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先進事跡:中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

時間:2022-12-04 03:15:00

導語:個人先進事跡:中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個人先進事跡:中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

1982年7月8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俱樂部大廳里布置得莊嚴肅穆,在擺滿鮮花和花圈的靈臺正中,掛著一位中年人的大幅遺像。他一頭黑發,英俊的面龐,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閃爍著熱情、智慧的光芒。

心情沉痛的人們戴著白花,拿著花圈、挽聯、挽幛自動來到這里,把可容納一千多人的俱樂部大廳擠得滿滿的。在陣陣的哀樂聲中,大家垂淚悼念這位英年早逝的科學家。

人們不愿意相信他已經離去,因為他生前留給世人的太多太多……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的名字----蔣筑英。

急國家之所急

蔣筑英解放前出生在杭州的一個舊職員家庭里。新中國的誕生,使他成了一個五星紅旗下的幸福的孩子??梢哉f,他是在紅旗下長大的。195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他一直靠人民助學金完成了大學學業。他常常說:“生育我者父母,教養我者黨。”他學習異??炭啵髮W期間十個寒暑,有8個是在學校圖書館里渡過的。他深深懂得,只有學習和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才能報答黨和人民對自己的培養之恩。1962年,他即將大學畢業了,畢業前夕,母親一再來信,要他回杭州或去上海工作,以便照顧家庭。蔣筑英是長子,他深知母親的苦處,很想替母親分擔一些憂愁。但是,他追求的是事業。他的專業是光學,而我國最大的光學基地在東北,最著名的光學科學家也在東北。豈能燕雀戀窩,要學鵬程萬里。他寫信說服了母親,只身來到長春,考取了著名光學科學家、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王大珩的研究生。

蔣筑英來到長春不久,便得到了導師的賞識。王大珩所長發現他不僅質樸、正直、而且非常勤奮,進取心強。他對學習和工作滿腔熱忱,惜時如金,從不浪費時光。,他走起路來大步流星,上下樓梯經常是一步跨三、四級臺階。王所長認定他是一塊“璞玉”,經過雕琢,必定會放出奇光異彩。

名師出高徒,在王大珩所長的悉心指點下,蔣筑英很快就顯露出了他的才華。60年代初,國外光學傳遞函數理論已開始應用于生產實踐。這是應用光學的理論課題,也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基礎技術。這個科研領域在我國當時還是個空白。王大珩所長根據科學的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求,為蔣筑英選定了這個重要的研究課題,蔣筑英開始在崎嶇的小路上奮勇攀登了。

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要克服重重難關。有的伙伴在巨大的困難面前卻步了。蔣筑英說:“科學研究的道路本身就是不平坦的,不會一帆風順。居里夫人把自己關在小木屋里,節衣縮食,廢寢忘食,四年之后才發現鐳。我們還沒搞到一年呢。要打起精神,繼續干!”他們經過700個日日夜夜的努力,在1965年設計并制造出了我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日本學者村田和美參觀之后,驚異地說:“想不到中國這么早就研制出了這樣高精度的裝置。你們應當把它報道出去,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的才能?!笔Y筑英這時不足30歲。

此后,蔣筑英又在光學傳遞函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果,發表了十篇學術論文;先后解決了國產鏡頭研制工作中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編寫了《彩色電視變焦距鏡頭技術標準方法》,設計了我國第一臺電子分色機的分色特性及鍍膜要求。在顏色光學方面,蔣筑英發表了五篇學術論文,其中《顯像基色座標變動對彩色電視復現的影響》一文,被列為國內確定熒光粉色度值標準的參考文獻之一。蔣筑英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之后,還撰寫了《關于攝影物鏡光譜透過率》這一論著,對我國電影、電視事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他的研究成果使x光射線的檢測精度達到一根頭發絲的十萬分之一,以其高超的水平和獨創性,受到同行們的高度評價。

蔣筑英性格直率,不善于說大話。他把對祖國、對黨的深深的愛,都融人自己的工作之中。關鍵時刻,他總是能急國家之所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巨額財富。

一次,吉林省一些部門進口了一批光學器材,商檢部門請蔣筑英幫助檢驗產品的質量。他和同志們使用自己設計制造的測量裝置,對其中的進口鏡頭進行檢查,發現這些銀光錚亮的洋貨質量不合標準。他把拍攝下來的照片和有關材料交給有關部門,主張向外商提出索賠。外商看了蔣筑英提供的檢驗報告之后,佩服地說:“中國有內行!”此項查檢,使國家免受十多萬元的經濟損失,并且,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聲譽。

