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農業經濟活動半年總結
時間:2022-12-26 11:03:00
導語:農業局農業經濟活動半年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去年8月以來,我市持續高溫干旱少雨,遭遇了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旱情,是全區干旱等級最高、受災面積最大、抗旱救災任務最為艱巨的區域。3月4日、18日、30日先后啟動干旱災害III、II、I級應急響應。在此情況下,農業部門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全區、全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力投入抗旱救災和恢復生產工作,力促大旱之年農業經濟不出現大波動、農民收入不銳減。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產業發展情況
受嚴重干旱影響,在投產的九大類作物中,水果、糖料蔗、鮮茶、煙葉、木薯產量同比減少,雜糧、蔬菜、桑蠶、食用菌產量同比保持增長。
1.糧食作物完成種植面積157.12萬畝,同比增4%;預計總產37.79萬噸,同比減5.13%。上半年有收成的小麥、馬鈴薯等雜糧產量4.63萬噸。
2.水果完成新種面積2.55萬畝,投產面積94.07萬畝,產量16.67萬噸,同比減16.5%。
3.蔬菜投產面積67萬畝,同比增8.1%;產量110.85萬噸,同比增4.8%。
4.糖料蔗面積135.44萬畝,同比增1.3%;進廠原料蔗437.19萬噸,同比減19.8%。
5.鮮茶投產面積21.92萬畝,產干茶2535.55噸,同比減27.82%。
6.煙葉已完成全年中央調控任務9.82萬畝,同比調減33.8%;預計上半年完成收購24.5萬擔,同比減34.2%。
7.桑蠶投產面積5萬畝,產量4萬擔,同比增49.8%。
8.木薯投產面積12.37萬畝,同比減31.9%;產量13.88萬噸,同比減54.6%。
9.食用菌面積0.25萬畝(167萬平方米),同比增108.3%,產量1萬噸。
二、主要亮點
雖然遭遇大旱,但我市農業農村工作仍然涌現不少亮點,主要有以下五大亮點:
(一)大旱之年農民收入不銳減。據初步統計,上半年,全市農民總收入94.18億元,同比增8.06%;農民人均純收入1626元,同比增8.45%;第一產業增加值33.44億元,同比增2.14%。主要指標均沒有出現負增長,好于心理預期。
(二)大旱之年仍然能夠超額完成春耕糧食生產計劃任務。據5月19日(春耕統計最后一天)統計,全市已種早稻44.04萬畝,占計劃任務43萬畝的102.42%;春玉米已種87.72萬畝,占計劃任務85萬畝的103.2%。雜糧、蔬菜、桑蠶、食用菌產量與上年比均有所增長。
(三)抗旱保春耕實用技術應用更加廣泛。大旱之年更加注重實用先進適用抗旱技術的推廣普及。據統計,全市推廣春玉米免耕種植41.65萬畝,同比增44.72%;推廣地膜玉米26.11萬畝,同比增加7.95萬畝;春玉米雜交良種面積75.05萬畝,同比增9.9萬畝;超級稻推廣面積達到26萬畝,同比增13.7%。推廣間套種技術,推廣甘蔗、玉米間套種技術面積60萬畝,土地單位面積產出明顯增加。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達到390萬畝,平均每畝增產30公斤以上,平均每畝節本增收35元以上。
(四)切實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增加農民收入。全市上半年落實糧食良種補貼、農村低保救助、農村教育“兩免一補”、新農村合作醫療、退耕還林等政策性補貼總額7.69億元,同比增48%,預計全年可達到13億元。
(五)農業技術人員先鋒模范作用明顯。在抗旱救災和恢復生產工作中,各級農業技術人員組成工作隊,深入災區第一線,指導群眾開展恢復生產工作,為全市抗旱救災工作取得全面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涌現出了羅偉杰、陸昌永、黃立興等先進個人,僅市農業局就有6人獲得全市抗旱救災突出貢獻個人榮譽、20人獲得全市抗旱救災先進個人榮譽,市農業局也獲得了全市抗旱救災工作突出貢獻集體榮譽、市農業局機關黨支部被評為2008-2010年全市優秀基層黨組織等,農業部門的自身形象又一次獲得提升。
三、主要經驗
大旱之年能夠確保農業經濟不出現大波動、農民收入不銳減,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條經驗:
(一)加強領導,及早部署,確??购当4焊ぷ髀涞綄嵦?/p>
1、切實加強領導。農業部門高度重視抗旱保春耕工作。一是早行動,市農業局早在2月25日春節長假收假后就實行“一線上班”,組織16個工作組80名技術骨干,由局領導班子分別率隊深入到縣鄉、村屯抗旱第一線,指導基層開展技術抗旱保春耕工作。二是及時請示匯報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全市抗旱保春耕工作機構,推動市縣鄉抗旱保春耕工作有序開展。三是結合萬名工作隊員深入農村開展強基惠農大行動,組織各級農業部門千名工作隊員深入農村開展抗旱保春耕工作。截止目前,全市派出技術人員下鄉1.74萬人次。四是層層召開抗旱保春耕工作會議,分析旱情,具體部署各項抗旱工作,2010年4月8日至9日,全市農業系統召開抗旱保春耕生產現場會,參觀了右江區、田陽、田東、德保和靖西縣抗旱保春耕生產現場,進行分片指導,掀起了抗旱保春耕熱潮。
