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先進事跡:一腔熱忱暖民心
時間:2022-11-30 11:39:00
導語:黨員先進事跡:一腔熱忱暖民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雙劍眉,閃動堅毅;一雙善眼,透著慈祥。
主管信訪工作13個春秋的北京市昌平區紀委常委沈長瑞,一直把魯迅先生的兩句詩作為座右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對歪風邪氣,他毫不退縮;對上訪群眾,他滿腔熱情。13年來,沈長瑞閱批信訪舉報6814件,接待來訪2671人次,參與查處了信訪案件564件,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直接經濟損失649.8萬元。
“信訪工作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1994年1月,北京市昌平區紀委新來了位主管信訪工作的常委。這個大高個的到來,使得信訪室一下子忙碌了起來。在做了一番認真的調研之后,沈長瑞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創新:
變“轉辦為主”為“多查少轉”:沈長瑞發現,抄轉的舉報信往往是轉到被舉報者的主管單位,簡單的抄抄轉轉只能轉移矛盾,只有根據情況多查少轉、直查快辦,深入實際解決問題,才能起到“滅火器”的作用。
變“進門就接訪”為“先談心后接訪”:沈長瑞發現進門就接訪的效果并不好,不少舉報人想反映的問題和舉報信所寫的并不是一回事兒。他發明了一套“紅藍鉛筆法”:一封舉報信,上面往往有十幾條舉報的內容,經得起推敲的用藍筆勾上;屬于道聽途說的內容則用紅筆劃掉。
變“上訪”為“家訪”:主動登門到舉報人家中了解情況,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1997年的2月,原昌平區紀委信訪室副主任王建新就曾和沈長瑞冒著鵝毛大雪,走了3個小時11公里的雪路,來到舉報人家中“家訪”。舉報人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變“小范圍答復”為“公開答復、典型案件公開曝光”。沈長瑞認為,信訪舉報案件涉及面廣,群眾關注,如果不把結果告知公眾,就容易導致不明真相者的誤解。因此,每次結案,他都要召集一定范圍的公開答復會,為蒙受不白之冤的干部洗冤,將貪贓枉法干部的典型案件曝光,以示警戒。
“不放過一個壞人,不冤枉一個好人”
有人說紀檢監察干部是“鐵面”,但有多少人想過,對于他們來說,要做到秉公執紀,就要突破人情關、關系網,還要頂住各方面的對抗甚至恐嚇威脅。沈長瑞曾經算過一筆賬,在他查辦處理的干部中,差不多有1/3是熟人。2000年11月,有人舉報昌平區某局黨委副書記利用職權,侵占公共財物。被舉報者一看查處案子的是沈長瑞,就說:“咱倆這么熟,你睜只眼閉只眼算了!”但老沈卻不徇私情,最后此人受到被開除黨籍處分。
查辦案件是件得罪人的事兒,如果經不住威逼恐嚇就很可能望而卻步。昌平某鎮的一個村支書,仗著自己關系硬,威脅接到舉報來調查他的沈長瑞:“我的朋友多,找我的都是開頂級轎車來的,你辦不了我!”沈長瑞針鋒相對:“我不管你認識誰,有了問題就得查!”沈長瑞頂住壓力,不畏困難,嚴肅查處了這個村支書的問題,30萬不正當收入被及時追回。
每一個受到舉報的干部都會說自己是冤枉的,拼命為自己開脫。沈長瑞為了使查辦的案件經得住推敲,還自創了一套“正反方辯論法”,每次查案,都由自己來當被調查者,同事來當查案人,互相辯駁。如果他把同事駁得啞口無言,說明取證不到位,還得繼續調查取證;反之則說明證據確鑿,可以結案。
正是憑著這股“不放過一個壞人,不冤枉一個好人”的認真勁兒,老沈對每一個案子都做到明察秋毫。1995年上半年,有群眾反映昌平某執法部門的一名干部向施工單位索要電視機。老沈在調查中發現,電視機是施工單位主動給的,于是向舉報人做了耐心細致的解釋。但細心的他在調查中從一張發票中看出了問題,發現這名干部外出學習時曾經編造了丟錢假案,為國家挽回兩萬元的經濟損失,此人也受到了留黨察看、行政降職處分。