蔣筑英所在的研究所籌建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試驗室,蔣筑英提出,只進口幾部主要的儀器設備,其余的部件全部自己制造。僅此一項,又為國家節省資金十多萬元。

蔣筑英在患胸膜炎全休期間,不顧病痛,在技術上指導和幫助長春第二光學儀器廠生產出了國內第一流的變焦距鏡頭,使該廠實現了年純利潤30多萬元。

蔣筑英善于攻關,哪里最困難,他就出現在哪里。過去,國產的彩色電視熒光屏上,人的面孔呈豬肝色,,紅旗變成了紫紅色。這是因為我國電視臺的彩色電視彩色復原技術還不過關。那時,正值期間,王大珩所長也受到了批判。為了解決這一國家急需的技術難題,王大珩所長被批準在長春辦學習班進行攻關。當時很多人害怕引火燒身,不敢同王所長接觸,可蔣筑英不怕。雖然他也被人罵為“狗崽子”,但是,他心里想的卻是早日為國家解決這一技術難題,發展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他白天同王大珩所長一道工作,研究討論;夜里,獨自到所里用電子計算機反復進行計算。經過艱辛的努力,他編寫出《彩色電視攝像機校色矩陣最優化程序》一文,提出了解決彩色復原質量問題的新方案,終于攻破了這一技術難關。這在國內是個創舉。當今天的人們看著圖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電視時,他們哪里知道,蔣筑英為我國彩色電視的國產化付出多少艱辛的勞動,度過了多少個不眠的夜晚啊!

沒有物質和金錢的誘惑,蔣筑英一直是在默默地奉獻著。在他看來,把自己的知識用在工作中,能夠為國家做點事情,就是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除此之外,別無所求。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多么可貴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向著科學的頂峰攀登。

社會主義建設的鋪路石

蔣筑英的又一美德,是不為名、不為利,甘做社會主義建設的鋪路石。

他辦公室的門常常是敞開的,因為找他的人太多,他要找的人也太多。找他的人大都是來談科研課題或生產技術問題的,其中許多問題并不屬于他的本職工作范圍??墒?對這些蔣筑英從不推托,而是盡力而為。同志們遇到困難都愿意找他幫助解決,就是因為他是個有求必應的人。一位年逾花甲的副研究員說:“蔣筑英知識面廣、學問深,我有難題,總是愿意向他請教,每次找他,他從不推托。”全所上下,得到過他的幫助的人不知有多少。

蔣筑英治學嚴謹,遇到難解的問題從不回避。他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這是他的“備忘錄”,碰到不懂的問題,或者別人提出的問題,都記在上面。凡是記在“備忘錄”上面的事情,他都力求做到件件有著落,哪怕翻箱倒柜地查資料,也要找出明確、滿意的答案。

蔣筑英非常善于利用文獻,這是他獲得淵博知識的源泉。他懂得英、俄、德、法、日五種語言,能夠閱讀這五種文字的外文文獻資料。他不僅自己博覽群書,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查閱資料,可以做到“綜合利用”。翻到對別的同志有用的資料,他常常用另紙譯出,工工整整地謄寫清楚,然后送給研究有關課題的同志參考。僅第四研究室的同志,就收到過他送上門的譯文資料九篇。他成了所里難得的“義務資料員”。

蔣筑英豁達、熱情、為人真誠。他發現所里一位同志研究的課題很有意義,就主動幫助,極力推薦,使這位同志出席了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另外,室里有一位同志常和別人處不好關系,也曾經與蔣筑英爭吵過。一次,蔣筑英發現他的一篇論文中有個公式錯了,想直接給他指出來,可又擔心他接受不了會引起爭吵。于是,蔣筑英便收集了許多有關的中外文資料,給他送去,說:“你那篇論文的公式可能有錯,請你看看這些資料吧!”這位同志看了蔣筑英幫他整理的材料,深受感動,主動改正了自己論文中的錯誤。

蔣筑英一貫樂于助人。他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怎樣才能使大家節省查找資料的時間?他跑到所圖書館,主動提出幫助他們編書目,他又到情報室,幫助編輯了《光學設計與檢驗》資料索引,他還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大量文獻卡片送給情報室。供大家查閱資料時使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館藏光學資料不好查找,他設計了一個書目編排方案寄去;素不相識的人來求他講課,他加班加點編寫了八萬多字的講義。只要是對人民、對國家有益的事情,他都愿意干,他是位誨人不倦的“好老師”。他從不封鎖資料,既便是他自己掌握的一些極不容易得到的資料,只要別人有求于他,他立即慷慨地貢獻出來。這對于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是多么難能可貴的高尚品質啊!

