規范下,將美逐漸升華為嚴謹﹑高尚﹑厚重和智性的歷史之美。第一,歷史之美存在于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中,根植于這一時空下的社會淵源。恩格斯認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了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睕]有脫離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美,也沒有憑空想象的美,所有的美都有其深刻的社會淵源。三國至隋唐文化繁榮得益于當時的經濟、政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杜甫的《憶昔》呈現了開元盛世的繁榮盛況。經濟的發展為文學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官僚體制與選官制度的成熟,為文藝創作提供了人才基礎,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唐朝詩人以“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作詩態度,使得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期,其中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成為千古絕唱。而文化的交融促進了文藝創作的多元化。同時思想的交融對詩歌創作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所以唐朝出現了以杜甫為代表的儒家詩人,以李白為代表的道家詩人,還有以王維為代表的佛教禪宗詩人就不足為奇了。第二,美的呈現應基于史料實證。認識美只能依據現存的史料,只有對現存的史料進行搜集、整理、運用,才能加深學生對美的認識、感受和欣賞。有關美的史料相當豐富,其也決定了美是復雜的,師生需要通過對美的形式、內容、影響進行深度的理性的歷史解釋,才能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之美。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基本能概述三國至隋唐文化之美的發展脈絡,知道這一時期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等。除了將基本史實描述出來,學生還需要依據史料探求這一時期文化成就突出的深層因果關系,基于教師提供的史料,通過師生共同合作探究,得出這一時期文化成就突出的物質、人才、文化基礎。第三,美能培育家國情懷、傳承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絕不是簡單的復古,模仿重現,也不是盲目排外,孤芳自賞,而是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去蕪存菁,推陳出新。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之美的現實意義在于引發學生對文化自信的思考。文化自信是學習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其具體表現為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結合本課的學習,文化自信首先體現在思想融合之中堅持儒家傳統文化,在佛教逐漸對中國產生廣泛影響時,韓愈率先舉起儒學復興的大旗,從傳統儒家思想中汲取理論反駁佛教思想,最終在宋朝大儒的努力下,儒家思想得以復興,儒學的官方統治地位更加穩固,佛教再也無力動搖儒家的正統地位。其次體現在文藝創作時,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是李白的自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追求悠閑愜意的生活,這是王維的自信;遷想妙得,以形寫神,善用高古游絲描,這是顧愷之的自信;舞劍中悟得繪畫之道,吳帶當風,這是吳道子的自信。文化自信還體現在科技方面,這一時期有無數孜孜不倦的科學工作者,他們創造出了浩如星海的科技成果?!叭龂了逄频奈幕币徽n教材內容豐富,一幅幅插圖、一段段故事無不體現著歷史之美,彰顯歷史人物之美、藝術之美和科學之美,而塑造學生崇高的審美理想和健康人格,是本課美育立意所在。通過“美的領略”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再現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筆者將本課的教學主題定為:領略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之美。在教學主題的統領下,將教學內容分為四個子目,分別是世道治亂與思想多元———思想交融之美;自覺創作與情感宣泄———文學藝術之美;成果涌現與世界領先———科學技術之美;中外交流與廣博情懷———文明互鑒之美。
二、美育素材的運用
在課程準備與實施過程中,筆者發現美育素材是高中歷史課堂進行美育滲透的關鍵。歷史之美包含歷史人物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筆者以“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從這三個方面運用美育素材。一是歷史人物之美。歷史是由人創造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及其波瀾壯闊的經歷構成的生命史詩。歷史之美首先體現在歷史人物之美,歷史人物之美重在內在美,“人格美”“精神美”“心靈美”等都屬于歷史人物的內在美。本課提及的歷史人物頗多,諸如魏晉的陶淵明、王羲之、顧愷之、裴秀、法顯;南北朝的祖沖之、賈思勰;隋唐的李白、杜甫、顏真卿、吳道子、僧一行、玄奘。這些歷史人物各有各的閃光點,各有各的內在美,并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共同推動了這一時期歷史的進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這些人物的歷史細節,包括人物的特點、人生經歷等,將其作為素材補充到教學中去。比如提到南朝范縝時,其曾與齊竟陵王有過爭論,竟陵王信奉佛教,相信生死輪回,范縝不信富貴因果,以樹花作比,風吹花落,有的花落到茵席上,有的花落到了糞池里,指出這都是風吹的緣故。他還打趣地表示,落到茵席上的花就是竟陵王,落入糞池的花是他自己。