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基層組織建設經驗匯報材料
時間:2022-07-06 01:24:00
導語:鎮基層組織建設經驗匯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XX鎮位于XX縣城南9公里處,渭干河下游,塔里木河橫貫境內;全鎮總面積912平方公里,轄29個行政村,122個自然村,27個站所,總人口38590人,其中:少數民族30862人,占總人數的80%,漢族7728人,占總人數的20%,農業人口35902人,占總人口的93.05%。耕地面積18.5萬畝;站(所)27個,中學2所,小學23所,黨員972人,其中:農牧民黨員672人;下轄黨總支2個,黨支部61個;團員2201人;“五好”村黨支部20個,“群眾滿意”鄉鎮站所8個;2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87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3469.58元,同比增加294.56元,增長率為9.35%,被地委命名為“紅旗鄉鎮”。
近兩年來,XXX鎮黨委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以人為本、夯實基礎、增強活力”工作思路,有效建立基層組織常抓不懈的工作機制,以“三級聯創”為載體,以優化基層干部隊伍結構為基礎,以干部經常受教育,群眾長期得實惠為目的,創新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式,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增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為構建富裕、文明、和諧的托依堡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一、主要做法
(一)扎實有效的實施鄉村干部素質工程,提高農村基層干部隊伍整體素質。
我們把大力“實施鄉村干部素質工程”作為增強其執政能力、提高其執政水平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首先,堅持以七項教育為抓手,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一是基本政治理論的教育;二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三是法律、法規教育;四是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五是優良傳統教育,六是先進人物典型事跡教育;七是農村實用新技術教育。累計共舉辦了36期綜合教育培訓班,參加教育的鄉村干部、黨員2100余人次;其次,多方式、多渠道培訓基層干部。一是以“科技之冬”活動為載體,兩年來,先后對1700余名基層黨員干部、養殖大戶和園藝示范戶進行了畜牧養殖和園藝知識培訓;二是選派到縣委黨校集中培訓。派出60余名村(場)會計、出納到縣委黨校進行了為期7天的財務技能培訓;并先后選派兩批共計50名村級后備干部到縣委黨校深造;三是“走出去”觀摩“取經”學習。鎮黨委“一班人”摒棄“等、靠、要”的思想,由鎮主要領導帶隊,分兩批共計60余名村“兩委”一把手到南疆一些農業先進的縣,考察、觀摩他們畜牧業、林果業的先進做法和經驗。同時,在養殖示范區和果園示范區召開了13場(次)養殖業和林果業現場觀摩會,參加人員累計達8000余人次。通過綜合教育和集中培訓,基層干部的理論素養、政策水平、依法行政能力、科技致富本領等有了明顯的轉變,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成果,成為推進基層“三個文明”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
(二)引入激勵保障機制,優化村干部隊伍結構,提升村級組織整體功能。
鎮黨委按照“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標本兼治、整建并舉”的原則,切實找準后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及癥結所在,有針對性地對后進村“兩委”班子進行了調整。對全鎮29個行政村的干部職數進行了規范設置(大村5—7人,小村3—5人),在此基礎上,鎮黨委通過下派、交流、掛職、培訓等各種措施:一是把7名有經驗的年輕機關干部下派到村(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副書記,還挑選了5名優秀村干部交流到其它村(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并先后選拔了16名村級后備干部成為支部委員;二是經過嚴格考察,著重從本村大中專院校畢業生、轉業軍人和村級民兵治保調解組織中選拔了有經驗的29名黨員;三是是從選賢任能上下功夫,解決好農村經濟發展帶頭人的問題。調整了7個村共23名村級干部,罷免了8名素質差、水平低的村干部;重點培養選拔了13名“雙強”村支書;四是提高村干部干事創業的工作積極性。20**年年底,鎮黨委、政府在縣財政為村“兩委”一把手統發工資的基礎上,又拿出了16萬元錢對工作突出的40名村干部拉開檔次進行了獎勵。同時,該鎮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解決了村(場)“兩委”一把手的通訊工具和人身保險,每年還免費安排兩次體檢,解決了干部的后顧之憂。