2、加大宣傳力度??购稻葹闹?,農業部門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宣傳車、橫幅、標語等手段,結合網絡、手機、信息等現代媒介,大張旗鼓地宣傳旱情、抗旱形勢,營造濃厚抗旱保春耕的氛圍,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注、支持、積極參與抗旱保春耕的局面。右江日報、百色電視臺、百色電臺等開設抗旱保春耕專欄,旱情和抗旱工作形勢,宣傳抗旱保春耕中涌現出來的新亮點、新典型、新辦法、新經驗,和示范樣板建設的成功經驗,推進全市抗旱保春耕。農業局通過媒體各類抗旱保春耕信息近300條,編寫抗旱保春耕工作簡報6期;各級先后出動宣傳車1355輛次,張貼宣傳標語3.24萬條。
3、加強抗旱減災示范項目申報。農業部門加強示范點項目申報力度。已經收集并上報連片糧田抗旱保春耕項目等10批次。到目前,全市獲得自治區和市財政安排農業項目資金2274萬元,其中,抗旱救災經費就達1290萬元。
(二)依靠科技,強化指導,切實推進抗旱保春耕工作
各級農業部門根據作物受旱程度、生長發育和旱情發展趨勢,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多渠道開展抗旱保春耕技術指導、咨詢和服務等工作,強化生產指導。
1、加強技術指導。一是提出“改、選、育、保、搶、管”六字抗旱技術指導措施,并加強示范建設,千方百計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組織制作了《抗旱保春耕科技促增收》和《大災之年糧食安全有新招》兩輯抗旱技術光碟5000套,分發至各縣區、鄉鎮和村屯,為旱災時期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加大培訓力度。加大培訓是貫徹“改、選、育、保、搶、管”六字抗旱技術指導措施的重要手段。截止4月30日,全市開展針對抗旱保春耕技術培訓4381期,參加培訓40.42萬人次,印發水稻、玉米、水果、蔬菜、甘蔗、桑蠶、茶葉、煙草等抗旱技術資料43.17萬份,出墻報806期,組織3.38萬人次收看農技培訓錄像。
3、加強抗旱示范項目建設力度。積極建設抗旱減災技術示范典型,為全市農業生產抗災減災提供榜樣和力量。一是在旱情高峰期指導各縣(區)建設了一批示范點,如田陽縣那坡鎮那馱村由雙季稻改為“超級稻+再生稻+冬種”,示范面積1000畝;田林縣八渡鄉新寨村水稻田改種辣椒,示范面積300畝;靖西縣新甲鄉峒平村玉米地改種西瓜,示范面積1000畝,田東縣林逢鎮英和村500畝水稻改種玉米;平果縣坡造鎮多敬村由甘蔗改種為“甜瓜-玉米”,面積500畝;平果縣坡造鎮敬村村500畝甘蔗改種甜瓜和黑皮冬瓜;田東祥周鎮模范村由玉米改種為香蕉,面積500畝;田陽縣頭塘鎮百坡村玉米營養杯育苗示范點面積1畝,可移栽大田30畝等等,很好的指導了各縣的抗旱保生產工作。二是目前得到專門抗旱救災經費支持,落實了抗旱保春耕、抗旱減災增糧工程等示范點24個,每縣(區)兩個,各示范點集中推廣旱地育秧、軟盤育秧、地膜覆蓋、聚土深耕、節水灌溉等抗旱保水技術,推廣耐旱新品種,帶領群眾以技術抗旱。三是通過市政府下文,實施抗旱增糧工程4類增糧模式,即“超級稻—再生稻—秋冬種”模式、“中玉米套種晚玉米”模式、糧食農作物間套種模式和改種模式等。
4、抓住雨后有利時機開展春耕搶插搶種搶管指導工作。4月1日以來,我市陸續出現降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農業部門及時抓住有利時機開展春耕搶插搶種搶管指導工作。一是4月1日當晚就代市委擬寫了《中共百色市委辦公室百色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抓住雨后有利時機開展春耕搶插搶種搶管工作的通知》,翌日市委辦以百辦發〔2010〕37號文件印發各縣(區)指導生產。二是農業部門工作隊充實人員后于4月2日上午再次深入縣鄉、村屯,與縣(區)農業局工作隊進村入戶發動群眾開展春耕搶插搶種搶管工作,據統計,4月1日到5月7日,全市春耕搶插搶種搶管玉米、水稻、甘蔗等208.76萬畝,占春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54.22%;搶播早稻種13.52萬公斤。三是4月8-9日組織召開全市農業系統抗旱促春耕現場會,推動春耕搶插搶種搶管;4月21日又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籌備召開了全市重旱區抗旱促春耕現場會,深入推動春耕生產。
(三)加強監管,強化督查,確保不出現“災上災”
