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情況匯報提綱

時間:2022-06-01 04:12:00

導語: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情況匯報提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情況匯報提綱

現將我市近年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有關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已開展的主要工作

近年來,我們立足市情,按照區域經濟定位,堅持以經營城市為手段,努力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以城帶鄉、城鄉融合、加快丘區城鎮化進程的新路子,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城鎮化水平現已達到36.55%,年均增長1.5個百分點,市城區人口達到43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40.6平方公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額超過30億元。區、新區、區、小區、區、風景區等六大片區建設全面推進,組團式、分散型大城市格局已具雛形。、、等縣城建設全面推進,新城初具規模,、、、等一大批鄉鎮建設迅速發展,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市城區中心城市為龍頭,二級城鎮為重點,三級城鎮為支撐的城鎮網絡體系。我們在推進城鎮化方面開展的工作主要包括:

(一)統籌城鄉規劃,城鎮發展體系初步形成

一是加強了規劃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管理。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組成的規劃委員會,堅持重大規劃提交規委會集體研究審定。

二是加大了規劃編制力度。近年來,市城區年均投入1000萬元進行城市規劃編制。目前,市城區總體規劃已經完成修編,全市城鎮體系規劃已經進行調整。各區縣也十分重視村鎮建設的規劃編制工作,縣鄉二級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規劃的編制,全市65個鎮和38個鄉都完成了規劃編制工作,此外還完成了45個重點村莊的建設規劃編制工作。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大步推進

城市建設資金不足,是我市城鎮建設的最大障礙。為了突破資金瓶頸,近年來,我們以經營城市為主要手段,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努力破解城市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的難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積極探索在丘區不發達地市建設城市的新路子,建立健全了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通過土地的招拍掛出讓,市政設施的有償使用,國有股權的出讓,城市固定資產的盤活,無形資產有形化等多種途徑,近年來,實現經營城市收入30多億元。

二是加大了市政公用行業的改革步伐。供水、供氣等市政公用企業全部實現了改制,市政施工、環衛清掃、全部實行了市場化作業,出租車經營權和新增公交線路臨時停車站點的經營權、廣場公園經營管理權都面向社會進行了公開競標,基本建立起了市政公用行業的特許經營制度。

三是大力推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努力完善城市功能。通過經營城市建成了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完成了凱旋路、渠河路等70余條城市道路改造,新建了濱江路、涪江三橋等14大路橋工程,形成了“八縱十橫”的城市路網,新建了市體育館、市圖書館、市博物館等“三館”,船山文化廣場、犀牛綠化廣場等“七場”,裕豐游園、街市花園等“八園”,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等“兩廠”,涪江防洪堤、聯盟河防洪堤等“兩堤”,整治了開善河、明月河等“兩河”。尤其是中心商業區和濱江路的建設,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注重經濟適用性,受到了國家和省、市領導及社會各界群眾的好評。

(三)堅持“五創”聯動,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發揚“萬眾一心、開拓奮斗、攻堅破難、勇創一流”的五創精神,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省級文明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為目標,扎實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1、著力實施“五大工程”,重點改善人居環境

(1)全面拆除城市裙房卡口、農村危舊房屋。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全面拆除市城區歷史遺留下來的25處1214戶共11.25萬平方米裙房卡口。在農村拆除危舊房屋1086戶,按照新農村建設標準修建新房,改善了農戶居住條件。

(2)全面升級改造農貿市場。對市城區24個農貿市場全部實施升級改造,切實規范市場經營行為,暢通市場進出口道路,使農貿市場發生了根本變化。

(3)全面治理城中村及城鄉結合部。按照政府組織、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的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面開展了49處城中村及城鄉結合部治理。通過治理,拆除改造破舊房屋31萬平方米,外墻粉飾美化房屋2.5萬平方米,整治道路21.5萬平方米,安裝路燈695盞,整治改造旱廁830座,增添垃圾桶2300個,修建垃圾庫24座,增加綠化面積5.5萬平方米,使城市近郊數萬人過上了干凈、整潔、舒適的城市生活。

(4)全面推進“四化”工程建設。一是采取“拆墻透綠、拆房建綠、新街必綠、造湖增綠、全民興綠”等措施,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景觀綠化和城鄉綠化活動,實施了廣德寺、靈泉寺和中心商業區等重點綠化工程建設,全面提高城市綠化水平。,二是高檔次實施城市亮化。精心打造燈光點,集中構建燈光群,全新營造燈光帶,形成了以道路亮化為主體、樓宇亮化為特色、光彩工程為點綴的亮化體系。三是實施“凈化”工程。新建了河東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二廠,擴建了城南污水處理廠,建成了醫療廢物處理中心、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配套完善了公廁、垃圾桶、果皮箱等環衛設施,全面推行商品混凝土,取消現場攪拌,大力實施揚塵治理。四是狠抓城市風貌美化。大力實施城市暢通工程,全方位、高標準改造市區主次干道26條,將城區所有主要道路由原來的水泥路面改為橡膠瀝青路面,全方位改造了168條背街小巷,整治排水系統123處。加強戶外廣告和臨街建筑物、防護欄的規范管理,清理城市“牛皮癬”,拆除陳舊、破損、不規范的廣告牌匾。

