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體質理論探析

時間:2022-11-08 11:16:56

導語:中西方體質理論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西方體質理論探析

摘要:體質是由人類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影響所形成的,體現個體的健康水平和對外界適應能力的生命體征。中西方醫學對人類體質的理解均是根據個體某些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體征為分類基礎,以把握不同群體的差異規律。但是由于中西方社會發展的條件和路徑的差異,其認識的角度也不同。文章從中西方體質的理論源頭、理論發展及理論現狀三方面對中西方體質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及研究,以探討中西方體質在理論源頭、理論發展、理論現狀方面的區別。

關鍵詞:中醫體質;西方體質;健康

體質是人類個體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影響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與人體結構、功能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一個特征。伴隨著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在醫學發展的初期即出現了論述體質與疾病關系的理論。由于科學發展的不同,不同國家對體質的認識也存在著差異性。但本質上都認為體質可以反映人體的生命活動能力和健康狀態。

1中西方體質理論的源頭

1.1中醫體質理論的源頭

中醫體質理論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黃帝內經》時期。在此時期人們發現在相同的致病條件下,有的人染病,有的人卻安然無恙。進而引發了人們對此類現象的思考,由此人們開始對人類體質逐漸關注起來?!饵S帝內經》中雖未明確提出“體質”一詞,但《黃帝內經》一書從人體的“素”“質”“形”“身”“態”等多方面記述了前人對人類體質的特征、形成、變化、類型等理論認識以及體質與疾病的易感性、在診斷中的意義、個體體質對遣方用藥的影響、體質與養生、體質與疾病預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在《素問?逆調論篇》中提出腎氣強盛的人身體寒冷,用熱湯溫熨不覺熱,多穿衣服也不能溫暖,卻沒有寒戰[1],已呈現出了中醫體質概念的萌芽狀態。

1.2西方體質理論的源頭

西方體質理論在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臘時期就已經開始悄然出現[2]。恩培道克勒斯提出了“四根論”[3~5]:指出由體可變出固定永恒不變的萬物基石水、火、土、氣四種元素作用在人體內,并且人是通過四元素在體內不同程度的混合來維持生命存在的。這是西方對體質最早期的認識。在此一時期西方體質理論并未形成萌芽,還處于探索生命本源的狀態。

2中西方體質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2.1中醫體質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黃帝內經》之后,隨著中醫的發展,《傷寒雜病論》一書的出現,對中醫臨床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張仲景提出了淋家、亡血家等“諸家”的概念,認為宿疾留存日久,能導致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等多方面的損傷,從而導致個體出現不同的病理狀態,久之則會形成不同的體質類型。如在第87條條文提到平素失血的人,陰血必虛,且其氣無所附,以致陽氣不足,這種氣、血兩虛體質的人,如果同時患有傷寒表證,則不能妄用峻劑發汗之法。隨后不同時期醫家均陸續提出了各自的理論,為體質理論的形成與完善奠定基礎。如《顱囟經》中提出0~3三歲嬰幼兒極具生命力,乃純陽之體的說法(此處的純陽為極具生命力之意);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書中記載有小兒具有臟腑柔弱、易虛易實、脾臟多弱的獨特體質特點[6];陳直在《養老奉親書》中首次創造性地提出了老年人體內存在著一種非虛非實,具有特殊不穩定特性的的陽氣,名為“虛陽”。老年人的虛陽之氣雖然具有如元陽之氣一樣的作用,如充實肌體,發揮抵御外邪入侵、蒸腐水谷、化生氣血和維持生命活動等重要作用,但是又存在不穩定性,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被一些苦寒攻下之藥所消耗,因而老年人具有獨特的“虛陽”體質特點。隨著中醫對人體疾病認識的逐步深入,中醫臨床理論的逐漸完善,在臨床治療中正式出現了“體質”一詞是在清代的《臨證指南醫案》咳嗽篇中,中醫認識到風溫咳嗽多是由陰虛體質引起的。但由于早期體質理論的論述過于零散,后世醫家雖然吸取其中精華形成了自己的理論,卻未能夠將體質理論進行系統的整理,故最終也未能形成完整的體質理論體系。20世紀70年代,王琦和盛增秀教授[7]根據對古代文獻中與體質相關的內容進行了系統的歸納、整理和研究后,得出先天稟賦、性別、年齡、飲食運動、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均能影響體質的形成。人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人與人之間臟腑功能發揮的差異、陰陽平衡程度的不同,從而表現出差異性的體質,對相同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不同,可導致發病情況各不相同。王琦和盛增秀較詳細的論述了體質的成因,體質與疾病的關系,體質如何指導臨床辨證治療等中醫理論,為后世探討體質相關問題作出了良好的指引。自此“中醫體質學說”的概念首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內。隨后王琦教授經過大量的文獻研究及臨床實踐后,在1995年正式編寫出版了《中醫體質學》,此書初步確立了中醫體質理論體系。此后在1995版的基礎上,2005年出版的《中醫體質學》進一步的完善了體質學的基本理論,結合臨床及社會生活等實際問題確定了體質9分法,豐富了中醫體質學說的理論淵源,結合現代健康管理學的成果,增加了對各偏頗體質的深入探討及養生調整方案,明晰了中醫體質學說的框架結構及內容,標志著中醫體質理論的成熟。