農業部門高度防范在大災之年出現人為的“災上災”,重點是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1、加強農資市場監管。農業部門聯合工商、農機等部門加強合作,深入開展“護農保春耕”行動,打擊坑農害農和各種違法經營行為,確保春耕生產有序進行。截止目前,各級農業執法部門出動執法人員4343人次,出動執法車輛1067臺次,發放宣傳資料19.21萬份,檢查各類農資生產和經營企業6443個次,整頓農資市場688個次,查獲農資違法案件54起,受理群眾舉報案件18件,立案查處各類農資案件49起,查處結案40起,罰沒金額10.197萬元;查獲違法農資數量17.83萬公斤,貨值146.69萬元。查獲主要違法的農資有:種子44151公斤;肥料13.12萬公斤;農藥2933公斤(其中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數量320.68公斤),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330.33萬元。
2、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由于干旱無雨,病蟲害發生嚴重,蔬菜等農產品農藥使用量增加,同時農藥降解更加緩慢,導致3月份在南寧市連續檢出來自我市的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各級農業部門高度重視,市農業局于3月31日召開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專項工作會議,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全面整頓農產品質量安全,防止百色蔬菜產業發展的不利影響繼續擴散,防止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受到危害。上半年,全市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為98.98%,與上年持平,尤為不易。
3、強化督查。為加強對農業抗旱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的指導,我局選派12名同志參加市委、市政府督查組;同時每個縣區還派駐一個督導組,深入基層檢查了解旱情,指導開展抗旱救災各項工作;各縣(區)農業部門也相應組織農業技術干部深入田間地頭動員、發動群眾開展抗旱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大旱對農業農村經濟的嚴重影響進一步顯現:截止2010年4月底,全市12個縣(區)、135個鄉鎮、4121個村屯受旱,受旱農業人口223.15萬人,因旱飲水困難大牲畜53.56萬頭,因旱未能播種面積56.61萬畝,全市農業經濟損失7.62億元,其中,種植業經濟損失6.13億元。農作物受災面積133.94萬畝,因災減收1.94萬噸,成災面積73.9萬畝,絕收面積28.61萬畝;糧食作物受災面積52.77萬畝,成災面積28.69萬畝,絕收面積8.46萬畝;經濟作物受災面積81.17萬畝,成災面積45.21萬畝,絕收面積20.15萬畝。預計上半年種植業全市種植業農民收入37.15億元,同比減2%,其中早稻、春玉米等糧食作物產量同比減2.04萬噸,減幅5.13%;水果產量、收入分別減16.5%、5.6%;甘蔗產量、收入分別減21%、2.34%;鮮茶產量、收入分別減27.82%、14.52%;煙葉面積、產量、收入分別減33.8%、34.2%、22.7%。
(二)財政支農投入力度仍需加強。以農業部門為例,據市農業局6月24日統計,2010年自治區農業廳農業專項經費總體到位率僅53%,近一半還在財政戶頭中,甚至還有5個縣一分都沒有劃轉到縣(區)農業部門戶頭;此外,自治區劃撥的2010年農業生產救災資金(連片受旱糧田抗旱保春耕項目)劃轉到縣(區)農業部門的僅80%,還有兩個縣一分未動;市財政劃撥的2010年第六批抗旱救災捐贈資金劃轉到縣(區)農業部門的僅60%,還有4個縣一分未動;縣(區)財政專項安排支持農業部門產業發展資金的僅有6個縣(區),共639.13萬元,其中西林縣258萬元、靖西縣155.85萬元、那坡縣117萬元等。由此可見,在縣區財政支農力度不夠的同時,還存在著不及時、不足額撥付上級項目經費、救災經費等現象,這些都需要各工作組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時督促各縣(區)農業局加強與縣(區)領導、財政部門的溝通,力求農業項目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位。
(三)工作亮點不多。創新不足、亮點不多是本局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創新是推動工作向前進的最大推力,沒有創新就沒有亮點。回顧上半年,甚至往前幾年,有的科站工作平平過,沒有大項目,也沒有大成績;有的領導碌碌無為,沒有得到表揚也沒有受到批評。這些都需要反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進。
(四)農作物病蟲害爆發的壓力仍然存在。嚴重的旱災、水災過后,極易暴發農作物病蟲害,全市上半年水稻“兩遷”害蟲發生面積為98萬畝次,7月下旬以來,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出水稻“兩遷”害蟲重大發生紅色預警,預計下半年農作物病蟲害、鼠害等總的發生趨勢為中等局部偏重發生,這有可能成為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又一個不利因素。