蔣筑英把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責任。他覺得自己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要看到國家的需要,為國家解決實際問題”。晚上,他在家中看電視圖像不清晰,第二天,便抽時間跑到電視臺,毛遂自薦幫助解決技術問題。一次,他正在外地出差,接到天津電視臺關于解決正點掃描彩色電視和電影彩色還原效果不好的求援信。他不顧旅途的疲勞連夜趕往天津,幫助查明了原因,又幫助制作了彩色玻璃濾光片,解決了技術難題。蔣筑英還熱情幫助生產工廠解決生產上遇到的難題。國內十幾個省和長春市的光學產品生產廠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長春的幾家光學儀器廠都把他看作是參謀和顧問。蔣筑英也常鼓勵這些廠里的同志們說:“長春是全國的光學基地,這幾年落后了,大家加把勁兒趕上去,光機所作你們的后盾!”

大家都知道,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的大幕剛剛拉開,在各個領域都沒有深化到今天這種程度。當時,知識分子當中,還沒有人從事第二職業,或以其他方式獲得工資以外的額外收入。蔣筑英幫助別人都是出于自愿,從不想得到什么私利。曾經有人勸蔣筑英,“依你的學識和才華.何不趁年輕多寫幾篇論文?把許多時間花在為別人服務上,太可惜了!”蔣筑英笑著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一個科學工作者怎么能對生產實際問題袖手旁觀呢?”

蔣筑英對所內所外的事情,無論份內份外,都盡力去做。所里計算機房的冷凍機壞了,這本來不是他的工作任務,他卻主動帶幾個人去修理;圖書館借書登記處的鋼筆沒有了筆尖,他找來筆尖安上;室里的同事生病,他冒著大雨到家中探望;有位同志的孩子需要奶粉,本地脫銷,他托人從外地捎來,親自送去,他過去住的房子,十家人用一個廁所,廁所堵塞了,總是他去掏,成了鄰居們公認的“義務清掃員”,他路過一家機床廠,發現馬路上灑有鐵屑,很容易扎壞自行車輪胎,就找來掃帚打掃干凈,看到工地上水管漏水,他去找人修理;馬車進城,牲口糞便拉在街上,他向《長春日報》投書,呼吁制止這種破壞市容衛生的行為……。蔣筑英就是這樣,時時處處體現了他對社會高度負責的精神。

他忙極了!心中的大事、小事千萬樁,忙完了這樁又忙那樁。所里的老同志說他是“永動機”。他卻把自己比作“鋪路石”。他時刻為國家著想,為他人著想,很少想到自己。他的門牙脫落了,抽不出時間去鑲;身體有病,也不肯抽時間上醫院去診治。他的身體一天天消瘦下去,腹痛也越來越厲害。他的愛人多次催促,他老是說:“等明天吧”。

公而忘私的人

蔣筑英與中國千千萬萬的中年知識分子一樣,工作和生活的擔子很沉重。他30歲才成家,結婚后,因為沒有房子,雙方各自住在單身宿舍里。第一個孩子要降生了,所里擠出一間小房間,他們才有了個家。1980年底,所里分房子,這時他家4口人.女兒已長得比母親還高了。所里分給他三間一套的房子,有廚房還有廁所。這一夜,他的妻子高興得合不上眼,他也失眠了。第二天,他去找管房子的領導;說:“我想找你談談分房子的事,,我不要三間一套的!所里有些同志住得很擠,有的還三代同堂,我要兩間一套的就行了?!?/p>

領導解釋說:“這次分房子,是上級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專款修建的。??顚S?夠條件的能分,不夠條件的打破頭也分不得,分給你三間一套的,是照章辦事?!?/p>

照章辦事,蔣筑英只好接受下來。

蔣筑英的工資不高,家庭經濟負擔比較重。他舍不得買高級耐用消費品,舍不得買漂亮的家具,平時也舍不得吃,可唯有買書他最舍得。他認為,把省下來的錢用來買書是最有價值的。可以說,蔣筑英家的日子一直是過得緊巴巴的。

