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業推進計劃

時間:2022-07-30 08:53:27

導語:電子信息產業推進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信息產業推進計劃

根據《市電子信息產業‘十二五’規劃》,為加快我市電子信息產業的跨越發展,制定2013年推進計劃

一、發展目標(見附表)

1、全市電子信息產業完成現價產值57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0億元,利稅67億元,其中利潤4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20%、25%和25%。

2、開展全市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下稱‘兩化融合’)工作。力爭列入市級以上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36家,推廣應用企業1000家。

二、主要工作

3、加快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重點從緯創資通項目和數據產業園、軟件園以及可勝科技、緯立資訊、圖訊科技、航宇電氣、全鴻電子、通泰光電等一批IT重大項目入手,招引相關產業的上下游企業,通過集聚效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逐步形成以市醫藥高新區為主體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加快海陵區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在組織實施明昕微電子、云涌電子、科化新材料、春蘭清潔能源、普吉光電、電子、電子、電子等現有項目建設的同時,繼續引進國內外知名電子信息類企業落戶。以高港、姜堰信息產業園為載體,推動發展創新電子、博泰電子、東田電子、友潤電子、格律斯電子、環球船舶、菁茂科技、優賓晶圓、世隆電機等企業的集成電路和元器件產品,重點突破集成電路產業鏈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的引進,組織與本地現有電子元器件生產企業的定向嫁接,逐步建成產業鏈完整齊全、相互支撐的電子元器件產業集群。

4、加快提升傳統電子信息產業。抓住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的契機,加快發展無污染、環保型元器件和關鍵材料,提高產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電子元器件和基礎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在保持國內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加速傳統電子元器件產品升級換代,充分發揮整機需求的導向作用,順應高頻化、片式化、微型化、大功率、多功能、高精度等發展趨勢,圍繞國內整機配套調整元器件的產品結構,有效推動興順電子、石冢感應、華龍電子、浩普投資、旺靈絕緣、銀河寰宇、友潤電子、航聯、航宇、華騁科技和昭陽光電等企業的研發,提高熱敏電阻、電連接器、傳感器、電容器、互感器、覆銅箔板、高頻線路板、高壓絕緣紙板等產品的生產能力。

5、大力培育新興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市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的基于物聯網的設施高效種養及溯源應用與示范、揚子江藥業集團的藥品制造與物流服務過程的物聯網平臺建設與應用示范、春蘭清潔能源研究院公司運用物聯網技術針對車載電源開發的遠程數據傳輸系統、華騁科技公司的車聯網關鍵中間件-車輛儀表研發、東華測試公司的工程結構智能在線監測分析系統與結構力學性能測試與云分析診斷平臺軟件、宏泰電子科技公司的HT智能家居控制系統、安方科技電力公司的輸電變壓器運行狀態實時監測預警系統、三福船舶工程公司的基于物聯網的生產集配管理系統和智能交通與移動執法等物聯網示范工程建設為重點,組織對現有物聯網企業項目實施進展情況的跟蹤服務,重視物聯網產業鏈系統集成工作和物聯網技術應用,以系統集成工作開展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以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推進硬、軟件的研發和創新,夯實現有基礎,不斷培植新的亮點;同時密切關注數字視聽、集成電路、網絡通信等新型電子信息產品的技術創新、產業轉移、企業重組等動向,通過引進、消化和吸收,逐步填補我市電子信息的行業空白和助推產業鏈延伸。

6、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的互動融合。重點推進行業骨干企業的兩化融合進程,開展以綜合集成、協同創新、流程再造、服務平臺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兩化深度融合,突出組織實施以電子商務、產品裝備智能化、生產制造過程自動化和安全生產及節能減排為重點的企業兩化深度融合項目;加快組織實施市級以上兩化融合示范(試點)和推廣應用企業等戰略發展工程,進而有效推進做強支柱行業、發展新興行業、改造提升傳統行業,提高全市電子信息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項目、新品建設和兩化融合任務

7、全力推進緯創和配套企業項目建設。以醫藥高新區緯創資通平板電腦及液晶顯示器一期產品的建設投產為重點,加快實施可勝和緯立的新型電子產品的項目建設,同時密切關注圖訊科技、日升光電、航宇電器、祥龍科技等企業電子產品項目的實施進程。

8、扎實推動重大項目的投資實施。重點組織高中壓電解電容鋁箔材料產業基地、數碼產品精密機械構件、船舶電子儀器、3G敏感元器件及片式元器件芯片封裝測試、新型模塊化數字移動通訊遠程供電系統、嵌入式新能源汽車用鋰離子電池管理系統、移動基站設備、IC封裝、感應式傳感器、陶瓷電極熒光燈、新能源汽車電子控制器、LED光源材料、真空超導模組、智能電網遠程控制系統、超高壓低煙無鹵環保型鋁合金電力電纜、觸摸屏等項目的實施,確保完成全年投資計劃,力爭早日投產見效。

