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方案

時間:2022-08-25 11:48:26

導語:茶產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產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方案

摘要:農村產業中的茶產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此對茶產業和新農村建設展開了研究。本文分析了茶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和新農村建設推動茶產業發展的表現,茶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茶葉產區經濟的發展,縮小城鄉經濟的發展差距,創新農村現代化發展道路,鞏固脫貧攻堅的歷史成果,推動新農村建設全面發展;而新農村建設可以推動茶產業理念升級,茶產業人才培養,茶產業創新發展,茶產業品牌樹立以及茶產業走向世界。并從改造傳統茶產業、發展茶葉旅游經濟、培養茶產業人才、創建茶葉產業品牌、加強地區合作等方式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方案。

關鍵詞:茶產業;新農村建設

茶葉生產在中國歷史悠久,唐代已有征收茶稅的記載,證明最遲在唐宋時期茶葉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產業。如今茶產業不僅沒有衰落,反而擁有著強大的生機和活力,隨著經濟和技術的不斷發展,茶產業逐漸成為市場上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同時伴隨茶產業的發展,我國茶文化同樣悠久且豐厚,僅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傳統制茶技藝就有44項,此外還有茶藥、茶俗、茶宴、茶戲等多種文化遺產。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茶產業可以發揮與其他農業產業的比較優勢,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同時新農村建設也必將推動茶產業的新發展,兩者之間互相促進。

1茶產業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1有利于推動茶葉產區經濟的發展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山地、平原、高原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交錯盤結,其中山地占據我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而平原只占百分之十二,這樣的地形條件對于發展糧食種植業來說有較大的限制。同時山區相較于平原地區來說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較差,而且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山區分布有大量鄉村,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就要開拓農業經濟發展的新道路。山區地形起伏較大,適合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而且我國有著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在建設新農村中發展茶產業有著重要的價值。同時,茶產業不僅擁有著較高的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保健價值,這些價值是發展茶產業的優勢,在當今生活節奏日趨快速化的社會中,茶葉能帶給人片刻的閑暇,對茶葉產區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地推動作用,因此要在新農村建設中大力發展茶產業。

1.2有利于縮小城鄉經濟的發展差距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在逐漸拉大,這對于建設新農村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不利的,將會影響農村地區的穩定。因此,各地區必須通過發展農村經濟,調整農村地區產業結構才能改變城鄉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茶產業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發展歷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經濟價值是其長久不衰的優勢,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可以繼續借助這個優勢不斷調整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結構,逐漸縮小與城市經濟發展之間的差距。當前經濟發展形勢良好,有利于開發茶葉產業的發展潛力,可以借用其文化價值,打造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文化產業、茶葉觀光旅游產業,加大對茶葉文化價值、保健功能的宣傳,積極打造茶葉品牌,不斷優化茶產業經濟結構,提高茶產業的服務水平,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經濟差距,還可以實現茶產業良性循環發展。

1.3有利于推進農村現代化產業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但是由于我國多數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基礎設施不健全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我國農村地區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發展茶產業對于新農村建設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同時茶產業的整個流程,包括加工、生產等多個環節實現了機械化,銷售渠道的信息化建設水平也極大提高,可以說茶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水平較高。另外可以應用現代化產業理念,走差異化發展路線,推動傳統手工茶品牌升級。在新農村建設中發展茶產業,可以大大地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潛力,還可以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村地區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現代化農業的整體質量。

1.4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的歷史成果

歷史上,我國的貧困地區大多集中在農村,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2021年我國歷史性的實現了現行標準下全面脫貧的偉大成就,農村地區告別了幾千年的貧困問題,但是部分農村地區仍有返貧的風險,所以目前建設新農村建設中不僅要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還要鞏固脫貧攻堅的歷史成果。發展茶產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產業,我國多山地區適合茶葉的生長,同時千年的茶產業發展史孕育出了多種形式的茶文化,經過現代社會的“加工”“創新”,茶產業蘊含的經濟價值無疑是巨大的,發展茶產業一方面可以為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還可以解決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實現當地農民增收致富,不再返貧,有力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1.5有利于推動新農村建設全面發展