2.2西方體質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希波克拉底在恩培道克勒斯“四根論”的基礎之上提出人體內存在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和黏液四種體液。他認為四種體液構成了人體的基礎,四種體液在人體內不同比例的組合可形成不同體質,而且四種體液在人體中不同的比例影響著人的性情及其行為表現。根據體液的相對平衡可定義健康狀況,可將人分為血液占比多于其它三種體液的多血質、黃膽汁占比多與其它三種體液的膽汁質、黏液占比多于其它三種體液的黏液質和黑膽汁占比多于其它三種體液的抑郁質四種類型。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體質理論由此建立起來,同時形成了西方體質理論的雛形[8~10]。蓋倫博士進一步發展了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提出了通過體液來理解人格類型的氣質理論。他認為,血象征著激情、果斷、動力和能量,因此血液最多的多血質者,行動上多表現為熱心、活潑;黃膽汁象征著,易怒、暴躁所以黃膽汁最多的膽汁質者,易發怒,動作激烈;黑膽汁象征著抑郁、憂郁和悲傷所以黑膽汁最多的憂郁質者,有毅力,但大多呈現悲觀的狀態;而黏液象征著緩慢、懶惰或冷漠所以黏液最多黏液質者,多表現為冷靜,善于思考和計算[11,12]從而形成了四氣質說。體液貫穿人的整個人生,在人體內自然形成,以維持人體質的某種特征。四氣質理論,正如蓋倫所闡釋的,對后來的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現代心理學上仍然被提及。故從這一時期開始西方體質理論逐步轉向到氣質心理學方面。見表1。1921年的德國精神病和心理學研究者克瑞奇米爾將體質研究與臨床治療研究相結合,在臨床觀察的基礎上,將個體根據體格形態與生理狀況分為瘦長、肥滿、強壯三種臨床類型,并進一步分析了這三類人的性格特點及對不同精神性疾病的罹患程度。受此啟發,美國心理學家謝爾頓依據人類系統功能的發育差異,結合外貌、性格等特征,提出體質的胚葉起源論。隨后,西方又出現了心理類型、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身體類型和血型人格等與體質相關的組合理論,西方體質理論逐漸豐富起來。隨著細胞學說、病理解剖學和細胞病理學的興起,西方開始長期忽視對體質內在完整性的研究,體質的研究范圍從人體內環境的平衡狀態研究轉為了對疾病狀態的研究。西方體質理論除慢慢轉變為以心理學為主導方向的理論,此之外還存在一部分體質學家逐步將體質理論偏向于反應運動能力。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學者們將人的體質與運動情況聯系起來,由此人們的運動情況逐漸開始被重視起來,體質開始與運動技能聯系起來[13],此后,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人類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升,身體健康狀況越加受到人們的重視,人類體質研究的方向逐步從與運動技能相關的方向轉向了與身體健康相關的體質概念。多數學者認為,人類的運動既是一種運動反作用于人體自身,使人體具有充沛精力去從事日?;顒拥哪芰Γ质且环N通過適當的運動刺激,以防止運動功能過早衰退的能力。因此,體質與運動能力和防止早衰兩個特征狀態關系密切。2000年,美國體質與運動理事會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人類體質的三維結構模型(見圖1),此模型包含了運動技能體質、身體健康體質和生理功能體質三個方面,各層面的體質要素不孤立具有一定的重疊關系,并沿用至今。這種多視角理解體質含義的體系,增強了學者們對體質的社會屬性和整體生命質量的關注。

