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路徑
時間:2022-09-06 11:54:24
導語: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發展已經取得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在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有很多危機并存,目前最突出的危機有三種。一是環境保護[1]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發展,城市的生態承載力超出其承受程度,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二是經濟方面的危機,城市建設速度越來越快,城市經濟的增長離不開生產力投入的加大,導[2]致大量不可再生資源消耗。三是社會危機,我國貧富差距仍然較大,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變得越來越低。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五位一體”的策略。隨著公眾對于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傳統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正逐步向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要求相關人員不僅要重視城鎮化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還要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前提下推進城鎮化發展。此外,隨著互聯網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城鎮化背景下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對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預測分析,以保障生態城市規劃合理,促進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生態城市概述
2.1生態城市的含義
關于生態城市,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對生態城市的定義也不一樣,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化的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應用科學技術手段協調城市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恢復城市生[3]態系統自我調節及發展功能。
2.2生態城市的基本特征
1)生態城市可以有效保障城鎮居民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生態平衡的破壞。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也在與時俱進,因此需要不斷提高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對于環境的重視程度,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從而為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打下堅實基礎。2)在低碳環保的理念下進行生態城市規劃,生態城市建設也需科學合理地應用綠色可持續資源。針對傳統城市中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要引導其進行技術革新,優化產業生產結構,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時對需要硬性排放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堅持采取“治理在前,排放在后”的生產原則。3)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綜合素養,能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城市生態的可持續穩定發展。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大批農村居民涌入城市,文化、風俗及貧富差距導致了城市居民在城鎮生活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降低,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化,人際關系變得逐漸冷淡,增加了城鎮居民生活與工作[4]的不安定性。因此,城市規劃建設需要基于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之間居民的情感訴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提供“肥沃的土壤”。
2.3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原則
1)以環保理念為規劃基礎在城鎮化背景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首要原則是以環保理念為規劃基礎,轉變傳統的以經濟發展為主體忽視環境保護的規劃建設思路,堅持以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觀為主要指導思想,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城鎮化建設,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2)構建完善的生態平衡體系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傳統的城市規劃建設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建設體系,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更加重視經濟發展,對生態平衡要求往往無法兼顧,不[5]利于現代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發展。因此,在現階段城鎮化背景下,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需要構建完善的生態平衡體系,提高城市規劃人員的生態平衡理論知識水平,將社會主義低碳節能發展理念充分融入城市建設過程中,同時需要加大低碳節能理念的宣傳力度,為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3現階段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存在的問題
3.1城市規劃建設與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不相符
現階段的城市規劃建設,一定程度上融合了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手段,但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存在過于傾向經濟效益、低碳環保意識薄弱、生態文明建設流于形式的情況。例如,在目前的生態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生態規劃往往停留在對城市原本存在的綠色產業進行重新改造,沒有進一步擴大綠色產業資源,僅是重新修建改變綠化帶的造型或簡單擴充綠化中心的范圍。這種拘泥于形式的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方式,雖符合國家社會主義綠色發展觀的基礎要求,但無法滿足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需求,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3.2生態文明建設破壞了城市的生態平衡
大多數城市采用相同的城市規劃建設標準,缺乏個性化的建設方案,導致不同的城市千篇一律。由于地域以及歷史文化的差異,不同城市存在差異化的風土人情以及地理地貌特征,統一的生態文明城市規劃建設策略破壞了城市原本的生態平衡,導[6]致城市發展缺乏活力。從城市的歷史文化發展角度來看,這種生態規劃破壞了城市原本的歷史文化發展模式,不利于城市人文歷史以及風土人情的傳承;從城市地理地貌保護的角度來看,這種規劃模式破壞了城市本來的生態環境,模糊了地域差異性,導致城市發展缺乏個性,降低了城市發展旅游經濟的可能性。
3.3缺乏健全的生態安全平衡體系
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缺乏健全的生態安全平衡體系,雖然響應國家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號召,重視城市以及周邊的環境保護,但忽視了城市居民在城市發展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在實際的城市規劃與生態建設中,缺乏對居民生態文明平衡意識的培養,不能很好地引導城市居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以及提升人文素養,如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公民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盡可能低碳出行,保持文明用[7]語等等。生態城市居民無法意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導致城鎮化背景下生態城市規劃與文明城市建設缺乏良好的統一協調發展策略,無法維持生態城市。
3.4基礎設施建設無法為生態發展有效服務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基礎,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保障城市規劃有效落實,促進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然而,在現階段的生態城市規劃中,大多數無法有效應用城市現存的基礎設施,導致城市的基礎設施與生態城市建設無法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現存的基礎設施影響生態城市的整體規劃,使生態城市的建設缺乏完整性;同時,規劃過程對城市現存的人文景觀造成一定的破壞,并且在建成后缺乏對人文景觀的恢復與拓展。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生態平衡,延緩了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發展。
4城鎮化背景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路徑
4.1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城鎮化背景下的生態城市規劃需要尊重城市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運用節能環保的規劃思維,結合不同城市的發展特色,構建完善的城市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體系不僅能有效加快生態城市的建設進程,而且[8]能保障城市在原有生態基礎上實現長遠發展。因此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城市的規劃需要千城千面,基于城市的地理地貌以及風土人情進行差異化規劃設計,以提升城市活力。
4.2構建綠色出行交通系統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出行的代步工具也更加多樣化,生態城市居民代步汽車使用率的提升導致了單位時間碳排放量的持續升高,溫室效[9]應影響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構建完善便利的綠色出行交通系統可以有效促進生態城市穩定發展,推動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進程。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結合城市的發展狀況,有效整合現有的交通資源,制定最貼合當前城市規劃的綠色出行交通系統。
4.3建立低碳環保產業鏈
在生態城市的實際運營過程中,高能耗高污染產業一直是影響城市生態平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規劃過程中,要充分踐行低碳環保理念,堅持“治理在先,排放在后”的規劃路徑,鼓勵高污染高能耗產業進行創新升級,提升生產與發展的技術含量,減少污染物排放,建立低碳環保產業鏈。
5結語
在生態城市規劃過程中,需要以環保理念為規劃基礎,以構建完整的生態平衡系統為方向,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城市。因此,亟待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體系,加大對城市以及周邊濕地系統的保護力度,完善便利的綠色出行交通系統,建立系統的低碳環保產業鏈,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規模和密度,擴建城市綠地系統,促進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穩定發展。
作者:楊敏 單位:山西省國土空間調查規劃中心
-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學的發散思維
- 下一篇:工業機器人技術雙語信息化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