(三)建立基層組織建設常抓不懈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1、深化“三級聯創”活動,積極爭創“五好”鄉鎮黨委、村黨支部和群眾滿意“鄉鎮站所”。一是建立“五不申報”制度。即:村集體經濟積累達不到5萬元的不能申報、群眾滿意率達不到80%的不能申報、本村農民純收入低于全鄉鎮人均純收入的不能申報、年底各項綜合評比位居中下名次的不能申報、發生重大惡性事件以及群眾上訪和越級上訪事件的不能申報;二是鎮黨委對創建活動實行嚴格標準、嚴格程序、嚴格把關,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村(場)領導抓落實、齊抓共管、鎮(村)聯動的動態管理機制,加快了“三級聯創”活動進程。目前,全鎮有20個“五好”村黨支部,8個群眾滿意“鄉鎮站所”。
2、加大“五小工程”建設力度,規范運行“4211”工作機制,完善和提高干部的整體功能。營造“拴心留人”環境。鎮黨委先后投資743**2.13元,新建干部宿舍200平方米,民漢食堂250平方米,浴室40平方米,職工娛樂室100平方米,職工閱覽室20平方米、健身房30平方米,另外,還修建了籃(排)球場,綠化了草坪,同時,投資8萬余元安裝了街道路燈?!拔逍」こ獭钡娜娼ㄔO,促進了“4211”工作機制的正常運轉,杜絕了以往干好干壞無人過問,無人管的現象,轉變了干部工作作風,服務基層意識得到了增強,實現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3、全面推行農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農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鎮黨委根據農村工作實際,在每個村(場)設置了廉政建設、治安、宗教、計生、財務、農技、林果、畜牧8個崗位,對全鎮676名黨員進行了競爭上崗,截止目前已有180名無職黨員掛牌上崗。村黨支部把每個黨員在崗位上發揮作用的情況每半年進行一次評議,記錄在案,作為年底黨員評議的依據,對連續3年評議不合格的黨員將勸其退黨。通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農村無職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進一步增強,實現了由無職到有職的轉變,為村黨支部注入了新的活力。
4、著力抓好“三支隊伍”建設,建立“兩推一審一公示”制度。即群眾推薦、黨員推薦、黨支部審批、社會公示。黨支部要嚴把“三支隊伍”入口關,把致富能力強、科技意識強、頭腦靈活、勤勞能干的農牧民選入入黨積極分子范圍內,并實行動態管理、培養、考察,黨支部每年對“三支隊伍”進行一次社會公示。20**年以來,全鎮共計發展黨員110名(其中:農牧民黨員77名),維吾爾族67名,漢族42名,回族1名;其中:男性黨員82名,女性黨員28名;發展團員1260名;發展入黨積極分子211名,培養村級后備干部126。全鎮62個黨支部中,一類黨支部占85%,二類黨支部占10%,三類黨支部占5%,使基層黨支部工作的整體水平、執政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5、以育、選、用并舉的方針,培育出一支復合型干部隊伍。為了盡快提高后備干部尤其是村級后備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鎮黨委采取脫產培訓、集中培訓和邊學習邊實踐等方式,先后選派了13名機關干部赴北疆掛職,4名機關干部到村掛職,8名機關干部去地、縣黨校學習“雙語”,18名村級后備干部到縣黨校深造,今年又選送了32名村級后備干部到縣黨校進行深造。兩年來,有8名副科級干部經組織推薦被提拔為科級干部,有5名機關干部被提拔為副科級干部,有2名村級正職被提拔為副科級干部,有10名村級后備干部被提拔為副村級干部,營造了脫穎而出的選人、用人的工作機制。
(四)以“理財”為切入點,以“生財”為突破口,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一是全面實行“村帳鄉管縣監督”的新體制。嚴格制定村財“編制預算、事前審批、憑證聯簽、民主理財、上級審計、財務處理、張榜公布”七個流程,全面推行村級財務公開,擴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民主理財小組全程參與財務管理,讓群眾對村務工作知實情、摸實底;二是盤活集體資產,規范機動地發包合同,加大回收欠款力度,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兩年以來,對全鎮29個村(場)的機動地進行了全面清理,規范土地承包合同336份,清理違規機動地2萬余畝,新增集體經濟收入300余萬畝,回收欠款102萬元,兩項盤活集體經濟400余萬元,進一步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
(五)堅持基層組織建設與集中整治工作并舉,進一步深化基層組織建設工作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維穩工作機制。配齊配強了鎮、片區專抓綜合治理及統戰宗教工作的黨政副職,建設了一支高素質的基層綜治干部隊伍。結合鄉鎮“4211”工作機制的推行與規范,下大力氣加強了鄉鎮派出所、人武部等基層組織建設,抓好“十戶聯防”組織建設,建立健全調查處理制度、協調會議制度、信息報告制度、鎮、村(站所)周一維穩工作例會制度、督促檢查制度和獎懲制度等,集中力量嚴厲打擊“三股勢力”以及各類暴力犯罪分子。鎮黨委、政府為了進一步落實好農村維穩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一是出資1500元為村治保主任購買一輛價值4500元的摩托車,政府出資免費為治保主任進行人身保險,免去外差工,統一配置了服裝和夜間巡邏器材,并將其工資納入鎮財務統一管理;二是狠抓鎮政法隊伍的建設,為負責維穩工作的書記配備了專車,并給派出所干警每月解決100元交通費用;三是繼續推行民、漢干部交叉聯系清真寺與宗教人士談話制度;四是加大對武裝部硬軟件設施的投入,解決了2萬多元的服裝、被褥、床以及巡夜所需的器材,并加強集中訓練,提高了專武干事、治保主任、民兵應急分隊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為振興鎮域經濟營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二、工作成效