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實現這些要求,單靠經濟的發展是不夠的,需要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茶產業不僅可以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致富,同時茶產業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集合了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的精髓,可以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發展茶文化產業,以此來豐富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茶文化產業可以將我國茶文化中的“和”“真”“怡”“靜”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運用到新農村建設中,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修養、環保意識、民主治理能力,實現農村地區經濟、文化、政治、環保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要求,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上一個臺階。

2新農村建設推動茶產業發展的表現

2.1推動茶產業理念升級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農民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這就需要農村地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茶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悠久,是部分農村地區的支柱性產業,改革開放四十多年,茶產業雖然經歷了多次改革,但是其技術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制約了茶產業的發展,不利于農村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黨和政府歷來重視“三農”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新農村建設必將促進茶產業突破傳統發展理念,推動茶產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2.2推動茶產業人才培養

茶產業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在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和企業家看到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看到了茶產業的廣闊市場,因此茶產業必將取得快速的發展,實現產業價值。在現代社會,茶產業不能只靠過去的傳統發展模式,必須要實現改革,這就推動了專業茶產業人才的培養,通過人才培養,實現了茶產業管理的信息化,技術的現代化、運輸的冷鏈化,售后服務的精準化,極大地提高了茶產業的現代化水平,推動了茶產業的發展。

2.3推動茶產業創新發展

由于農村地區經濟條件的不足,基礎設施還存在較大的不足,茶產業的發展方向和內容都有較大的局限性,影響了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在新農村建設中,茶產業擴大了發展的方向,不再以茶葉為單一的產品,推出了多種茶產業相關產品,例如茶具、茶藝工藝品等,還深挖茶文化的價值,發展茶葉觀光旅游產業,極大地增加了茶產業的經濟效益,通過創新發展,茶產業走上了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2.4推動茶產業樹立品牌

品牌是產品的附加值,是產品在質量基礎上建立的產品標識,能大大地實現產品的經濟效益。新農村建設就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品牌,這一品牌建設必然帶動包括茶產業在內的農村其他產業建立品牌。在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下,茶產業在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之上,重視茶產業品牌的價值,通過加大投資、采用多樣化的宣傳手段等方式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產業品牌,實現了茶產業的新發展。

2.5推動茶產業走向世界

茶產業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產業,在世界上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茶葉是世界上最受歡迎飲品之一,因此我國的茶產業在發展中要對標世界茶產業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茶產業長期單一的發展模式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影響了我國茶產業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在新農村建設中,茶產業要實現轉型升級,挖掘深厚的茶文化價值,走多元發展之路,提高我國茶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推動我國茶產業走向世界。

3從茶產業的發展來看新農村建設的方案

3.1繼續推進農村改革,加快傳統茶產業的改造

經歷了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農村建設要繼續推進農村深化改革,加快對傳統茶產業的改造。首先,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統籌規劃城鄉融合發展,以城市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將茶產業納入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當中,使茶產業服務于新農村建設,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部分和重要產業。其次,政府要集合當地的茶企和分散的茶農,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加快當地傳統茶產業的理念創新,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對茶產業給予政策的優惠和扶持,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產業文化。再次,政府要加快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以優化茶產業的發展布局,轉變發展思路,建設傳統手工茶品牌,或者提高茶產業的機械化運作,實現規模經營,推動傳統茶產業革新,從而帶動新農村建設。最后,發展茶產業還要引進現代化的物流體系,縮短與市場的距離,通過冷鏈物流體系,大大降低茶葉運輸的損耗,帶給消費者良好的口感體驗,從而推動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

3.2創新農村發展思路,開發休閑茶葉旅游經濟

農村地區蘊含著豐富的資源,但是由于受傳統思想和經濟發展基礎較差的影響,這些資源開發的程度較低,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地區要突破傳統思維,創新經濟發展思路,轉變單一經濟發展模式,利用茶產業的深厚文化底蘊開發建設休閑茶葉旅游經濟。首先,主要的茶葉產區,要綜合當地的茶文化資源和其他文化資源,例如特色非遺資源,做好茶文化休閑旅游經濟的發展規劃,并廣泛征集意見,完善規劃設計。其次,在規劃設計完善之后,政府要加大對茶葉旅游項目建設資金的投資力度,開發建設茶葉旅游服務中心或者茶文化小鎮,設置觀光茶園、茶藝展示園、休閑茶吧、茶文化體驗館等項目,豐富游客的旅游感受,使其在旅游中放松心情、收獲快樂。這樣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實現了茶產業的升級,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再次,茶葉旅游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現代化傳媒技術的支持,要通過時下流行的短視頻媒體平臺,加大對茶葉旅游產業的宣傳,這樣才能推動茶產業旅游實現經濟變現,進而實現茶葉旅游經濟的持久發展。