(5)大力實施農村居住環境改造。以實施“兩池六改”(沼氣池、垃圾污水處理池、改房、改院、改水、改廁、改廚、改圈)為重點,按市30套標準圖集,已在全市9個鄉鎮、40個村的示范帶上集中規劃新建了一批農民新居,實施農房風貌改造15916戶,新建、硬化入戶道路1368戶。

2、大力開展“三項整治”,切實改變容貌秩序

(1)狠抓城市衛生整治。一是實行三級網格化管理和全天候、全覆蓋清掃保潔,提高城區環境衛生質量;二是開展機關干部月末義務勞動,徹底清理、清運全城衛生死角和暴露垃圾24500噸;三是整治23處長期堆放暴露垃圾的閑置空地,規劃建成綠化小公園、小游園;四是開展衛生“五小行業”專項整治,積極推行煤改氣、液改電工程,強力整治公共場所衛生;五是開展除“四害”專項活動,“四害”密度低于國家標準。

(2)狠抓城市秩序整治。一是從清理整治違章占道入手,組織開展城市管理綜合整治,清理游商攤販、占道經營、跨店經營,規范車輛停放。二是加強城市交通秩序管理,重拳整治“三超”和無證經營,集中開展電動三輪車、白板三輪車非法運營專項整治。

(3)狠抓農村環境整治。重點實施了“六項清理”。認真組織清理農村垃圾、鄉鎮集鎮衛生死角、秸桿、水源污染、農戶五亂和亂搭亂建現象,在9個鄉鎮、40個村的示范帶上完成“六項清理”2377戶。

通過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我市城鄉環境明顯改善,城鄉秩序明顯規范,城鄉居民素質明顯提高。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6%,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2.1%,綠化覆蓋率達到38.1%,全市API指數達到96.8%;全市100個鄉鎮硬化達標率達到90%,凈化達標率達到68%,綠化達標率49%,亮化達標率60%。已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環保模范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森林城市等,城市品位明顯提升。

(四)強化村鎮建設,城鄉建設統籌協調發展

我市堅持城鄉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中心城市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國家級、省級重點鎮、試點鎮和農民新村建設。我們采取市縣補貼、村鎮自籌、農民集資等方式,籌集了近10多億元資金用于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以公共設施建設為重點,優先發展鄉村公路建設,縮小農村和城市的空間距離。近年來,建設鎮鄉村公路1000余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做到了城市與村鎮之間的快速連接。同時我們加強了村鎮地下管網、街道改造、綠化、紿排水、環衛、污水處理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村鎮功能逐步完善。與此同時,各區縣充分利用沿江、靠路、倚山、傍景的優勢資源,采取組團式和庭院式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建成了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典型引路效果的試點新村。其中較為典型的有縣桅桿村、王爺廟村,船山區的永興鎮旗山村、新橋鎮移民新村,區的塘河村、附村等。這些新村的建設由建管所組織設計并免費提供圖紙,完全按統一設計圖施工,避免了造型零亂和隨意更改。房屋修建基本做到了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形成了一村一景,大多新村還做到一街一景,一房一景,為促進城鎮化進程起到了帶動作用。

(五)推進產業發展,城鎮發展的經濟基礎得到增強

一方面強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村鎮提供產業支撐。以建設全國、全省農產品商品基地為目標,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建立健全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組建加工企業集團。近年來,我市快速發展壯大的高金公司、公司、頤康雞生態園和麒山種養基地等都是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市場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全市有較強帶動能力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50多家,其中市級重點龍頭企業4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7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這些企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的實質性轉移,縮小了城鄉差別。

另一方面狠抓縣區工業集中區發展,帶動我市的城鎮化進程。工業園區是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實現集中發展和規模效益,發展壯大區域經濟的有效形式,是我市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和發展平臺。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循環經濟要求,突出科學性、前瞻性、戰略性和創新性,結合我市經濟資源優勢、產業基礎、環境容量等,重點規劃了10個工業園區、20個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產業(企業)集群發展的工業園區。主要工作:一是把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縣域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來抓,立足縣域比較優勢,研究和制定符合縣情的縣域工業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和相關配套措施,加快發展縣域工業經濟;二是根據各縣區自身的資源特色和優勢,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工業結構;三是加快發展中小企業,重點支持非公經濟、勞動密集型企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引導和鼓勵各類中小企業在縣域和重點鄉鎮集結發展,提高縣域工業聚集水平,形成集聚型園區經濟,提高縣域工業的產業層次,增強縣域工業的競爭力。

