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經驗匯報材料
時間:2022-05-06 06:10:00
導語:促進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經驗匯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中共、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社區建設、促進就業再就業及做好社會保障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通過實踐和探索,社區服務平臺建設從試點到普及,從城市到鄉鎮,快速推進,逐步深化,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全市現有社區居委會139個,其中城區39個,縣(市)所在地和鄉鎮社區居委會100個,涉及居民戶數21.3萬戶,70萬人。僅今年上半年,就開發社區就業崗位8345個,社區從業人員15278人,其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856人,職業培訓1534人,勞動保障事務6622人。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狠抓“六個到位”,加快建設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網絡
1、領導重視,政策到位。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辦公會議研究,并在東寶區開展試點,探索社區平臺建設的經驗和途徑。今年5月16日,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全市社區建設工作會議,研究部署社區建設。為了推動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市政府先后制定印發了《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落實優惠扶持政策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荊門市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對我市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從機構、編制、人員、經費、場地、工作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劃和部署。
2、合理配置,機構到位。為充分發揮社區基層組織的民主自治作用,完善社區服務功能,促進社區建設,我市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賦予了社區低保、精神文明建設、居民綜合服務等13項職能。根據上級要求,考慮到當前就業再就業工作十分繁重的特殊情況,我市決定在全市街道和社區新建勞動保障工作機構,并將街道勞動保障工作機構統一命名為“街道勞動保障服務所”,定編2-3人,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機構統一命名為“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配備1-2名專職工作人員。到目前,我市所有街道和93個社區已先后建立了勞動保障工作機構,基本形成了市、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四級勞動保障服務網絡。
3、擇優錄用,人員到位。為了確保基層勞動保障機構工作人員素質,我市嚴把工作人員入口關,由人事、勞動保障部門負責,結合基層事業單位改革,對地方推薦的候選人員實行嚴格考核、競爭上崗、擇優錄用,選拔了一批優秀人員充實到街道、社區勞動保障機構。目前,全市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機構共有干部職工257人,已全部到位并投入工作。
4、財政支持,經費到位,2002年,市政府第四次提高財政撥款標準,使城市每個街道、社區勞動保障機構工作人員的經費撥款由過去的6000元增加到10000元,縣(市、區)、街道財政分別配套10000元或5000元,各級勞動保障部門每年也向街道、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劃撥一定數量的經費。在注入貨幣資金的同時,還輔之以土地、資產、政策等全方位的投入,徹底解決了基層勞動保障機構工作人員的后顧之憂。
5、社會動員,場地到位。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在開辦之初遇到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辦公場所問題。去年,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議決定,由各級政府部門對口幫助有困難的社區建設辦公場地,并責成政府督查室及時掌握情況,跟蹤督辦,確保了全市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的場地到位。
6、規范管理,制度到位。我市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專門印發了《關于規范街道(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工作流程的通知》,制定了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職責和各項工作職責,建立了全市統一的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工作流程,有效促進了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進程。
二、強化“六項職能”,全面推動社區勞動保障事業發展
1、強化社區勞動力資源管理職能。為加強社區勞動力資源管理,重點掌握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特困人員基本情況和離退休人員基本信息,社區制定了《社區居民調查登記表》、《社區居民失業與再就業狀況登記表》、《社區參加社會保障人員登記表》、《社區離退休人員情況登記表》等表格,工作人員挨家逐戶登記造冊,建成檔案臺帳,制作光盤輸入各社區的微機,為更方便快捷地為社區各類人員服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我市已建機構的社區均完成了建立勞動保障服務基本臺帳的工作,其中有22個社區建立了計算機管理數據庫。
2、強化社區公共就業服務職能。全市各街道、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積極開展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政策咨詢、推薦培訓、技能鑒定、勞動保障事務和勞務派遣等公共就業服務項目。今年上半年,全市街道、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共中介成功3965人,職業指導近15000人次,提供政策咨詢28400余人次,培訓下崗失業人員2420人,安置再就業949人,為轄區內居民勞動保障事務9100余宗。
3、強化社區就業實體和組織職能。創辦社區就業實體和社區就業組織,是擴大社區就業容量,開發社區公益性就業崗位,解決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各社區都十分重視這項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社區共創辦社區就業實體和就業組織197個,安置就業2553人。
4、強化社區就業扶持和再就業援助職能。我市各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積極協助下崗失業人員辦理失業登記和失業保險待遇手續,受理需辦《再就業優惠證》人員的申報和公示,組織實施了系列的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今年上半年,全市社區共有6918名下崗失業人員得到援助,3856人實現再就業,2700多人在基層勞動保障機構的幫助下辦理了《再就業優惠證》,2377人享受了各項有關再就業的優惠政策。
5、強化社區社會保險和社會化管理服務職能。建立和完善了各項社會保險關系數據庫,掌握離退休人員生存和流動狀況,協助為參保人員繳納社會保險費、發放社會保險待遇等服務;辦理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政策性調整,協助離退休人員家屬申領喪葬補助和遺屬撫恤金;協助有關部門在離退休人員中建立健全黨的組織,開展文體活動。截止今年五月底,我市已對19564名企業離退休人員實行了社會化管理,社會化管理率達到54.03%。同時,為了維護廣大下崗職工等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權益,確保社會穩定,社區工作人員走門入戶,排查核實,為9.2萬名對象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服務。
6、強化社區勞動保障法規政策宣傳職能。掌握好、利用好這些法規政策,是執行好、落實好這些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法規的關鍵。我市各街道、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采取多種形式,把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送到了每個社區居民手中,有力促進了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把握“三個特點”,努力開創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新局面
雖然我市在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與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市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建設還存在著整體合力不強、長效機制不全、基礎設施滯后、資源整合不夠和社會化管理服務程度不高等問題,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認真研究探索新時期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特點,推動我市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邁向新臺階。
1、把握社區服務社會性特點,在機構建設網絡化上下功夫。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向社區延伸,職能與社區結合,不僅是勞動保障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也是社區服務社會化的必然結果。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新時期勞動保障工作的這一時代趨勢,進一步加大街道、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網絡化建設力度,為勞動保障工作的不斷深化和地區經濟改革與騰飛夯實基礎。我市政府計劃在保持原有投入的基礎上,在兩年內再拿出200萬元,用于街道、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建設。
2、把握社區功能多樣性特點,在機構管理規范化上下功夫。社區勞動保障工作職能多,覆蓋廣。隨著形勢的發展,其承擔的職責將越來越重。要把這些事情都做好,必須有規可導,有章可循。因此,必須在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管理上做好文章。我市將進一步加強對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的研究與探索,完善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政策,建立更加科學規范的工作流程,健全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工作規章制度,嚴格工作人員考核管理,強化隊伍素質培訓,推動社區勞動保障事業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
3、把握社區事務繁雜性特點,在機構工作手段現代化上下功夫。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直接面對廣大群眾,工作人員每天不僅接待量大,而且事務繁瑣零雜,辦快了,辦好了是份內事,辦慢了、辦錯了就會引發不良后果??茖W的工作方法和先進的工作手段,是做好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的重要保證。我市將把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的現代化建設,作為下一步完善社區勞動保障平臺的重要內容來抓,利用近兩年時間,分兩步走,首先在城市社區實現社區勞動保障前臺服務計算機化,隨后全市普及;其次,到200年,在全市實現市、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四級勞動保障機構計算機網絡聯通,形成全市勞動保障工作各負其責,隨需聯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