一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水平得到提高。鎮黨委通過村干部素質工程建設的開展,為基層培養了一大批懂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村干部通過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宗教和社會事務,化解了農村矛盾,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黨員干部在群眾中樹立了威信,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是改進了思維和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對村干部的培訓,基層干部理論素養、群眾觀念得到增強,逐步從過去那種簡單粗暴、指令式的催種催收的直接管理轉變為靠示范、引導、帶動管理,從行政命令的管理方法轉變為以干部的實踐引導農民、靠細致的服務幫助農民、靠種養大戶的示范作用帶動農民。村干部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和庭院,現場講解和實地操作果樹栽培、設施農業、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黃牛改良繁育技術,村干部成了深受群眾歡迎的“農民技術員”。
三是廣大黨員宗旨意識明顯增強,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樹立了“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思想,各級黨員、干部常懷愛民之心,常想為民之事,常謀利民之策,解決了群眾反映的熱點、年點問題。一是20**年投入資金108萬元,對全鎮108戶貧困戶的危舊住房進行了改造;在節日期間對貧困戶進行慰問,共發放面粉60噸,煤43噸,現金近2萬元;深入開展“一幫一、結對子”工程,每位領導干部定點聯系貧困戶,去冬今春為每戶聯系幫扶對象解決了冬炭、面粉等越冬物資,價值達8000元左右;二是組織貧困戶進行科學技術、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11次,培訓貧困戶492人次,20**年共脫貧209戶、計1**5人;為非農業困難戶辦理底保47戶,計123人,共發放底保金8.2萬元。三是徹底解決了阿克力克、亞勒古孜鐵力克、老其曼、排孜瓦提等村2157戶農牧民多年來喝水難的問題;
四是村干部解放了思想,增強了市場經濟意識,積極為農村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村干部素質工程教育,“村官”們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市場經濟意識增強,多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的思路寬了,許多以前難以推廣的農村政策及科技技術得到推廣和應用,村干部開拓市場的意識明顯增強。一是鎮黨委、政府通過組織村干部外出考察學習,使其理解和認識了縣委發展糧棗間作的決策,全鎮共建蔬菜大棚117個(標準棚),總面積487畝,元旦、古爾邦節農民種植的大棚蔬菜已經上市,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少數民族群眾也從種植大棚蔬菜上嘗到了甜頭;二是抓住塔河治理、維修公路等水利、基建務工、道路建設的有利時機,勞務創收。2005年上半年實現剩余勞動力轉移創收總額共計211.5485萬元,人均創收達54.68元。
經過努力,20**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3.**8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9444億元,二、三產業0.1**3億元,農牧民人均收入3469.58元,比上年增收294.56元,增長9.3%。20**年全鎮棉花種植面積14.5萬畝,總量42萬擔,占我縣棉花總產的1/3。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經過不懈的努力和辛勤耕耘,贏得了許多榮譽:“全國民族團結進步集體”,“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先進集體”,“地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地區文明鄉(鎮)”,“地區科普先進集體”,“地區計劃生育‘三為主’工作合格鄉(鎮)”,地區級“抗洪搶險先進集體”,“民兵預備役基層工作先進單位”,地區級“基層優秀工會”。20**年7月被阿克蘇地委命名為“紅旗鄉(鎮)”。
- 上一篇:期中考試總結會教師代表發言稿
- 下一篇:舊區改造工作實施意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