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機化改造對農業創新探索
時間:2023-03-22 10:12:42
導語:宜機化改造對農業創新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特殊的地形結構制約了四川高標準農田建設,而宜機化改造與中小型標準農田的有機融合,可有效解決山區農業機械化推廣難題。為了研究四川山區宜機化改造的創新路徑,運用文獻研究法分析了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挑戰和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創新探索建議。研究表明,四川山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瓶頸在于交通基礎、資金投入和技術人才等問題。而山地軌道交通系統、農機小型化、農田立體規劃是推進山區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創新途徑。
關鍵詞:宜機化改造;四川山區;現代農業創新
1文獻簡述
多元的現代農業創新,在學術領域主要以科技賦能為主,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基因工程、環境保護等領域;而基于政策視角來看,產業融合、共享經濟、農業金融與保險等學術文獻也較為充裕。曾曉華(2020)關于“互聯網+”時代現代農業創新發展機制的研究,從信息化促進農業創新及生產力改善的角度,強調了創新環境建設的重要性[1];魏后凱(2020)從政策和機制的角度,提出“十四五”農村發展規劃的大背景下,應突出創新思維,聚焦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舉措[2];吳萍和張宗毅(2021)通過對日本農田宜機化改造的研究,闡述了法律法規、技術保障、政府投入、農戶參與的重要性,呼吁盡快出臺相關技術規范,強調政府和農戶參與[3]。此外,徐一等(2022)從推進四川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角度,提出了加快四川丘區農田宜化改造的主張[4]。比較而言,關于山區宜機化改造的研究較為欠缺,是研究領域可以拓展的空白。因此,分析四川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的問題,探尋宜機化改造的新路徑,對于四川山區現代農業創新的穩步推進以及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2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及挑戰
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332.6萬hm2,為推動全省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產生了積極推動作用。隨著國家對鄉村振興的投入和重視,山區農業機械化建設也迎來了新機遇。由表1可知,2018年以來,四川省以小型拖拉機為代表的小型農業機械市場份額超六成,其動力占比也隨之快速增長。然而,適應山地耕作的主力農業機械總體發展依然較弱,四川全省的山地覆蓋面積占全省的79.52%,183個區縣中共有81個山區縣,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條件,山區農業機械化推廣面臨諸多障礙。復雜的地形條件、基礎交通設施偏弱、農機資金短缺、農業科技水平較低、農業綜合生產環境惡劣等問題長期制約了四川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與推廣。首先,在山區交通方面,四川地形復雜多樣,山區海拔高差大、山體坡度大、河谷跨度大等情況較為常見,復雜的地形條件使山區交通運輸極為不便,也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帶來了挑戰[5]。為了克服山區地形障礙,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道路、橋梁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但巨大的投入與有限的地方財力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根據《四川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6]的介紹,“十三五”期間,四川農村交通取得了顯著進步,全省新改建農村公路11.8萬km,惠及3456萬貧困地區人口,88個貧困縣全面實現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四川農村交通主要普及層面為行政村,與農業生產的實際交通需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在高山地區,普通農機要運抵作業田地需要面對高額搬運費用的同時,還需要考慮可作業區域小的難題,從規模經濟的角度看,這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因此,進行山區農業機械作業的宜機化改造,變被動為主動,是克服山區地形影響的有效路徑之一。其次,在農機資金投入與政策資金補助方面,平原及丘陵地區更容易獲得政府的支持。相對于山區來講,平原地區對普通農業機械的適應性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而丘陵地區相對山區所花費的“適耕”改造成本更低,這在客觀上也決定了山區農機資金投入的局限性。在宏觀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制定的農機購置補貼產品目錄,更多是參照平原地區、發達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和自然條件制定的,多以大中型、價格較高的農機產品為主,不適應貧困山區山地多、地塊少、田塊高低不平的自然條件,山區作業農機具的補貼相對缺乏”[7]。另外,山區農業技術水平較低也會導致農機資金投入短缺,因為農民在使用機械設備方面缺乏技能和經驗,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導致農業機械化的投資回報率較低,金融機構與社會資本投資意愿偏弱。最后,在農業科技與綜合生產環境方面,山區農業始終面臨農戶受教育程度偏低、單位生產規模偏小、基礎通信建設落后等多方因素的障礙。農戶基礎文化素養偏低,高質量的農業技術培訓難以持續開展,其生產力轉化效應也相應較低?!笆芙逃潭群头N植規模對農戶推廣科技知識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務農收入對農戶是否愿意學習和推廣科技知識都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盵8]同時,隨著農業機械的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對應的通信、電力等配套設施的需求也逐步成為山區農機推廣的核心要素,只有綜合規劃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才能確保農業科技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
3宜機化改造對山區農業現代化的意義
在保證農田生產功能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對農田進行適度的改造,提高農田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其積極意義如下:
1)提高勞動生產率。針對山區農業單位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的基本特征,通過對山區田地的適度改造和分類整理,使有限的農業資源向適度的規模化集中??捎行Ы档蛣趧訌姸群蜕a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從而使農業經濟效益得到提升。