有些信訪案件,情況比較復雜,一時難以查清。是讓被舉報人換個地方不了了之,還是徹底查清,考驗著沈長瑞的勇氣。2004年的一段時間,在昌平城區的大街小巷,白花花地落下了幾萬張舉報信,全是反映昌平區殯儀館館長何忠林的。當老沈帶著聯合調查組找到何忠林的時候,他愁眉苦臉地說:“這下我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老沈義正詞嚴地回答道:“只要你行得正,就沒什么可怕的!”調查組經過多方取證,發現是因為何忠林接手虧損的殯儀館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斷了一些人的不法“財路”,才遭到了惡意的誣陷中傷。在調查過程中,主管單位曾想把何忠林調走,以息事寧人。但沈長瑞在區領導的支持下,堅持把案子查了個水落石出,為何忠林洗清了冤屈。
13年來,沈長瑞帶隊查處的489個案件中,有47個嚴重違紀的黨員干部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對74個犯有一般錯誤的黨員干部給予批評教育,并為392個被錯告、誣告的同志正了名,無一件受到“纏訪”或申訴。
“啥也不圖,就圖老百姓有個舒心的笑臉”
在沈長瑞的辦公桌上,常年擺著康泰克、感冒沖劑等常用藥。這可不是為他自己準備的,而是給那些來上訪舉報的群眾準備的。他常說:“老百姓辦件事情不容易,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從偏遠的小山村跑到城里來上訪,一旦上訪,就不能讓他們在外面等著。大冷天,等的過程是什么滋味??!”
為了讓群眾少等著,13年來,沈長瑞雷打不動地每天早晨6點就到辦公室接訪,一直忙活到晚上10點半才回家。在他眼里,“信訪是老百姓和政府直接溝通的窗口,百姓在這里能夠說說心里話,訴訴心中的苦,千萬得把這扇窗好好開著?!睘榱碎_好這扇窗,沈長瑞接訪時不是把信上反映的問題簡單處理完就行了,而是向前延伸一步,力求讓群眾做到完全滿意。
1995年的冬天,沈長瑞接到一封檢舉信,揭發某領導干部曾從下屬單位敬老院“借”走了5000元用于個人買房,長期不還。老沈很快就根據舉報線索找到了這名干部,當事人主動承認了錯誤,迅速地退還了“借款”。這個案子本來到此應該結束了,但當沈長瑞拿著追繳回來的5000元錢交給敬老院院長于素琴時,她卻高興不起來。老沈一追問,原來于素琴因為催要借款的事得罪了那位領導干部,因此副科級待遇被耽誤了三年。老沈聽罷立即找到了鄉領導,多次協調商量,終于為于素琴落實了待遇。
有一對北部山區來的老夫婦,大接訪的時候找到沈長瑞,反映找鎮政府蓋章長期沒有人受理。這件事本來不在沈長瑞的管轄范圍內,但他把為百姓辦事作為自己的天職,專門給鎮長打了電話。當鎮長親自上門到老人家蓋章時,兩位老人感動得給沈長瑞打來電話:“沒想到您對我們反映的問題這么上心,太謝謝了!”
不僅上訪群眾的事要管,連受了處分的干部有了麻煩,沈長瑞也熱情地幫忙。一名正處級干部受處分后,向老沈提出自己買板藍根籽有困難。老沈二話不說,主動幫他聯系藥材公司,親自給他送過去?!斑@不,前天剛給我打電話,匯報板藍根的長勢情況呢!”老沈自豪地告訴我們,絕大多數和他打過交道的人,不論是舉報者還是被舉報者,都成了他的朋友。
為了讓群眾滿意,老沈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委屈。1999年4月,他帶調查組到原燕丹鄉某村處理問題,個別提出無理要求的人帶著20多個親屬圍攻調查組并揚言:“不答應我們的條件,就把姓沈的腦袋砸爛!”有的把滾燙的茶水潑到了老沈的臉上,有的用傘尖在老沈和其他兩位工作人員的身上亂扎。經過一番周旋,老沈機智地平息了混亂,說服了不明真相的群眾。當他回家后,老伴發現襯衫的紐扣都已經被扯掉,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痕,不禁哭著問:“老沈啊老沈,你這么沒日沒夜拼死拼活地干,圖個啥呀?!”
老沈笑著回答:“我啥也不圖,就圖老百姓有一個舒心的笑臉??吹剿麄兊男δ?,我就打心眼兒里高興,就會有一種無比的成就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