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苜蓿草現狀及發展措施

時間:2022-09-14 10:47:37

導語:種植苜蓿草現狀及發展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種植苜蓿草現狀及發展措施

摘要:扎囊縣是山南市農牧業發展較好的縣區之一,畜牧業是扎囊縣經濟的優勢支柱產業,但是扎囊縣的畜牧業主要依賴天然草原放牧,具有的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草畜矛盾突出,季節不平衡問題嚴重,而且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所下降。尤其近十年之前,天然草場超載、荒化程度逐步增加,致使我縣乃至全區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帶來嚴重威脅,草畜矛盾逐步突出,草場“三化”日漸嚴重。有效保護扎囊縣草原生態平衡等方面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扎囊縣;苜蓿草;種植;生產;發展

可飼用苜蓿草是家畜最主要的飼料來源,是扎囊縣廣大飼養戶深受喜愛的飼草料之一,也是草食家畜植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具有保護環境、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天然草場等作用[1]。扎囊縣從2009年開始相繼實施了“紫花苜?!睘槠贩N的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工程人工種草建設項目,累計完成種植苜蓿草40.4km2,經過近幾年努力實施種植苜蓿草,當地畜牧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扎囊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也存在著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就淺談扎囊縣種植苜蓿草現狀與發展生產措施談幾點體會和建議。

1自然資源現狀

扎囊縣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岡底斯山脈南側、位于東經90°03'~90°38'、北緯28°27'~29°34'之間,平均海拔3620m,東于乃東縣毗鄰,西于貢嘎縣接壤,南有浪卡子、措美、瓊結環繞,北有達孜、墨竹貢嘎縣和拉薩市城關區相連,南北長75km、東西寬43km,總面積2173km2。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業并舉的農業生產大縣,全縣總面積2173km2,耕地面積62.8km2,森林面積918.27km2,森林覆蓋率38.28%。扎囊縣屬高原溫涼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風氣溫回升慢,夏季溫暖,年平均氣溫8.25℃,最熱月(六月)平均氣溫15.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1.5℃。全年≥0℃、積溫為3098℃,≥10℃、積溫2287.9℃,無霜期138d左右,日照充足,幅射強,年日照時數為3092.3h,年降水量419.7mm,多集中在7月~8月;蒸發量為2599.0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6.7倍,全年風向頻率以西北風為主,其次為北風,年均風速2.9m/s,大風主要集中在2月~4月,最大風速3.45m/s~4.15m/s,全年大風日數46d~73d,多者高達110d。土壤類型主要有: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草原土、亞高山草原土、潮土、新積土、風砂土、石質土和粗骨土。一般土質較質地較適中,耕性和適種性較好,腐殖質含量高,但由于氣溫低,凍土期較長,土壤有機質難于分解,故土壤中的有效養分較低[2]。植被按中國植被區劃屬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區域,植被類型主要有灌叢、草原和草甸。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豌豆、油菜、馬鈴薯等。據上述綜合分析,充足的水、光、熱資源為農作物的生長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同時也具備了苜蓿草生長繁殖的環境條件,但是由于部分土地機質含量較低,屬重沙土,常有洪澇災害發生,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逐年增多,需要采取部分區域中低產田改造等多種綜合措施[3]。

2苜蓿草種植情況

扎囊縣自2009年以來累計實施苜蓿草種植40.4km2,累計投資4967.9萬元,均為國家扶持投資。其中:“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期間累計種植苜蓿草20km2,累計投資1667.9萬元;“十三五”期間實施苜蓿草種植面積達20.4km2,累計投資3300萬元。2009年至今累計種植40.4km2苜蓿草中主要包括集中連片苜蓿草基地和農戶房前屋后種植苜蓿草地,其中:集中連片種植面積達20.13km2、農戶房前屋后種植面積達20.27km2。

3苜蓿草種植意義

3.1提供豐富的優質苜蓿草

據十多年調查結果表明,扎囊縣種植苜蓿草平均鮮草產量900kg/667m2,管理較好的產量可達1500kg/667m2,與天然草地產草量相比,大大的提高了牧草產量,為畜牧業提供豐富優質的飼草飼料,有效的解決了養殖飼草供給不足及短缺問題,既緩解了天然草原的壓力,又提高飼養牲畜質量和抗災能力。見表1。

3.2防風固沙,增強土壤肥力

大面積的實施苜蓿草種植,可以有效降低風對土壤的侵蝕,其原理是苜蓿草的莖葉可以增加阻力和摩擦力,分散風的方向,降低風力,減少沙塵的形成,從而固定了土壤[4]。苜蓿草枝葉的掉落能夠增加土壤的有機物含量,而這些有機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之后,能夠與土壤結合形成團粒結構,增加土壤空氣含量和改善土壤肥力。據多年種植苜蓿草的實踐證明,一塊土地連續種植3年苜蓿,含氮量增加,土地蓄水量也能夠大幅度提升,而草灌結合更能夠發揮出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結果的效果。