3.3拓展農村教育渠道,培養茶產業的優秀人才

人才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茶產業的發展創新也需要加大人才投入,因此要不斷拓展農村教育渠道,培養新農村建設和茶產業發展的優秀人才。首先,茶葉主產區的有關部門要組織當地的茶農和茶企業的員工定期進行技術培訓,開設茶產業新知識、新技術的講習班和培訓課程,不斷提高這類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文化知識,推動當地茶產業的技術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優秀的人才并進行重點培養,逐漸壯大當地的茶產業規模和實力。其次,農村地區要加快基礎教育設施的建設,加大教育投資,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為新農村建設和茶產業發展的人才建設做好準備。同時當地政府還要重視建立專業的茶葉技術院?;蛘吆彤數氐母咝=⒑献麝P系,為茶產業發展培養大量的人才,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再次,茶葉主產區要不斷優化農村的基礎生活設施,利用政策優勢引進先進的農業發展人才,積極推進茶產業的升級改造,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要鼓勵當地優秀的大學生、企業家回鄉就業、創業,為茶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帶來新的力量。

3.4創建茶葉產業品牌,增強茶葉產業的影響力

品牌的價值是當下產業發展最為重視的內容,一個良好的品牌能延伸產品的價值,使得產品能夠迅速占領市場,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要通過發展茶產業推動新農村建設就必須創建茶葉產業品牌,增強茶葉產業的影響力。首先,茶葉產業的品牌建設要符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要重視挖掘當地的茶葉文化,在茶文化的基礎之上進行品牌建設,使茶葉產業的品牌具有文化氣息,能夠極大地增加茶產業的附加值。其次,茶企業要重視樹立企業形象,重視企業文化和品牌的建設,在保障茶葉產品的基礎之上,加大資金投入,打造產業品牌,進而打開市場,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再次,茶葉產業品牌的建設離不開宣傳的作用,茶葉企業可以和傳媒公司合作,在短視頻傳媒平臺進行廣告推送,提高知名度,吸引消費者購買,進而增強茶葉產業的市場影響力,從而擴大經濟收益,推動新農村建設。

3.5加強農村地區合作,提高茶產業市場競爭力

要實現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地區的經濟合作,通過地區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形成發展合力,實現地區共同富裕。因此,利用茶產業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就可以走地區合作之路,壯大地區茶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首先,茶葉產區可以以鄉鎮為單位,建立“茶葉合作協會”,集中地區優勢茶產品,集中推廣先進的發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壯大地區茶產業的實力。其次,茶葉產區還可以和科研所進行合作,走“產研社”的發展模式,不斷提高茶葉產品的質量和保健價值,增加茶葉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茶葉的市場競爭力。再次,茶葉企業之間要加強合作,互利共贏,合理分配市場,避免出現惡意競爭,危害茶葉市場。最后,茶葉企業之間的合作,還應該建立“產、運、銷”一體化發展模式,將市場的主導權掌握在茶企手中,更好地促進茶企的發展,進而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要求。

4結語

茶產業作為傳統的農業產業,因其獨有的文化底蘊和經濟價值歷經歲月發展長久不衰,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當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各項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完善,極大地推動了茶產業的創新發展。在當前我國經濟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農村地區可以將茶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產業改造、發展旅游經濟、培育人才、建設品牌、地區合作等方面給予茶產業發展以巨大的支持,增加茶產業的價值,使其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艾紅梅.茶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相互關系研究[J].福建茶葉,2017(03):64-65.

[2]周天云子,李湘玲,李慧,趙雅平.茶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為例[J].農業與技術,2021(24):150-153.

[3]王志嵐,張治毅,伍群群.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背景下淳安茶產業發展路徑思考[J].中國茶葉,2021(12):52-55.

[4]馬正松.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的路徑探討[J].中國市場,2021(36):36-37.

[5]劉文峰.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0(12):51-52.

[6]王倪莎.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山西農經,2021(24):75-76+80.

作者:申紹云 單位: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