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唱練耳教學及學生音樂能力培養方法

時間:2022-09-09 10:13:00

導語:視唱練耳教學及學生音樂能力培養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視唱練耳教學及學生音樂能力培養方法

【摘要】在我國不斷進行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高職院校都十分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在音樂教學中,視唱練耳就是一項基礎性的學習和訓練,能夠培養學生的聽、唱、析、辨等多方面基礎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本文從視唱練耳的重要性出發,對高職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視唱練耳;高職學生;音樂能力

在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學過程中,視唱練耳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在整體教學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培養學生音樂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樂能力很強的學生必然在視唱練耳的訓練表現十分突出。因此,對于那些立志從事音樂事業的人來說,他們一定要從視唱練耳方面認真學起。

一、視唱練耳學科與高職學生音樂能力培養簡介

視唱練耳是音樂教學中十分基礎的一門課程,從目前的音樂教學發展來看,視唱練耳包括樂理、聽音、識譜、辨音等多方面內容。隨著音樂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的視唱練耳課程在越來越多的音樂學院里得到了普及。同時,通過不斷實踐教學,老師們總結出了更好的視唱練耳教學思路、模式以及方法。視唱練耳教學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中通常都是通過聽和唱的練習,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力度感、和聲感,不僅使學生的音樂能力得到提升,而且也讓學生領悟到音樂作品深刻的內涵。

(一)視唱練耳教學的特點和目的

視唱練耳是一門具有很強的技術性與理論性的教學課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樂理、視唱、練耳。我們通過音樂實踐會發現初級和聲、曲式結構、基礎樂理等基礎音樂理論與視唱練耳教學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該門課程要把音樂分析、和聲、基本樂理等課程充分結合到一起,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視唱練耳教學按照我國音樂學院的基本界定,其培養目標是讓學生的識譜視唱、聽辨、音樂感知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掌握樂理,清楚在音樂表現中各個音樂要素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并且要讓音樂和其他學科實現有效聯動,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與審美能力。所以視唱練耳的教學目標應該與音樂教學實踐的總體目標相契合,即發揮學生的音樂才能,為學生在音樂藝術方面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培養高職學生音樂能力的重要性

音樂能力是指理解、感知、創編和表現音樂的能力。要想在未來從事音樂方面的工作,高職學生就必須努力發展自身的音樂能力。通過對音樂能力的研究,我們會發現音樂能力強的人在調性感、節奏感、聽覺表象能力、旋律感以及力度感方面一定要具備足夠的能力[1]。由于在高職學生間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老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視唱練耳的基本作用就是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而進行視唱練耳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加強學生對音樂各聲部關系的準確辨明與理解能力;第二,加強學生對音樂記憶能力與和聲聽覺方面的練習;第三,加強學生的音樂節奏感、節拍感練習;第四,加強學生對音樂風格的理解能力。這些目標的達成需要高職學院的音樂老師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積極性,采取科學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創造性思維和音樂藝術感知的學習,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對音樂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的動力[2]。

二、視唱練耳教學中節奏感的培養

培養節奏感的目的是讓學生的節拍感、速度感以及強弱感得到加強,這三個方面在音樂作品里是相互制約和依存的關系。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反復練習節拍、音長、音強從而能夠準確理解和表達音樂作品的節奏,適應各類節奏風格的音樂,掌握體會音樂與準確演唱的能力[3]。老師可以在學生進行聽記訓練時,讓他們嘗試聽寫節奏與識譜讀節奏的交叉練習,從而使學生的節奏感得到進一步提升。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和引導學生內在的律動感。在老師逐步引導和培養之下,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辨別節拍與節奏模式的各種技巧,通過內心律動更好地把握各種音樂作品的節奏。在音樂理論方面,老師要讓學生對各種音符組成的基本節奏類型特征有深刻的認識,能夠十分熟練地掌握各種音符和時值的關系,并且熟悉各種節奏型的組合與變化規律,能夠聽出、拍出、念出各種節奏型準確時值的能力,熟知律動特征、節拍節奏與音樂風格之間的密切聯系。老師還要根據不同音樂作品的辨、聽節奏節拍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根據節拍準確地組織節奏,進而掌握各種節拍的規律和特點。老師可以在學生掌握節拍的基礎上,播放各類音樂作品中的一段旋律,讓學生進行聽辨節奏練習,也可以彈奏某個音樂作品的片段,讓學生讀出或者拍擊出節奏,從而加深學生的節奏記憶。在練習的過程中,老師還要教會學生正確打拍子的方式,要求他們能夠掌握不同拍的強弱和拍點,同時保證穩定速率。老師可以通過類似的練習讓學生養成正確的打拍子方式并掌握基本的節奏型,還可以讓學生在音樂作品中進行應用,提取作品里的節奏型進行聽辨練習,然后再將旋律聲部的節奏型寫出來。

三、視唱練耳教學中和聲感的培養

在音樂風格的表現以及主題的表達方面,和聲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聲就是兩個及多個不同的音程依據一定的樂曲規則組成的聲音組合。老師在視唱練耳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和聲方面的訓練,提高聲音的層次感與立體感,使得學生們擁有多聲部的協調、表現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聲感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兩個部分[4]:

(一)傳統方式下的和聲感練習

傳統的和聲訓練方式都是由老師采取鋼琴教學培養學生的四部和聲與和弦的連接聽辨能力的。老師在培養學生和聲感的實際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培養他們的和聲聽覺,使得學生可以掌握各類和聲的效果。例如,老師在C大調的練習中可以采取邊聽邊唱的形式來訓練學生。老師可以讓學生聽完后對不同和弦的色彩、性質、效果進行區分,并且要求他們對各自出現的錯誤進行再次聽辨練習直至完全掌握。老師在結束前面的訓練后,可以再讓學生開始C大調四部和聲與和弦的連接聽辨能力的練習,在對各種音調開展的和弦連接過程中,運用差異化的手法進行訓練。例如,聽辨小三和弦的時候,老師就可以采取對比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練習,在很多個非小三和弦里放入一個小三和弦,從而讓學生掌握各類和弦的規律。此外,老師還可以采取構唱的手段來訓練學生的和聲感,根據每節音樂課所教的調試調性以及特色和弦,合理設計和弦構唱練習,使得學生在應用和弦時的靈活性能夠得到提升。

(二)與音樂作品結合開展聲感的練習

老師除了要對學生開展傳統聲感訓練之外,還要通過結合音樂作品來加強對學生和聲的訓練,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并且與傳統聲感訓練互為補充。老師在指導學生練習的過程中,要讓他們在唱好自身聲部旋律的同時對不同聲部之間應具有的轉位和弦的效果保持關注,通過采取這種思路的訓練,學生就能逐步結合現實音樂作品去精準地理解和聲旋律,從而提升他們的和聲感知能力與運用能力。

四、視唱練耳中旋律感的培養

旋律通常都帶有多變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對表達音樂主題和音樂形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職音樂教學中,老師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旋律感,要指導學生對練習的曲式產生自己獨特的認知與理解,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辨別出來各類旋律的走向及規律。同時老師還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對各類旋律節奏的復雜程度與音程大小進行分類,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旋律感[5]。

(一)旋律模唱訓練法

旋律模唱指的是練習者用最短的時間去準確記憶一段旋律,然后盡可能準確地哼唱出來,旋律模唱水平是重要的音樂能力評判標準之一。旋律模唱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控制力與意識。老師先要指導學生對給出的音樂旋律進行仔細聆聽,然后在沒有任何提示下打拍并記住音樂的節奏和旋律,最后老師要讓學生對剛才聽到的旋律進行還原,憑借記憶再現音樂旋律。老師通過采用旋律模唱訓練法讓學生可以準確地找出自身在旋律、力度、節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且及時有效地糾正這些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聯想能力。

(二)旋律填充訓練法

旋律填充就是根據旋律原有的調式與節奏對其進行發展和補充。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的是所增加的旋律和原有旋律的調性風格一定要保持一致,不可以隨意添加。因此老師要指導學生對于音樂的節奏、旋律、曲式、調式等進行準確判斷和分析,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能夠完整地認識并掌握新的樂譜,隨后再要求學生根據旋律的發展走向實施填充,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五、力度感的培養及訓練方法

力度指的是音樂表演和音樂曲譜的強弱程度,同時也是音樂風格的一種表達方式。創作者進行音樂創作時,不能將所有力度的強弱變化全部標記出來,因此演奏者在表演時就需要憑借自身的音樂感覺,并且與實踐經驗相結合進行發揮,這樣才能夠將力度的細微差別呈現出來,從而展現出音樂作品的精髓。反過來講,如果表演者對音樂作品中的力度變化判斷是錯誤的,那么音樂作品的內涵與思想就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力度感的培養重點在于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音樂作品中各個要素之間相互轉換的處理技巧,其中最關鍵的是要采取非標記性力度練習方式。在音樂作品中,那些沒有被明確標注出來的力度符號就是非標記性力度,然而這些非標記性力度恰恰是整部音樂作品的精髓,它們體現了作品的內涵和情感。因此演奏者在一開始一定要對樂譜開展細致認真的分析研究,對音樂作品中的那些力度符號進行全面掌握,同時做好相應處理。與其他能力相比,在音樂表演中的力度處理能力是最難以掌握的,卻也是最為重要的。表演者在演奏音樂作品時處理力度的方式主要有4種:第一,在下行旋律時要減弱唱出,上行旋律時要漸強唱出。通常情況下表演者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同時這也是十分常規的處理方式。但當有特殊情況出現時,演奏者就要憑借自身對音樂作品內容和情感的理解來進行處理。第二,多次重復的音符需要漸強處理。一個音符如果在音樂作品多次出現,或者是節奏與旋律多次重復,那么就說明在此處作曲家有強烈的情緒需要表達,這種時候表演者就要有意識地逐漸加強旋律的力度,從而使相同的內容表達出不同的韻味。在視唱練耳教學時,老師可以使用音響作品或者使用一些較短的視唱曲,組織學生開展聽辨結合的分析練習,引導他們精準地把握音樂作品的情緒變化與深刻內涵。第三,如果一種節奏型在旋律中第二次重復出現或者在樂曲里多次重復出現,表演者就要采取不同的強弱力度來表現。第四,在一首樂曲里,如果音樂末尾的旋律是由連續的相等時值的相同音級組成,那么最后幾個音級則需要減弱處理或者頓音處理。以上這4種處理方式同樣也要作為對學生進行力度感培養的重點。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老師通過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和聲感的培養、旋律感的培養以及力度感的培養,能夠全面地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得到全方位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姝.基于音樂能力培養的視唱練耳教學策略論述[J].黃河之聲,2020,(13):1.

[2]羅麗娜.高職藝術院校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視唱練耳課現狀及思考[J].祖國,2018,(01):162.

[3]龍騰.淺談視唱練耳課程的學習興趣激發——以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為例[J].大眾文藝,2017,(06):263.

[4]張艷.高職視唱練耳課程職業性與有效性的教學模式探索[J].黃河之聲,2020,(05):72-73.

[5]李華.提高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效率的研究[J].藝術評鑒,2021,(13):147-149.

作者:劉穎慧 單位:山西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