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中國工人許振超
時間:2022-12-04 04:10:00
導語:新時代的中國工人許振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夠普通的崗位——吊車司機;夠單調的工作——把貨物從碼頭吊上車、船,或是從車、船吊到碼頭。30個春秋就這樣悄然而去。然而,人們說,30年來,從他堅守的這個普通的操作臺上流瀉出的,不是單調的音符,而是一曲曲華美的樂章。
他,就是青島港的吊車司機,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橋吊專家,一個一年內就兩次刷新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的人——許振超。
“干活不能光用力氣,還要動腦筋;干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
1974年,許振超初中畢業后到青島港當了一名碼頭工人。他操作的是當時最先進的起重機械——門機。許振超勤學苦練,7天就學會,在一起學習的工人中第一個獨立操作。
然而,會開容易開好難。師傅開門機,鉤頭起吊平穩,鋼絲繩走的是“一條線”;到了許振超手里,鉤頭穩不住,鋼絲繩直打晃。特別是礦石裝火車作業,一鉤貨放下,灑在車外的比進車內的還多。看到工人們忙著拿鐵锨清理,許振超十分內疚。
還有,礦石裝火車裝多了,工人要費不少勁扒去多的;裝少了,虧噸,貨主不干。為了早日掌握這項技術,每次作業完畢,別人歇著了,許振超還留在車上,練習停鉤、穩鉤。四五個月后,他開的門機鋼絲繩走起來也一條線了,一鉤礦石吊起,穩穩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裝滿一車皮。這手“一鉤準”的絕活,很快就被大家傳開了。
一次,許振超干散糧裝火車作業,發現糧食顆粒小,更易灑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滿滿一桶水,練習走鉤頭,直至練到鉤頭行進過程中滴水不灑。再去裝散糧,一抓斗下去,從艙內到車內,平平穩穩,又一個絕活——“一鉤清”。許振超的活干凈利索,裝卸工人們二次勞動大大減輕,誰都愿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島港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當上了第一批橋吊司機。許振超又鉆研上了。橋吊作業有一個高、低速減速區,減速早了裝卸效率下降,減速太遲又影響貨物安全。于是,他帶上測試表反復測試,終于成功地將減速區調到最佳位置。以前一臺橋吊一小時吊14、15個箱子,改革后能吊近20個箱子,使作業效率提高1/4。
一次,一場大霧使整個碼頭的裝卸作業被迫停下,直到中午霧仍不散。貨輪的船長急火火地找到許振超,請求馬上把集裝箱卸下來。原來,該輪裝載的全是冷藏箱,不料供電電源發生故障,如不搶卸,一旦箱里溫度升高貨物變質,損失就是好幾百萬元。
一臺橋吊有十幾層樓那么高,而集裝箱上起吊用的4個鎖孔,每個不過一塊香皂大小。司機在40多米高的橋吊上,要讓重達十幾噸的吊具的4個爪準確插入集裝箱的鎖孔中,好天氣操作起來都不那么容易,何況大霧彌漫。
藝高人膽大。許振超一咬牙答應了。他在船上、岸邊各安排兩個經驗豐富的老司機,通過對講機隨時報告集裝箱位置,自己登上橋吊,精心操作。隨著船上、岸邊清晰的報告聲,一個個箱子一鉤到位,順順利利全卸了下來。許振超憑著過硬的功夫、嫻熟的技巧,闖過了霧天作業禁區,為客戶挽回了巨額損失。
1991年,許振超當上了橋吊隊隊長。他在工作中發現,橋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時速度太快,吊具與集裝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這么操作不僅橋吊容易出故障,貨物也不安全,必須做到無聲響操作。
司機們一聽炸了窩?!凹b箱是鐵的,船是鐵的,拖車也是鐵的,這集裝箱裝卸就是鐵碰鐵,怎么能不響呢?”說出口的道理很硬,沒有說出口的道理更硬:橋吊隊實行的是計件工資,多吊一箱就多掙一份錢。搞無聲響操作,輕拿輕放,不明擺著要降低速度,減少收入么?