3.3改善環境、凈化空氣

一般由于苜蓿草植物葉面積大,達到了凈化空氣的能力,具有吸收和滯留空氣中污染物質和塵埃的作用。而植物在生長時,能截取太陽能,通過葉綠素,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質,向空氣中釋放大量氧氣[5]。多年生苜蓿草具有抗二氧化硫污染的能力,草地還可以降低風速、增加濕潤空氣停留時間、吸附塵埃、分解有毒氣體、減緩噪音污染等作用。

3.4推動畜牧業經濟的發展

據近幾年的趨勢表明實施苜蓿草種植建設作為草地畜牧業的基礎產業,直接關系到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促進糧、經、飼比例合理化,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可以有效調節飼草供應季節性不均衡現象,將有效推動扎囊縣畜牧業向規模化、科學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提高畜牧業科技含量,促進扎囊縣畜牧業經濟更好發展,使廣大農牧民畜牧業經濟收入明顯增加、畜牧業健康穩步發展。

4苜蓿草種植的實效

4.1實施紫花苜蓿種植項目

資源開發與利用和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對改善環境有利,通過種植大面積紫花苜蓿,有助于退化草地的自然恢復,有效控制了轄區內水土流失、涵養水資源、凈化空氣,調節氣候,保持草地資源生物多樣性的功能[6]。同時通過種草養畜相結合,大力開展牲畜改良以及短期育肥技術,對控制牲畜總量,不斷提高生產性能,縮短飼養周期,提高品質,緩解草畜矛盾,實現維持高產、持續發展的畜牧業生產體系和生態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4.2種植紫花苜蓿后可生產的飼草料

有效緩解全縣天然草地的載畜壓力。種植苜蓿草后可增加飼鮮草產量,平均產1000kg/667m2,總產量達到6060萬kg,直接產出效益達到4848余萬元(2009年以來累計),同時提高了當地牲畜冬季抗災能力,消減了因飼草短缺造成的經濟損失。種植苜蓿草后實現了草地可持續利用,可有效保護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4.3通過種植苜蓿草已進一步轉變當地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觀念

對廣泛存在靠天養畜、只索取不投入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得到極大改觀,從而有利于廣大農民擺脫貧困,可增加當地農民的就業機會,拓寬增收渠道,同時還從環境、就業、經濟等各方面營造區域發展有利條件,生態環境以及農民生存環境惡化問題得到逐年改善,使當地百姓安居樂業、促進社會局勢的穩定。

5存在問題及發展措施

5.1種植意義認識不足,有待加強管理措施

雖然我縣大部門農牧民群眾對苜蓿草種植養畜有了一定認識并深受喜愛,但部分群眾受傳統思想影響,仍然缺乏種草養畜意識,苜蓿草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低。有些農戶認為苜蓿草種植以后中期只管灌溉一次、最后能收成高產草的想法,由于群眾的苜蓿草種植技術及文化水平程度不同等原因,對苜蓿草地塊選擇、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措施不同,直接影響苜蓿產草量和草質[7]。因此,農業主管部門應采取專技人員下村入田技術指導方式,提高群眾對苜蓿草種植田間管理的水平。

5.2加強廣泛宣傳力度,轉變群眾思想觀念

通過采取種草理論知識宣傳和實踐取得效益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周邊飼草基地種草成功案例宣傳和邀請專技人員在現場指導講解的有效途徑,廣泛宣傳苜蓿草在我縣推廣發展、養畜增收等方面產生的積極作用,讓廣大農民逐漸提高種植苜蓿草養畜增收的認識,轉變思想觀念,讓群眾徹底擺脫傳統思想觀念的約束,讓群眾種草養畜生產模式穩步推向科學化、規?;F代化的模式。

5.3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完善推廣服務體系

苜蓿草種植推廣技術具備區域性、綜合性的特點,大力實施苜蓿草為主的人工種草項目,所需經費應國家投資為主,地方配套資金為輔,爭取多方資金籌措,逐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派基層專項科研人才,壯大科研隊伍,改善科研條件,完善苜蓿草為主人工種草類科研推廣體系。

5.4不斷探索創新思路,不斷推廣種植面積

一是選派部分帶頭人赴區內外參觀學習苜蓿草種植產業技術;二是積極申報苜蓿草為主的人工種草項目,采取集中連片為主、房前屋后為輔建設,發揮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三是加大政府對苜蓿草種植技術培訓扶持力度;四是加強指引各村居及廣大農牧民種植苜蓿草的積極性,不斷加大苜蓿草推廣種植面積。

6結束語

傳統的靠天養方式不能解決草畜矛盾問題,遇到災害天氣時天然草場無法承擔飼草供應及應急養畜任務,因此飼草供應帶來一定程度的困難,給廣大農牧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此,扎囊縣加強工作主動,創新工作方式,以上級關于加快苜蓿草飼草基地建設的有關政策為導向,充分利用農區棄耕地、房前屋后的土地資源,大力發展和推廣苜蓿草種植,減輕天然草地的載畜壓力,改善生態環境。

作者:邊旦益西 單位:西藏扎囊縣農牧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