(六)用好用活土地政策,城鎮化建設用地得到可靠保證

一是積極做好征地報批工作,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土地保障。

二是積極調整用地結構,把保障工業用地放在建設用地的首位。將工業用地的建設用地指標提高到30%以上,明確了對投資強度大的工業項目實行土地價格優惠。

三是堅持“提前動手,長遠考慮,利于發展”,抓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完成了市縣(區)專項規劃及預測工作,完成了修編中有關基礎數據調整上報工作。

四是加強農房建設、集體建設用地管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親民、為民政策,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用地。

五是以“金土地”項目為重點,著力實施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增加耕地占補平衡指標。

(七)改革戶籍制度,農村人口進城條件得到放寬

一是農民進城經商辦企業,符合進入城鎮的,放寬了本人、直系親屬戶口遷移的條件;二是與市人事局共同行文,對引進人才放寬遷入條件,凡是我市大學畢業生可優先入戶后擇業;三是對農民進入城鎮購買房屋的,放寬了遷入條件;四是農村居民投靠居住在城鎮直系親屬的,放寬遷移條件;五是對城市建設、拆遷農民納入城市戶口管理。市城區基本實現戶口的一元化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鄉鎮規劃滯后。目前,規劃工作在縣市已普遍得到重視,但一些鄉鎮規劃意識還較為薄弱,對規劃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不按規劃實施,甚至把規劃看成一種束縛。加之鄉鎮財力薄弱,是吃飯財政,大多無力對規劃進行修編調整。很多鄉鎮的規劃不能滿足建設發展需要,一些鄉鎮是邊建設邊修改規劃,規劃建設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前瞻性。

二是建設資金不足。由于鄉鎮建設進程加快,舊城改造任務較重的鄉鎮資金顯得極為不足,鄉鎮基礎設施建設與鄉鎮發展明顯不相符。

三是管理力量削弱。由于近年來各鄉鎮精簡機構,部分鄉鎮無專門的建管人員。按上級要求,現鄉鎮規劃建設工作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在逐步增多,人員的減少使得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更為困難。

四是鄉鎮干部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較低。目前,有相當部分的鄉鎮干部欠缺規劃建設管理科學知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規劃建設的隨意性和主觀性較大。

五是鄉鎮建設水平不高。一些鄉鎮的道路、綠化、供水、排水等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絕大多數鄉鎮建設都缺乏自身的特色。

六是城鎮產業支撐不足。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不夠協調,沒有足夠的產業容納不斷增加的城鎮人口。

三、下步我市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目標及措施

一是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縮小與全省、全國的差距。到2010年,全市城鎮人口要爭取達到151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39.2%,年均增長1.5個百分點。市城區人口由43萬人增加到50萬人以上,建成區面積達到51平方公里,要進入大城市行列。要初步形成中等城市規模,、、作為小城市,要充分發揮其縣域經濟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以涪江和過境路為軸線,大力發展沿江、沿路經濟帶,對一些輻射帶動作用較強城鎮進行重點建設發展,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

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的承載能力。繼續走經營城市的路子,多渠道籌措城市建設資金,加大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逐步完善城鎮道路、給排水、垃圾處理、公共交通、醫療衛生、文化教育、能源通訊等城鎮功能。市城區要盡快完成濱江路南北段、觀音湖生態濕地公園、西山風景帶、河東五彩繽紛路、聯盟河沿線景觀設施、金家溝工業物流港等建設,改造城市排污道,實現雨污分流,擴建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提高城市排污治污能力。

三是努力打造城鎮特色,提高城鎮的競爭能力。進一步深化“五創”聯動,在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省級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優秀旅游城市的基礎上,積極創建國級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省級文明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和中國人居環境獎。從綠化、凈化、亮化、美化、彩化入手,實施城市風貌改造和“城中村”整治,消滅“裙房卡口”;實施生態園林建設,提高城市品位;繼續實施廣德、靈泉風景區建設,著力打造“觀音故里”,提高城市文化內涵。

四是大力培育城鎮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增強城鎮經濟實力。中心城市在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工業的基礎上,著力發展第三產業和休閑旅游產業;小城鎮要根據自身情況,發展特色產業。

五是大力改善民生,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城鎮化的提高,不僅僅是城鎮人口的絕對增加,而是要保證進城農民真正成為城市居民,能夠較好地就醫、就學、樂業。為此,我們要大力推進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設,使全市廉租住房保障覆蓋面達到100%,同時按規劃合理增加醫療衛生、教育設施,盡可能增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措施,真正做到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