9、高效組織重點產品的研發工作。著重對半導體集成電路及分立器件引線框架、藍寶石晶體及單晶材料、平面導波光分路器(PLC)、納米級可染型導電纖維、高分子導電熱封蓋帶、載帶片材、筆記本電腦轉軸承、光電逆變器及控制器、新工質壓縮機、高頻微波印制板材、電連接器、微型鉆頭及專用設備、移動開關控制設備、DIN系列射頻同軸連接器和寬帶接入戶外機柜、語音信號濾波器和光通信設備等產品的研發和擴能,爭取在現有生產規?;A上,不斷提高技術含量,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10、全面開展企業兩化融合工作。緊扣轉型升級主題,充分發揮兩化融合在企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在單項應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特別注重信息技術在企業各領域的集成綜合應用和新業態下的協同創新,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產品市場覆蓋率。同時繼續開展兩化融合進百企業活動,通過現場觀摩、專題報告、專家演講、企業座談等形式,及時總結推廣企業兩化融合推進轉型升級的經驗,結合轉型升級相關工作研究制定企業兩化融合的相關標準和激勵措施。結合實施市“千企升級、百企示范工程行動計劃”,在1000家規模以上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營銷服務等流程方面組織推廣應用信息技術,按照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編制信息化建設3-5年規劃及實施設計方案,選擇單項業務逐一進行應用,從而積累應用經驗,嘗試應用效果,不斷增強信息化建設帶來的企業發展戰略信心和理念,為進一步開展深度融合做準備。

11、繼續開展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認定工作。圍繞省經信委開展的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認定工作,加強調研以單項集成、創新、協同應用為主的企業兩化深度融合情況,及時掌握企業單項應用動態,認真做好申報的各項組織工作。全面開展市級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認定工作,在制定印發“市認定工作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組織好申報、評審、公布、授牌等工作。在全市30家重點和行業龍頭企業中組織開展以電子商務、產品裝備智能化、生產制造過程自動化和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為主要內容的兩化深度融合。按照企業兩化融合評估規范標準和既要摸清企業兩化融合的現狀,也要摸準企業兩化融合的目標和定位的具體要求,結合地區企業信息化指數編制和企業兩化融合調研工作,逐步展開評估規范工作,從而增強地區、行業和企業等不同層面工作的協調和一致,促進兩化融合推進工作的體系化和規范化,對企業兩化融合的發展進行科學引導和務實推進。

四、推進措施

12、落實相關政策,拓寬融資渠道。按照中央確定經濟工作“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穩中求進,開拓創新,扎實開局”的總基調,全面落實國務院和省相關產業激勵政策,落實市《關于實施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戰略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意見》及其實施細則中有關財稅、用地保障、自主創新、市場開拓、企業并購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落實相關配套措施,充分發揮政策效應。進一步加強銀企、銀政合作,搭建企業與金融機構項目對接的平臺,落實對電子信息產業重點企業、項目的金融扶持。把電子信息產業骨干企業和高成長中小企業納入上市培育重點,加快在國內主板、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融資進程。建立完善風險投資機制,積極培育各類風險投資機構,促進風險投資的產業化和社會化,鼓勵國內外風險投資基金投向電子信息產業重點項目。加快建立新型擔保體系,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建設,健全擔保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探索創立多種擔保方式。加強與國家和省相關部門的溝通對接,爭取專項資金的大力支持。

13、推進園區建設,加強對外合作。結合實施“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推動產業發展向“1+3”特色園區集中,加快園區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業園區公共技術和服務支撐平臺建設,切實提高園區產業承載能力,促進產業聚集,園區財力支持對電子信息產業重要基礎設施和產品檢測、技術研發、商務信息、現代物流等技術、服務支撐平臺建設,以及引進帶動性強、關聯度高的重大電子信息產業投資和研發基地建設。大力承接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引導招商引資在制造、研發和服務上協調發展,在吸引外資和內資上齊頭并進。注重吸引國際國內領先的、高端的信息產品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向集聚,推動國內外企業直接投資來泰設立全球或區域研發中心和運營中心。鼓勵本地企業與跨國公司建立聯合研究開發中心,促使研發、生產、服務的本地化和一體化,積極承接電子信息技術外包、業務流程外包等服務外包,提高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

14、增強創新能力,支持轉型升級。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引導行業骨干企業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企業創新機制,推進企業有效整合國際國內創新資源,提供和保障居國內先進,并具有一定國際水平的設計開發、試驗、檢測、驗證和信息化等關鍵研發試驗條件,支撐企業在電子信息自主創新重點領域實現突破。鼓勵企業加強戰略創新,促進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以及企業文化創新的緊密結合,全面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大公司戰略,積極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鼓勵企業通過資本的運營和信息技術產品的擴散,實現企業規模和產品領域的擴張,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產業特色、技術優勢、規模效應和品牌價值的骨干企業。優先扶持對產業發展關聯帶動作用大的公司,支持企業通過跨域合作,提升國際國內產業分工層次,充分發揮大企業的輻射效應,按照專業化分工要求,構建以骨干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配套的戰略聯盟,形成合理的產業體系。

15、整合產業資源,改善發展環境。加快建設資源共享平臺,培育專業化高水準的服務機構,優化各類產業、科技發展專項資金支出結構,支持企業創新創優。積極推進人才柔性流動制度,大力引進國內外中高級人才特別是行業領軍人才,為提升產業層次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保障,形成吸引人才的良好環境。加快引導企業內部管理創新,激發企業發展活力,推進轉型升級。加強行業運行監測分析,及時公布產業安全預警信息,采取應對措施。繼續深入開展“三服務”活動,以服務企業發展為重點,認真破解企業發展瓶頸,創造有利于企業加快發展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