許振超沒多解釋,自己動手練起來。他通過控制小車水平運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間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掃集裝箱邊角,下瞄船上裝箱位置一點,手握操縱桿變速跟進找垂線。打眼一瞄,就能準確定位,又輕又穩。然后,他專門編寫了操作要領,親自培訓骨干并在全隊推廣,以事實說服人。就這樣,“無聲響操作”又成了許振超的杰作、青島港的獨創。
1997年11月,老港區承運一批化工劇毒危險品。這個貨種一旦出現碰撞,就有可能引發惡性事故。為了確保安全,碼頭、鐵路專線都派上了武警和消防員,身著防化服全線戒嚴。船靠岸后,在許振超的指揮下,練就一手“無聲響操作”的橋吊司機們個個精心操作,一個半小時,40個集裝箱被悄然無聲卸下,又悄然無聲裝上火車。船東代表感慨地說:“你們的作業簡直是‘行云流水’,太神奇了!”
“咱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做個能工巧匠。”
當了隊長的許振超,除了開好自己的橋吊,還想做更多的事。
一次,隊里的一臺橋吊控制系統發生了故障,請外國廠家的工程師來修。專家干了12天,一下子掙走4.3萬元。這件事深深刺痛了許振超。他想,如果自己會修,這筆錢不就省了嗎?
然而,橋吊的構造很復雜,涉及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等6門學科,就是學起重機械專業的大學生也至少得兩、三年才能夠處理一般性故障。許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為了攻克這門技術,他著了魔似地鉆研,終于發現,所有的技術難點都集中在一塊塊控制系統模板上,而這正是外國廠家全力保護的尖端技術——不僅沒提供電路模板圖紙,就連最基本的數據也沒有。
許振超不信邪。每天下了班,他拿著借來的備用模板,一頭扎進自己的小屋里。一塊書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鑲嵌的上千個電子元件,另一面是彎彎曲曲的印刷電路,這樣的模板在橋吊上一共有20塊。為了分辨細如發絲、若隱若現的線路,許振超專門用玻璃做了個支架,將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燈泡,通過強光使模板上隱身的線路顯現出來,然后一筆一筆繪制成圖。光分辨這2000多個焊點,已夠麻煩了,要弄明白它們之間的連接更麻煩。一個點前后左右可能有4條連線,而且每一條連線又延伸出兩條連線,兩條再變成4條,最多的變成20、30根連線,每個點、每條線,許振超都要用萬用表試了又試,一條線路常常要測試上百個電子元件,直到最終試出一條通路來。這樣精細的活,特別累眼,累得看不清了,許振超就到冰箱里取出冰塊,敷上一會兒。接著再干,每天晚上堅持干3個多小時。
就這樣,許振超用了整整4年時間,一共倒推了12塊電路模板,畫了兩尺多厚的電路圖紙,終于攻克了技術難點。這套模板圖紙后來便成了橋吊司機的技術手冊,成了青島港集裝箱橋吊排障、提效的“利器”。一次,一臺橋吊上的一塊核心模板壞了,許振超跑到電器商店花8元錢買了一個運控器,回來換上后橋吊就正常運作了。而這要是在以前,換一塊模板得花3萬塊錢!