同時,由于受資源稟賦、農民素質、發展環境等諸多因素制約,我市農業發展仍然面臨著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土地流轉相對困難、產業發展扶持資金缺口大、農業產業化政策落后等難題,仍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決。
四、下半年工作重點
下半年,農業部門將按照“目標不變、任務不減”的要求,結合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工作落實年活動等,加大工作力度,切實落實各項措施,加快農業災后恢復生產工作,全力以赴保障農業不減產、農民不減收。重點抓好九項工作:
(一)扎實推進抗旱減災增糧工程建設。推廣四類抗旱救災增糧模式。一是“超級稻—再生稻—秋冬種”模式,二是“中玉米套種晚玉米”模式,三是糧食農作物間套種模式,四是改種模式,如“早稻+玉米”調整為“玉米+中稻+冬菜”等模式,全市建設示范片24個,每縣(區)要建成兩個以上。
(二)繼續強力開發秋冬種生產。以南百二級公路沿線區域為重點,大力開發國道、省道和主要公路沿線周邊地區秋冬種生產,全年全市要建立30個秋冬種生產示范片,示范面積1.47萬畝,通過示范推動面上秋冬種開發面積28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83.5萬畝,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138萬畝,食用菌500萬平方米,綠肥20萬畝,水果8萬畝。力爭實現秋冬種作物種植效益助農增收農民人均增加30元以上。
(三)繼續深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是繼續扎實推進“十個百萬畝”工程建設,做好該工程的工作總結、驗收等相關工作,并形成專門的工作報告上報市委、市政府。二是加快推進芒果產業“兩擴兩改兩提”工程,即在原有種植區域的基礎上擴大種植和超出原種植區域進行擴大種植,實施果園基礎設施改造和芒果品種改良,提高芒果產量和商品率,達到快速推進我市芒果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目的。
(四)大力推廣農作物綜合間套種技術。主推甘蔗、木薯、果園、玉米間套種大豆、花生、西瓜等技術模式,每個大宗作物建立不同區域、不同品種、不同模式的示范基地30個,創建5個間套種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全年推廣農作物間套種面積100萬畝,其中木薯套種7萬畝,甘蔗套種30萬畝,玉米套種34萬畝,水果套種3萬畝,其它經濟作物套種26萬畝。力爭實現全市農作物間套種平均畝增加效益在400元以上,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加30元以上。
(五)深入實施右江河谷人均純收入超6000元增收工程和兩翼山區人均純收入超5000元增收工程。今年是右江河谷人均純收入超6000元增收工程的最后一年,全市要新完成74個村屯;同時向兩翼山區延伸,每個縣建設人均純收入超5000元村屯3-5個,相關科站要做好驗收、總結的準備工作。
(六)進一步加大技術培訓力度。狠抓技術培訓工作。繼續派出下鄉服務工作組,組織有關深入生產一線,開辦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技術培訓班,發放田間管理技術資料,提高農民生產自救水平。各級農業部門繼續派出下鄉服務隊,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辦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技術培訓班,提高農民生產自救水平,下半年全市力爭完成技術培訓20萬人次。
(七)切實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力度。要突出抓好種子種苗、農膜、化肥、農藥、飼料等災后恢復生產農用物資的調運供應。深入開展農資打假活動,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坑農害農行為,加強種子、化肥、農膜和養殖業生產資料等價格監管,防止哄抬生產資料價格。強化執法監督檢查,實施專項整治,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開展農產品藥物殘留檢測,確保災后農業恢復生產迅速有序。
(八)抓好植物重大病蟲害疫情防控工作。針對災后動植物抗病能力下降,部分病蟲害易發的特點,加強植物疫病的監控工作,及時分析災后病蟲害、動物疫情發生趨勢,及早提出防治對策,嚴防各種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嚴防出現“災上災”。
(九)精心組織抓好項目前期工作。一是抓好自治區農業廳2011年項目的規劃修編工作,提早做好設計和論證,充實項目庫,根據2011年項目指南組織力量抓好項目篩選、申報及追蹤等工作。二是開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農業綜合規劃的編修工作,成立工作組,抽調人員,加快進度,確保按時完成任務。
- 上一篇:信息技術對幼兒園禮儀課的影響探究論文
- 下一篇:農業局發展山地農業上半年總結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