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時間:2022-10-09 15:02:05
導語:高中物理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構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物理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它是通過對物理的探索與實驗的操作來獲取物理規律,并通過思維運算來解決問題。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將會給高中物理課堂帶來更多的樂趣,促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體性得到極大的提升。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诖耍疚膹亩鄠€角度對此進行論證。
關鍵詞:高中物理;互動;教學;課堂
高中物理教學常常是將實驗、探索、分析、結論等多種形式相融合,而在每個環節,教師都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接受狀況、掌握的狀況進行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的同時,要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保證學生的物理水平能夠滿足教學的需求。
一、高中物理教學中課堂互動的重要性
(一)活躍課堂氛圍
大家都很明白,盡管高中物理學注重實踐,但在課堂上教學內容還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課堂依然是“主陣地”,其教學質量的優劣將會影響到物理教育質量。因此,做好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工作,是高中物理教師義不容辭的工作。前面說過,高中物理課堂常常會陷入“死氣沉沉”的情境,這實際上會對教學的順暢進行造成極大的阻礙。因此,要打破高中物理課堂的桎梏,就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調動和調整課堂氣氛,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夠使課堂的氛圍更加活躍,使整個物理教室“動起來”、“活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已有的課時按照課程的內容進行分解,從而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時間,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將原來“45分鐘”的課程分成“30+15”,也就是說,在最初的三十分鐘里,依然是按課程大綱和教材內容來上課,強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接下來的十五分鐘就是所謂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了?!皩υ挕辈⒎呛唵蔚亟徽劵蛄奶欤峁┝耸宸昼姷摹鞍l難”提問機會,話題就以課程的內容為中心展開。在這種開放的交流與互動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徹底地從緊張和拘束的課堂中解脫出來,充分發揮潛能,使課堂更加和諧、活躍。為此,高中物理課程就會變得更有魅力,更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二)提升學生興趣
在日常的教學中,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使課堂呈現出一種“枯燥無味、乏善可陳”的狀態。因此,教師的教學工作很難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教師是“十史工動”的一員,應加強與學生的聯系、交流和互動,不僅要掌握學生的學業狀況,還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要知道,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有一種教育學說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對某個教師有好感,學生一定會愛上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不過,這種好感,只局限在普通的師生關系之間。然而,該學說對高中物理教學有一定的啟發作用: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藥引子”,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二、高中物理教學中課堂互動理論基礎
(一)合作教育學理論
羅杰斯人本主義為核心的“協作教學”思想,與蘇聯的教育狀況相聯系而形成了“協作教學”。合作教育學倡導師生處于平等位置上,建立合作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要相互信任、交流、合作,教師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加強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力與評價能力,將其作為學生一種學習內部動力,從而達到積極的學習效果,并將其作為一種自覺的行為。通過提升學生的地位,挖掘其潛力,引導其走進課堂教學,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問答、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練習,提升學生課堂的參與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和引導者。
(二)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在新思想的影響下,皮亞杰等西方心理學學者相繼產生了“建構”的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輔助者、助推者,而非傳授者和灌輸者。因此,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學生的認知差異,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成為學生學習問題的解決者和學習策略的分析者。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合作性的,而且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在個體的學習活動中,個體會對周圍的教師、學生等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研究并非個體的獨立建構,而在于群體間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種交際活動,師生互動是建構知識的重要方式。溝通可以使師生間的關系發生變化,使個體的建構發展走向更加寬廣的天地,是新老知識融合的引擎,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三)情感教育理論
羅杰斯的人文情懷教育思想是:學生的認識活動與情緒活動是一體的,要以情緒引導、疏導、營造有利于師生的情緒互動的教學氛圍。在課堂上,以“師生”為主體,以“以人為本”的方式進行互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促進課堂中師生的交互。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對待情緒和認識之間的聯系,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感情,健全人格,才能讓課堂充滿趣味、成功性、審美性和創造力。精神相通,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關鍵。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的情緒與學習任務、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相聯系,激發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三、高中物理教學中課堂互動的策略
(一)課堂互動,師生交流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最重要的。這是一種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學習新的知識為目標,進行師生互動;如果設計不好,互動很有可能會產生一種“單向交流”的情況。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中,教師要想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問題的探討,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創新課堂設計模式,啟發學生的聰明才智、思想,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師生互動就是圍繞教學進行,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去探索所學的知識。即教師通過創造情境、提問等方式,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地討論,相互溝通,并以交互的方式來實現。例如,在學習“回旋加速器”時,教師提出問題,展開師生間的對話與溝通,使教師與學生在互動中進行學習。教師從有關回旋加速器的相關內容開始,指導學生共同探索物質的微觀構造。最后,教師要求學生思考如何用物理的方式來獲得高能微粒,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激發學生對加速度場的認識,并以增加電場電壓的方式獲得。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按照目前的技術和環境來進行思考,這樣做是否行得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地安排好師生間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并根據課堂上的互動情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