2000年,隊里的6臺輪胎吊發動機又到了大修的時候。許振超找到公司領導主動要求,把這個項目交給他組織技術骨干來完成,一來鍛煉隊伍,二來節約資金。面對復雜的維修工藝,他與攻關小組一起邊琢磨邊實踐,加班加點,提前完成了輪胎吊發動機的大修。近幾年來,經他主持修理的項目累計為青島港節約800多萬元。
許振超的維修技術出了名,公司獎勵了他一臺傳呼機,許振超的傳呼機一天24小時都開機,只要橋吊有故障,隨叫隨到,隨到隨修。
掌握了修橋吊的技術,許振超仍不滿足。因為作業中橋吊一旦發生突發故障,如果不能及時排除,將對裝卸效率和船東利益造成嚴重影響。許振超又提出了一個新目標——“15分鐘排障”。他從解剖每一個運行單元入手,不斷探索,終于做到心中有數,手到“病”除。目前,橋吊隊從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師到場排除,已縮短到15分鐘以內。
“現代化大生產說到底最需要團隊協作。僅憑我一個人,就是一身鐵又能打幾個釘。”
2001年,青島市和青島港集團實施外貿集裝箱西移戰略,啟動前灣集裝箱碼頭建設。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直到11月下旬,橋吊安裝仍然沒有大的進展。關鍵時刻,青島港集團總裁常德傳現場任命:許振超任橋吊安裝總指揮,年底前完成橋吊安裝。
接下任務,許振超辦了兩件事:一是打電話告訴愛人,從現在到年底一個多月不能回去,讓她放心;二是買了10箱方便面,往現場一扔。
前灣碼頭當時還是一片荒地,現場辦公就在工地上一個集裝箱里。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天氣,集裝箱里里外外一樣冷。每天早晨臉盆里的水都凍成冰坨,穿上工作鞋先要跺幾分鐘。吃飯要到三里地以外,錯過點只能干啃方便面、涼饅頭;睡覺就在集裝箱一角鋪上硬紙殼加大衣。有一次許振超發燒,幾天不退,身子像散了架一樣,走路都發飄。但晚上給家里打電話仍是那句話:“工程進展順利,我一切都好。”
妻子許金文和女兒小雪放心不下,乘輪渡到碼頭上看望許振超。只見他眼里布滿血絲,嘴上裂著口子。荒涼的前灣碼頭空地上,只有兩個鐵皮集裝箱。其中一個,就是許振超的辦公室兼臥室,里面的“家當”有三件:一把電水壺,一件軍大衣,一張硬紙殼。妻子含著眼淚說:“這么苦,你的身體怎么受得了?”許振超笑笑說:“做心里喜歡的事,就不覺得苦。”
經過40多天的奮戰,重1300噸、長150米、高達75米的超大型橋吊,終于矗立在前灣寬闊的碼頭上。許振超和工友們激動地流下了熱淚。而許振超的風濕病又加重了,走起路來左腿常常不敢吃勁。直到現在,每天晚上睡覺時,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襪子。
隨著港口西移戰略的順利推進,一個念頭在許振超腦海里越來越強烈:提高裝卸效率,創造集裝箱裝卸船世界紀錄!
2003年4月27日,青島港新碼頭燈火通明,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在“地中海阿萊西亞”輪上開始了向世界裝卸紀錄的沖刺。20:20分,320米長的巨輪邊,8臺橋吊一字排開,幾乎同時,船上8個集裝箱被橋吊輕輕抓起放上拖車,大型拖車載著集裝箱在碼頭上穿梭奔跑。安裝在橋吊上的大鐘,記錄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4月28日凌晨2:47分,經過6小時27分鐘的艱苦奮戰,全船3400個集裝箱全部裝卸完畢。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創下了每小時單機效率70.3自然箱和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紀錄。5個月后,他率領團隊又把每小時單船339自然箱這個紀錄提高到每小時381自然箱。
青島港集裝箱“10小時完船保班”這塊品牌,讓這項紀錄擦得更加金光閃閃,“振超效率”揚名國際航運界!
而許振超總是謙虛地說:“裝卸效率是集體協作的結晶,現代化大生產說到底最需要團隊協作。僅憑我一個人,就是一身鐵又能打幾個釘。”幾十年來,許振超創出了許多絕活兒,也帶出了一支會干絕活又能創新的團隊。現在,隊里涌現出了許多像他一樣的裝卸專家,不少技術主管成功地主持了許多橋吊的電控改造,橋吊隊維修班還改進了橋吊鋼絲繩更換方式,大大縮短了換鋼絲的時間——這個時間又為全國沿海港口最短。
更令許振超和他的橋吊隊振奮的是,“振超效率”產生了巨大的名牌效應,青島港在世界航運市場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一年來,海內外,世界許多知名航運公司,主動尋求與青島港合作,紛紛上航線、增航班、加箱量,僅短短8個月時間,青島港就凈增了13條國際航線,實現了全球通。2003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20萬標準箱,實現了24.3%的高速增長。
在熱火朝天、一派繁忙的青島港碼頭采訪許振超時,這位樸實的“老碼頭”指著海上熙來攘往的貨船,說了一句很樸素的話:“貨走得快,走得好,咱心里就踏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