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時間:2022-08-30 08:43:17
導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對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大有助益。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實踐,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學校教育為主體、社區教育為補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立體化模式已初具雛形,但影響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發展與提升的問題也日漸突出。為進一步促進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進行科學探討和深入研究。突破瓶頸,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下和今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破解瓶頸;模式探究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也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并且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政策確定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原則、總體目標和任務,以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渠道、方式、組織和措施等。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舉措
西和縣第二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全縣乃至全市起步較早,教育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學校為心理課程配備了專業教師,教育活動從無到有,軌跡從城到鄉,活動設施從簡陋到完善,起到了引領和輻射作用。
(一)開辦專欄
在西和縣第二中學的宣傳墻上,學校專門留出較大的位置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根據社會適應性標準,學校旨在培養學生形成自立、自強、自尊、自信、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的精神品質和健康心理。宣傳墻或通過各類與少年兒童相關的典型案例介紹心理現象及相關知識,或運用相關漫畫宣傳心理健康,盡力起到預防和糾正不健康心理的作用。
(二)舉辦講座
西和縣第二中學不定期舉辦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針對各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進行養成教育、自我激勵教育、理想教育,分層、分類引導學生正視現實、戰勝自我,始終以健康的心態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三)建立檔案
西和縣第二中學針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別建立心理檔案。檔案分為學業壓力、人際關系、自我認識三個部分,以便分門別類、跟蹤觀察,以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和方法,幫助和促使學生培養健康心理,快樂成長。
(四)心理咨詢
在心理咨詢室,有專業教師面對面地答疑解惑,針對學生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及問題指點迷津。同時,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專業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意識,未雨綢繆,努力從他人的經驗教訓中獲取人生經驗,達成理想的人生目標。
(五)心理宣泄
在西和縣第二中學的心理宣泄室,學生可以在心理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用唱歌、跳舞、說話、安坐、哭泣、拳擊、呼喊等方式宣泄不良情緒,緩解緊張、壓抑的心情,這樣有助于鍛煉學生接受挫折和處理挫折的能力,養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六)學科活動
各科教師的人格魅力、淵博學識、治學風格,本身就是最真實、最鮮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能夠對學生起到潤物無聲的引領作用。在課程教學中,西和縣第二中學強調針對學生全面開展健康教育,形成和諧、公平、互相尊敬的良性師生、生生關系。
(七)活動育人
學校的活動只要舉辦得當,就能夠實現育人的功能。比如,教師的書畫作品展示、值周師生的校園督查、各種學科競賽、歌唱大賽、運動會、登山、拔河、猜謎等活動,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要做到活動育人,就不能只是簡單地說教或者單純地灌輸理論,而是要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二、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都可以影響其心理健康[1]。從西和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影響因素。
(一)專業教師匱乏
有資格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應是一專多能的通識型人才。大部分師范類畢業生都不是心理學專業的,以西和縣第二中學為例,1989年以前全校有68位教師,都不是心理學專業畢業的;1989年至2022年,全校297位教師中只有3位心理學專業本科畢業生—這已經是全縣最強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大部分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都是從熱心此項工作的教師中選拔產生的。為了彌補教師隊伍建設的短板,根據甘肅省教育廳的要求,隴南市教育局要求全市教師必須全員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并參加考試,還專門組織了針對武都區、成縣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項短期培訓。西和縣教育局特別將心理健康教育過關培訓證作為評優選先的重要依據之一。目前,這些措施雖然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打下扎實而廣泛的師資基礎,但與切實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體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二)家長漠視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還發現了一個典型現象: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卻在家長身上。西和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為了改善生活,大部分父母外出務工,孩子則由爺爺奶奶隔代養育。這部分家長普遍認為,只要孩子進了小學,教育就是教師的工作,這種想法導致出現了不少問題:家長跟孩子聚少離多,發現孩子出問題時容易采取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家長對孩子的精神需求關注不夠,對孩子心理變化的洞察力不足,更談不上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
(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趨于僵化
目前西和縣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逐漸趨于僵化的問題,從形式到內容都亟待創新與突破[2]。如何做到環境育人、生活育人、全員育人,以實現育人目標,合力發展,讓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顯著實效,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一)夯實家庭教育基礎,提升家庭教育實效
家風建設至關重要。法治觀念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觀念,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只有父母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養育出心理健康的兒女。因此,家庭對孩子心理的影響不容忽視。家長要避開家庭教育過程中種種誤區,落實家長培訓、家委會、家長會等家校溝通途徑的有效性,家校攜手共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二)凸顯學校教育引領作用,培養心理健康的全方位人才
學校應形成以領導班子為龍頭、心理教育教師為核心、班主任為主體、科任教師為補充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針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自我認識、學業壓力等問題,多渠道、全方位、無差別地開展心理健康干預,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營造和諧、溫馨的氛圍[3]。
(三)完善社會教育形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教育體系中,社會教育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必要且有益的補充。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間,社區和學校互為依托,攜手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得疏導學生心理壓力的效果大大提升[4]。法治入校是建設法治社會的有效途徑。以西和縣第二中學為例,學校邀請政法系統有關人士進行法制講座,預防校園網貸、校園欺凌等惡性事件的發生。這類講座以社會活動為載體,以鮮活內容為素材,對全體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為其打好心理健康的法治基礎。學校要把學生培育成以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時代新人[5]。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征途中,西和縣第二中學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摸索出來一些方法及模式,但還不夠成熟,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希望本文能夠提供一些借鑒,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作者:胡勇 單位: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第二中學
- 上一篇:制造業企業項目成本管理研究
- 下一篇:公立醫院財務管理風險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