3中西方體質理論應用探析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中醫體質學現代研究的推進,中醫體質學的理論體系與多學科學術觀點形成了交融發展的趨勢,中醫體質學研究堅持中醫整體觀,制定并完善了中醫體質量表和中醫體質判定標準,從生理、心理、遺傳、代謝等多角度綜合考量健康狀態,同時從人類體質角度對健康狀態進行了分類,建立了以人類“體質辨識”為核心的健康狀態辨識方法。此方法在公共衛生、預防保健領域展開了廣泛的應用,對健康醫學的整體發展和預防保健體系的構建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西方體質醫學受到細胞學說、病理解剖學及細胞病理學等因素的影響更注重于疾病狀態及人體物理結構的改變,認為人體質的改變是由于物理結構改變所導致的生理功能改變引起的,因此格外重視人體物理結構的相關影響因素。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和人類健康需求的變化,西方體質醫學也開始重視人的整體性,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已經成為當今全球醫學的發展趨勢。

3.1中醫體質的探析

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被提出,正式將中醫體質理論成體系的應用到了現代中醫臨床及健康管理當中。明確了體質、疾病、證候之間的關系,詮釋了中醫的“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理論。隨著辨體-辨?。孀C診療模式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在臨床診療的過程中應用到了中醫體質學的相關知識。王琦教授在現代醫學健康管理三級預防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治未病”理念,提出了體質三級預防學說。并且從調體拒邪、調體防病和調體防變三個遞進關系層次確立了改善體質在預防疾病中的作用。(見圖2)3.1.1體質一級預防思想研究表明,個體體質的差異對疾病的易罹性、傾向性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氣郁質、血瘀質、痰濕質的女人與子宮腺肌病的發病密切相關[14~16]。蔣立和王愛紅認為通過體質一級預防對中風進行預防是很有必要的[17]。說明在未病階段,體質偏頗代表著正氣存在不足之處,致病因素容易從此處侵襲到人體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體質一級預防,就是對未患病的偏頗體質人群進行篩查和健康指導,從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為他們制定出適合的個性化調體方案,以達到調體拒邪的目的。3.1.2體質二級預防思想體質的二級預防思想則主要針對于亞健康人群,對此類人我們需要通過日常生活調整及方藥調整相結合,但以日常生活調整為主,對其進行體質的糾偏調理,在調理結束后對這類人群進行體質再評估,如若依然是亞健康狀態則重復此過程,如若恢復為健康狀態則可進行一級預防即可。如:沈翠珍等[18]研究發現通過藥食同源能夠減少陰虛體質所引發的高血壓。朱曉霞、賀寧等[19]通過臨床觀察得出,中醫食療干預能夠安全有效的降低痰濕體質形成高血壓的幾率,同時對血脂和能量代謝均可起到促進調節的作用。王云[20]研究發現大學生群體練習八段錦能夠明顯改善陽虛體質且作用確切。3.1.3體質三級預防思想體質因素對病機和證候的影響,即為中醫體質學所理論中的“體質從化”。一般認為,從化即為病情或邪氣隨著患者體質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最終以證候的形式表現出來[21],體現了既病防變的三級預防概念。五行學說與疾病的進展密切相關,臟腑間存在相互影響和傳變關系,如一臟腑發病,傳變至其它臟腑亦可導致其發?。?2]。甲亢發病的主要原因多為肝火亢盛,但肝火亢勝可能會出現肝木克脾土,從而導致脾失運化而出現消化功能障礙等[23]。在已病階段通過對偏頗體質進行調攝,能夠有效地防止疾病傳變,從而達到減緩疾病進程的效果。中醫藥預防治療防治手足口病向危重癥方向發展的原則,是在重癥轉為危重癥之前,強調通過患者早期體質識別,早期干預,則能夠起到扭轉病勢的作用,明顯提高救治效果,減少危重癥發生,降低病死率[24]。不同體質與疾病進程之間存在內在聯系,通過對慢性病患者進行體質辨識有利于了解和預測疾病走向,及時干預從而提高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25]。體質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治療上依據每個患者不同的體質,制定個體化干預措施方案,可以有效延緩疾病的進展[26]。在現代生命科學的影響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關于體質分子機制的研究越來越多,包括體質與表觀遺傳的相關研究[27]、體質與現代分子生物學[28,29]的研究和體質與組學[30,33]的研究等。