(二)課堂互動,創設情境
問題情境是一種特別的教學情境。建立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是課堂互動的先決條件。問題情境的設定是為了促使學生在原有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之間發生激烈沖突。運用直觀演示、實驗探索、多媒體動畫、趣味實驗等方法,力求把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識趣味化,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求知欲,以師生互動的形式進行教學。例如,在學習“感抗”時,教師首先將兩個線路連起來,然后打開電源,對比A燈和B燈的光。結果A、B兩盞燈光的光強差異很大,學生運用現有的恒定電流理論并不能對此進行解析。又如:在學習“臨界角”時,教師拿著兩顆閃閃發亮的金屬球,將一顆金屬球浸泡在一只裝滿了水的燒杯里,并用一盞臺燈從旁邊照了照,金屬球依舊明亮。然后,教師又將另外一顆金屬圓球放進了蠟燭的內部火焰之中,讓它變成黑色,然后將黑色的金屬圓球放進另一個裝滿了水的燒杯里,在水中熏黑的鐵球變得比原先浸入的更亮。但是,學生理解不了。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的認識矛盾,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的積極性。
(三)課堂互動,引導探索
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提問。問題是思想活動的體現,也是一個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開端。在課堂互動的教學中,互動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時,可以設置幾個與學生認識規則相吻合的問題,讓學生自由思考,動口討論,動手實驗,自己尋找答案。在教學中,要確保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和探索的時候,表達自己的觀點,互相幫助,共同提高思考能力與合作精神。與此同時,還要注重適時地對學生的討論進行啟迪,適當調整討論過程。例如,在“曲線運動”一節的教學中,以磨刀具、旋轉雨傘等實例,讓學生對事物在切線上的運動有了直觀的認知。接下來,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討論:根據這個示例,能否得到關于物體在曲線運動過程中的速度方向。大多數學生覺得時機成熟,但也有幾個學生不確定,因為前面的案例都是一種獨特的運動軌跡,也就是圓周,如果現在就下定論,就顯得有些牽強附會了。這時候,有學生問:“老師,你可以給我們做一個普通的曲線的試驗嗎?”教師把學生帶到實驗室,不慌不忙地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多只小孩玩的電動小汽車和多條彎曲的導軌讓學生動手來做游戲,并仔細觀察其車身的方向。有學生問:“我們已經從試驗上得到了關于曲線的速度的直觀感受,理論角度是怎么樣的呢?”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其中一些學生運用了先前所學到的直線運動知識,推斷出了曲線的速度方向。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物理學的認識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普遍,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嚴謹、踏實的學習態度。
(四)課堂互動,開展實驗
在物理實驗中開展課堂互動,有助于學生對物理問題進行解析,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理解和分析有關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物理課程主要是為了探索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物理實驗課是驗證物理現象與物理規律的。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既能增強學生理解物理基本規律,又能指導學生探索物理學的基本原理。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物理學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擺動中的機械能守恒”的實驗中,雖然使用的儀器不多,程序也很簡便,容易掌握,但只要有教師的細心安排,就可以讓整個實驗變得充滿懸念和吸引力。例如,將水壺舉到鼻頭的時候,學生會擔心水桶撞到教師的鼻子。在試驗中,在擺動周期即將結束的時候,將水桶靠近鼻子,引起學生的驚嘆,這樣的演示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原本只是一個簡單的示范,但在教師的精心策劃之下,卻可以讓學生進行更好的互動。在完成試驗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就能量是如何轉換的進行探討。學生討論的結論是:在轉換時,重力勢能轉變成動能,這與能量守恒定律相吻合。
(五)課堂互動,發散思維
發散式思維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而分散式問題則可以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推理,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發散式提問可以幫助學生進行不同的思想碰撞,激發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互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從而獲得新的思維。在此階段,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提高,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了再一次的梳理與反思,進而幫助學生加深對物理的理解,提高學生解題的水平,拓展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就“燈泡電阻的伏安特性圖線”設定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①用額定功率與額定電壓計算電阻和另一位學生用多用電路板測出的數值并不相同。讓學生去思考到底是怎么回事?②將實體圖串聯起來,繪制成伏安特性圖。又或是,在學習“動能”一節時,最終得到的結果是:一個物體的動能等于其自身的重量和其自身的速率的平方的二分之一。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學生舉手問道:“一只鳥的動能那么低,怎么會在空中擊落一架飛機呢?”此言一出,教室內頓時一片嘩然,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課堂無法按照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下去,教師只好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并且對問題進行更深一層的研究。在深入探討之后,學生終于明白,動能與物體的“相對速度”是相關的。小鳥相對于飛機的速度是小鳥與飛機的速度和,所以相對速度極大,動能極大,會導致機毀人亡的慘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這些開放式問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可以使學生在短短四十五分鐘的時間里,獲得更多的物理知識。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特點,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出色,從而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星.互動彰顯課堂魅力——高中物理課堂互動教學模式[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2):36-37.
[2]張臨斌.互動模式彰顯課堂魅力——高中物理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1):143-144.
作者:趙軍
- 上一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策略
- 下一篇:數學問題在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