在有人高唱“知識分子要想富,只有出國這條路”的時候,蔣筑英出國了。1979年,所里派他去西德進修。在國外學習期間,他省吃儉用,盡可能地節約用錢。一起工作的外國朋友請他吃飯,他不能不去,但是,他不能回請人家,因為上飯店太貴,他舍不得。于是,他發揮自己的特長,做飯請客。他做的中國菜,外國朋友吃了都連連稱贊“頂好!”半年時間一里,蔣筑英的確省下了不少錢,按說,是應當發點“洋財”了。但是,蔣筑英首先給所領導寫信,問所里需要買什么器材?領導回信說,你在國外很辛苦,需要加強營養,不要給所里買什么東西。一位朋友勸他:“你該給家里買臺彩電”。蔣筑英回答說:“我也真想買臺電視機,不過,買臺黑白的也就可以了”?;貒臅r候,蔣筑英用節省下來的外匯給所里買了一臺英文打字機、一部錄音機、十九臺電子計算器和一些光學器材部件。剩下的錢,則全部交給了所里。

1981年,蔣筑英第二次出國。所里派他去英國和西德驗收進口機器。這次,他同樣考慮的是要節約更多的錢,為所里添置器材。他就是這樣,時時想著國家、集體,想著自己的科研工作。

蔣筑英是大家公認的業務尖子。1979年,所學術委員會決定把他從助理研究員晉升為副研究員。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坎兒”,早提副研,就意味著能早向正研邁進。然而,這一次,蔣筑英沒有填寫那份晉升表格。他對領導說:“所里許多老同志學術造詣比我深,貢獻比我大,這樣的機會應該先讓給他們。我還年輕,還需要不斷地探索、磨練?!比曛?又一次提職稱,領導又一次讓他填表。這一次,他填了。在“業務自傳”一欄里,他對自己的業務成就談得非常簡略,主要寫了以下四點體會:

“一、要看到國家的需要,要為國家解決實際問題。二、要學以致用,不要漫無邊際地去積累知識,要為解決實際問題去學習。三、要善于向周圍的同志學習。人各有所長,有的理論基礎好,有的實踐經驗豐富。遇到問題,除了自己刻苦鉆研以外,找適當的人討論討論,往往很快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四、要勤動腦、勤動手。知識和技能都是靠不斷積累獲得的??茖W技術在不斷發展,不勤于學習和實踐就會落伍?!?/p>

最后他寫道:“我們這一代肩負著繼往開來的重任。今后,我要多做鋪路石的工作,為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為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攀登世界高峰創造條件?!?/p>

蔣筑英公而忘私的一生,實踐了他自己的誓言。他像春蠶,“春蠶到死絲方盡”,他像紅燭,“蠟炬成灰淚始干”。

“人總該有個信仰”

加入黨組織是蔣筑英多年的宿愿,他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能填寫那份神圣的《入黨志愿書》啊!他深知,得到這張表格并不是很容易的。他努力鉆研業務,即使在“”中被卷入波濤滾滾的政治旋渦時,他依然堅持業務學習。他堅信,知識必有用。然而這個優點曾被人說成是走“白專道路”。

作為一個科研人員,蔣筑英的工作非常繁忙,使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通讀馬列。但是,他讀過馬列和同志的主要著作,還做了十多萬字的讀書筆記。劉少奇同志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他不知讀了多少遍,書上留下了他做的許多標記和符號。他讀了這些書,從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同時,這些書也啟發他更加熱愛中國共產黨,堅信共產主義事業必然會取得最后的勝利。他父親的政治歷史問題,一直是他要求入黨的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但是,蔣筑英不氣餒,他的信念始終不曾改變。他一次又一次地向黨組織傾訴衷情。他在申請書中寫道:“由于黨的多年教育和學習馬列主義、著作,使自己對社會發展規律、個人對社會應負的責任有了一些明確的認識。逐漸認識到,實現共產主義是人類最美好和最崇高的理想,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方向。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歷史證明,中國要富強,人民要幸福,只有依靠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p>

有人勸他:“像你這樣背著包袱的人,還是謹慎點好,還談什么入黨呢!”蔣筑英不以為然,雖然身處逆境,但對黨的信念卻沒有動搖。

在他第一次出國臨行前的一天,夜深了,孩子們早已入睡,妻子正在給他準備行裝。蔣筑英在屋里踱來踱去,內心很不平靜。妻子問道:“你在想什么呢?早點休息吧?!笔前?蔣筑英在想什么呢?是對異國風光的憧憬?還是對妻子兒女的牽掛?都不是。蔣筑英這時心里想的是國家,是黨。他對妻子說:“現在國家還相當的困難,出國名額有限,組織上偏偏給了我……”

“那你更要好好干,做出成績來?!?/p>

“黨對我的要求不只是這些。作為社會主義祖國的科學工作者,光在業務上拔尖還遠遠不夠,還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祖國,獻給黨……”