3.2西方體質探析

西方對體質的認識是與健康管理相伴發展的,美國的醫療保險機構最早提出健康管理概念,這一理念逐漸延伸至針對個人或人群健康的醫療系統,多用來檢測、分析、評估和干預健康的可變及不可變危險因素,西方醫學的體質理論體現了一、二、三級預防并舉的環形運轉循環特點和過程[34]。2011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將體質解釋為包含身體、心理、社會三個層面因素的一種完美狀態[35]。這一論述,既表達了人類體質的身體形態、生理功能等方面的人類生態學特征;也表現出了精神、心理和社會性等人類的社會學特征;并且從人的社會學屬性考察體質概念,體現出了對體質人文價值理性的回歸。西方醫學的體質理論更重視體質的社會屬性,認為體質與人類生存、生活方式有著較大的關系,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促進體質健康。

4結論

西方體質理論起源于宗教哲學,其對個體差異性的認識,從四根論到四氣質說,到認為體質包含身體、心理、社會三個層面因素的理論,大多都停留于宏觀認識,對事物僅是直觀的描述外部表象。雖然西方體質學受到現代醫學的影響,但是它對個體差異的認識仍然是片面的、獨立的。在心理和精神方面,西方體質多從個體的行為表現、心理活動特征入手,卻也局限于心理學的范疇。在運動方面,西方體質著重于身體素質及運動技能,對于生理功能的看重也多是以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為基礎的。在預防醫學方面西方體質對于人的認識也僅僅是人的生理、病理功能和解剖學狀態。西方體質雖然從多元視角來理解體質反映人整體的生命質量,但是他的每一個角度都是獨立存在的,無法融合為一個整體的理論體系。雖然西方學者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在努力客服,但是他們目前尚未擁有一個明確的完整的結論。中醫體質理論則來源于臨床,始終與臨床密切相關,它將中醫的生命觀、自然觀、人體觀以及中國獨特的思維模式與臨床相結合,充分的展現了中醫整體觀思想。中醫體質對于個體差異規律的認識是在整體觀的基礎之上的,多是從人的整體生命活動上來把握個體的差異性。這些差異不僅包含個體的行為表現,還兼有心理活動特征、個體形態特征及生理功能特征等多方面。中醫體質能夠全面的概括個體差異規律并將其應用于臨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的理論體系。目前直接用于指導中醫臨床,如:調體拒邪、調體防病和調體防變三級預防理論,從層次遞進關系中不斷體現出通過飲食、運動、心理、起居等方面的調理,能夠對體質情況進行調整,從而緩解人體的亞健康狀態。中西方體質的應用各有特色,西方的體質理論雖然獨立,但是其每一方面的研究均有一定的深度。而中醫體質理論體系雖然完整實用,但是其研究深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今后中醫體質的研究中汲取西方體質學的優點完善自身則會更有利于今后中醫體質學的研究及發展。

作者:王詩洋 王志宏 尚曉玲 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