2)探索農業新路,農業機械化助力生產全程,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作物品質。同時,隨著農業機械可作業范圍的擴充,山區可種植作物的種類和面積也隨之擴大,山區農業經濟的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而山區農業的競爭力也隨之增強。
3)增加農民收入。山區農業機械化可以通過減少產業對人力的依賴,將有限的人力運用到更寬的產業鏈,從而提高山區農村的綜合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從而有助于促進農村地區的社會和諧。
4)保護生態環境。宜機化改造在改善土地機械化耕著基礎條件的同時,也優化了坡面小流域內的生態條件,提高了對自然降水的利用,土壤和肥力的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實施相關工作,增強了自然降水的滲透和儲存能力,明顯降低了坡面徑流對土壤的侵蝕作用,提升了土壤的穩定性。
4創新探索與結論
農業機械化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針對四川省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山區農業機械化推廣的實際情況,山區宜機化改造應大膽探索,積極創新。
1)突破傳統思維,發展農業“軌道交通”。相比傳統的道路橋梁的建設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的特點,基于生產使用的山地農業軌道交通系統具有建造成本低、施工時間短、線路跨度廣的特點,對于山區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是不可或缺的橋梁。由于山地地形復雜,山地農業軌道車具有較高的穩定性,能保證安全性。同時,由于其主要架設在空中,能夠順利通過地形的障礙。再者,山地農業軌道車具有較好的操作簡便性,農民能夠輕松地使用。構建山地農業軌道交通系統,突破傳統農業對山頂、河谷斜坡區域的作業限制,擴大山區農業機械作業的可行性,在避免大興土木改造的同時,以最經濟和綠色的方式推進山區農業機械化大發展。
2)重視綜合配套,加大新興科技投入。信息通信技術是新興農業科技發展的基礎和支撐,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因素。信息通信技術可以為農業機械化生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傳輸和處理能力。優先建設山區通信基礎設施,有利于山區農機作業推廣,使農戶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農機推廣技術。此外,在5G時代,信息高速暢通,是農機機械調度的根本前提、農機順暢作業的基礎、農機維修的保障,也是未來進一步推廣無人作業、精準作業的大前提。針對高海拔山區的通信基礎工程建設,政府應對農業無人機場、風能及光伏發電站等項目進行統籌規劃,從而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
3)以山地適耕為前提,重視小型農機科技轉化應用。由于山區地形復雜,適用于山區的農機通常較小,易于操作和維護,小型農機也更容易適應山區農田的特殊需求。優先進行農機、農藝高度融合的農田宜機化改造,重點研發適應山區特色經濟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裝備[9]。加強對山區小型農業機械的研發投入、推廣培訓投入,以及對應的購機補貼和政策優惠措施,使山區小型農業機械化應用與推廣擁有穩定政策基礎。針對不同地貌特點的產區,開拓不同類型的改造實驗區,通過示范效應引領小型農機的推廣,讓農戶主動意識到山區也有農業機械作業的可能,讓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具備持續的“內驅力”。
4)以立體規劃組網,發展微型標準化農田。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公共工程[3],與平原和丘陵地區高標準農田改造整理不同,山區土地改造面臨單塊面積小、地形跨度大的挑戰?!皩η鹆晟絽^的農田進行小并大、短并長、坡改平等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工程改造,是解決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滯后問題的關鍵措施。”[10]在改造規劃制定過程中,應秉承“立體改造,統合綜效”的原則。在降水偏少的山區,將作物賴水屬性與土地海拔高低相結合進行土地整理,也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和生產率。在相對獨立而又具備一定規模的土地之間修建機耕道或者架設“軌道”使之形成作業網絡,將若干小面積區域以“互聯”的方式組建為生產大區,從而形成山區農業機械化作業的規模效應。盡快出臺中國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的系列技術規范[3],驅動山區土地整治與相關農業立法積極推進。四川山區宜機化改造是一項長期而持續的現代農業接力工程。在不斷加強基礎建設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時,也應聚焦提升農機科技研發與應用轉化力度;在加強人才培養與激勵的過程中,也需不斷加強社會化服務統籌;長遠規劃,穩步推進。通過不斷創新探索,循序漸進地改善農業機械化水平,成就新時代山區農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曉華.互聯網+時代現代農業創新發展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20(5):22-23.
[2]魏后凱.“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村發展若干重大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20,12(1):2-16.
[3]吳萍,張宗毅.法規標準、持續投入和農戶參與:日本農田宜機化整治與啟示[J].世界農業,2021,12(8):13-23.
[4]徐一,彭曉琴,萬勇,等,加快四川丘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推進小麥全程機械化[J].四川農業與農機,2022(2):15-16.
[5]黃永杰,崔曉鵬.四川地形譜特征及中尺度模式水平網格分辨率選取[J].氣象學報,2016,74(1):114-126.
[6]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四川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的通知(川府發〔2021〕26號)[J].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報,2021(21):3-36.
[7]李光衛.山區農機推廣存在問題與對策[J].農業科學,2019(10):1-2.
[8]季小霞,楊加猛.農村科技服務供給、農戶資本因素與農戶知識行為:來自江蘇的實證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21,49(9):230-236.
[9]張宗毅.“十四五”期間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若干重大問題與舉措[J].中國農村經濟,2021,12(11):13-28.
[10]王曉文,袁壽其,賈衛東.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現狀與發展[J].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22,40(5):535-540.
作者:林旭 謝緯 劉純羽 單位: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光電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工藝分析
- 下一篇:農業信息化與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