想到這兒,蔣筑英激動不已,他坐到桌前,拿起筆向黨組織寫下他的入黨申請。這一夜,他家的燈光亮了個通宵。

1981年,蔣筑英父親的冤案終于平反了。蔣筑英對黨的信念更加堅定了。他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說道:“要相信社會主義。我的入黨問題,在你的問題有了明確結論之后,就有可能得到解決。人總應該有個信仰?,F在,有些人對入黨不感興趣,但我想,加入黨組織,是我的歸宿。”

1982年5月,黨支部根據他的多次申請和一貫表現,準備接受他入黨。當他接過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那張表格----《入黨志愿書》的時候,激動的心情無法平靜。他眼睛里閃動著幸福的淚花,他終于盼來了這一天。他莊嚴地寫下了自己的信仰和誓言:“一個人活著就應該有個信仰。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黨的事業是永存的。我愿為實現黨提出的各項戰斗任務貢獻自己的一切。”

以身殉職的不朽精神

這里記載的是蔣筑英人生旅途中最后四天的情景:

6月13日,蔣筑英到了成都,這次出差他走得十分倉促。12號那天,他整整工作了一天。下班之前,他和同志們一起,在一個新建的實驗室墻上打孔,安裝窗簾鉤掛。掛鉤安好了,地上還剩下一些水泥。該下班了,他沒有馬上回家,而是用那些水泥修補院內一處破損了的柏油路面。吃過晚飯,他拿起工具,又去幫助本室的一位同志修理家里的下水道,8點多鐘才回到家里。

妻子路長琴正在給他收拾出差攜帶的東西,見他疲憊的樣子說道:“你身體不好,叫你去醫院瞧瞧,你總是說:‘明天’。你這身體能走嗎?”“領導上決定了,就不給領導添麻煩啦!出差只有一星期,回來一定到醫院檢查一下?!笔Y筑英這樣安慰妻子。

第二天凌晨4點多,蔣筑英起來了。他把剩米飯加上水,煮成稀飯當早餐。妻子讓他煮6個雞蛋帶著路上吃,他只煮了4個,自己帶2個,留下2個給孩子吃。

清晨5點多,蔣筑英踏著茫茫的晨霧匆匆上路了。路長琴望著丈夫消瘦的身影,心中萬分憂慮。她萬萬沒有想到,這竟然是與丈夫的最后一別!

13日下午,蔣筑英和所里的另外兩位同志一起飛抵成都。當晚7點,他召集驗收組的人員開會,直到深夜11點半鐘才結束。

14日早上7點50分,他從招待所出發,換兩次公共汽車,步行三段路,于8點50分到達某工廠。蔣筑英忍著已經發作的病痛開始工作,一刻也沒有休息。下午回到招待所后,又同有關人員討論驗收儀器裝置的事情。

深夜,蔣筑英腹痛難忍,同志們把他送往醫院。經醫生診斷,他患有多種疾病:腫瘤壓迫導致膽管狹窄,化膿性膽管炎、敗血癥、感染性休克、急性肺水腫。這樣一個危重病人,竟然從長春來到成都,馬不停蹄地工作了兩天。什么樣的精神和毅力啊!醫生們驚異不已。他們奮力地搶救著蔣筑英。

由于勞累過度,蔣筑英的病情急劇惡化,經多方搶救無效,15日下午5時3分,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終年43歲。

不幸的消息傳到北京,王大珩所長悲感交集,他緊握雙拳敲擊著自己的太陽穴,流著淚連聲嘆道:“這是從何談起呀!這是從何談起呀!中國科學院剛剛決定把光機所的領導重擔加給他,他卻離去了……”

16日上午一上班,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開會,所領導在會上宣布了這一不幸的消息。話沒說完,全體同志已是泣不成聲,人們都為失去這樣的好同志而悲痛!

追悼會那天,中國科學院和北京、上海、成都、沈陽、哈爾濱等地的近百個單位送來了挽幛和花圈。著名光學專家、南開大學教授母國光發來唁函,沉痛悼念蔣筑英同志。唁函說:“這樣一位我們寄予極大希望的同志去世,是中國光學界的重大損失!”蔣筑英年邁的父親讓親人送來了催人淚下的悼詞:“作為爸爸來追悼兒子,這心情是沉重悲痛的!但是,你一心為公、忠于科學事業、以身殉職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

中共吉林省委根據蔣筑英同志生前的表現和愿望,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經長春市人民政府批準,蔣筑英同志的骨灰盒安放在革命公墓。

蔣筑英的一生是不朽的,正如追悼會靈臺兩側的挽聯所寫的:

堅持馬列光明磊落忘我工作對祖國無限忠誠

刻苦鉆研才華橫溢不計名利為四化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