此次辯論之后,范縝整理思路,撰寫了《神滅論》,從理論上沖擊了佛教的生死輪回論。簡短的故事,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反映了范縝的辯論智慧,樹立了范縝“反佛斗士”的形象。又如正是基于對美的追求,王羲之長年累月練習書法,最終形成剛強蒼勁、遒美健秀的書法風格,成為一代書圣,學生通過暢談王羲之,將藝術精神之美內化于心,從而提升對人物之美的理解。西晉裴秀身為司空(宰相),政務繁忙,還抽出時間將前人的地圖學經驗、技藝去粗取精,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四處考察,終于繪成工程浩大的《禹貢地域圖》。教材只是兩三句話介紹了玄奘法師前往印度求取佛經的史實,教師提供相關史料,讓學生感受玄奘這一人物之美,從玄奘西天取經,帶回大量佛經,推動中國佛教發展中認識到玄奘的歷史功績,從玄奘口述,弟子記錄成文的《大唐西域記》中,了解到玄奘沿途考察西域﹑印度等地區并記錄當地風土人情,促進了中外交流,其書也被稱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通過了解玄奘取經過程的萬般艱辛,讓學生意識到作為當代中學生要學習其勤奮刻苦、持之以恒、不圖名利、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研習歷史人物之美,品味其身上美的意志、美的心靈,使學生與其達到“共情”,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趣。二是歷史藝術之美。在歷史的長河中,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創造了無數精美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凝聚了人類智慧的成果,蘊含著無窮的歷史藝術之美。歷史藝術之美重在形式之美,主要指藝術作品之美。本課教材呈現的藝術作品也頗為豐富,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龍門石窟的佛像、敦煌莫高窟的《胡旋舞》壁畫、雕版印刷的《金剛經》等。以文學為例,詩歌與民歌是魏晉南北朝的文學體裁,通過教師提供的詩歌與民歌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曹操的《短歌行》氣勢豪邁,摻雜著悲情。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則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悠然恬淡的美好生活場景。南北朝的民歌則讓我們感受了地區差異之美,北朝的《地驅民歌》與南朝的《華山畿》描述的都是等待一個不能來的情人,展現了北方的豪邁奔放、南方的婉約清新。唐朝不同時期詩歌的風格也不一樣,以此引出社會變遷對唐詩的影響:身處盛唐的李白,其詩作充滿浪漫主義;身處中唐的杜甫,經歷過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詩風平實淺進,以詩寫史;杜牧身處晚唐,社會矛盾尖銳,其通過詠史來譴責當時的統治者。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采用沉浸式教學,用故宮博物院開發的欣賞館藏文物的App,通過3D技術呈現藝術作品,將學生的目光一下子拉到三國至隋唐時期的中國,讓學生在虛擬現實中感受藝術之美。當然,更有效的方式是實地觀看和考察,與藝術作品來一次親密接觸。三是歷史科學之美。歷史教育中的科學美主要表現在科學的形式美、內容美和求真美。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科學家,其創造出了浩如星海的科技發明。這些科技發明本身具有形式美﹑內容美,如李春設計的趙州橋,屹立一千多年不倒,橋身的設計雄偉壯麗,左右對稱,各有兩個拱洞,用于泄洪,橋上的欄桿石雕精美靈動,整座橋巧妙地運用結構力學的原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呈現這一時期的主要科技成就,挑一兩個重要成就講解即可。學生如果深入科技發明的學習中,就能了解其外在的精美巧妙,感受其形式之美;就能了解其為社會服務的內容,感受其內容之美;就能了解科學家對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感受其求真之美。課堂教學中教師恰到好處地呈現這些科學之美,讓學生感知這一時期的科學技術之美,學生就能為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而贊嘆不已,相信學生會沉醉于科技發明的形式內容之美,折服于科學工作者的求真之美,進而激起學生追求美的欲望,增強其對中華科技文明的認同。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新教材的“雙新”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進行美育滲透是有必要的。浩瀚歷史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同時存在,文學藝術和科技成就碩果累累,美與丑的對比也隨處可見。教師應深入挖掘、整合、運用美育素材,設置美育情境,引起學生“共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使學生通過“美”的認識、感受和欣賞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駱向韶.中學歷史教育中美育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
[2]黃武.中學歷史教學的美育初探[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
[3]彭澤波.中學歷史學科教學中的美育功能試探[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4]王廈,欒玉峰.歷史教學美育功能的開發———“文藝復興運動”的教學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21):24-30.
作者:孫星星 單位:合肥一中教育集團北城分校
- 上一篇: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改造與應用
- 下一篇:中小學科技活動課程教學程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