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部事跡材料
時間:2022-05-27 11:26:00
導語:村黨支部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位于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畔的*市*鎮境內。全村現有640畝耕地,920口人,36名黨員。
近年來,該村黨支部認真實踐“*”重要思想,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以黨建促發展,走出了一條“以工興村,以工富農”的致富路,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2005年,該村實現社會總產值1.38億元,工業產值1.27億元,上交國家稅金5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60元。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進村黨支部”、“五好農村黨組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先進村”等榮譽稱號。20*年,又被*省確定為“計劃生育村民自治試點村”。
一、以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扎實抓好黨組織自身建設
一個村要發展就必須有一個團結協作的支部班子,只有支部班子堅強有力,才能更好地發揮領導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才能帶出一個小康村,富裕一方百姓。為此,該村黨支部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切實加強班子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在班子建設上,一是強化學習培訓,堅定理想信念。村黨支部成員除定期參加上級黨組織的集中學習培訓外,還確立了每周星期四為集中學習日,重點學習鄧小平理論、“*”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等方面知識,通過學習提高班子成員的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二是展開大討論,形成思想共識。近年來,*村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能否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是全村黨員群眾面臨的一大課題。針對這一問題,*村黨支部在黨員中展開了大討論,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形成了“抓黨建、促經濟、建新村”的思想共識。三是開展“五講”教育,增強班子的凝聚力。為適應新形勢需要,造就過硬工作作風,樹立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該村黨支部在班子成員中開展了以“講學習、講紀律、講廉潔、講奉獻、講團結”為主要內容的五講教育,進一步增強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在黨員隊伍建設上,以提高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為目標,采取集中輔導、分散自學和電化教育等方式,不斷提高黨員的綜合素質。目前,該村已有25名黨員成為“雙強”黨員,成為全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
二、積極推行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建立民主管理的新機制
管理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特征。近年來,該村黨支部積極推行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認真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活動,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營造了民主、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為確保群眾對村級重大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把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有效地融為一體,該村黨支部按照上級黨委關于村級組織規范化辦法,對村級重大事務實施了“六步”決策程序,對每項重大決策事務都要經過支部提議、兩委討論、鄉鎮審查、村民表決、公開公示和具體實施六個步驟,從而杜絕了決策事項暗箱操作,使村務決策更加科學、合理、民主。為強化“兩委”班子及成員的責任意識,激發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該村黨支部堅持工作目標公開承諾制度,將“兩委”班子的三年任期目標、年度工作目標和當月重點工作進行公開承諾,實行動態管理,并及時公布“兩委”班子和成員工作目標完成情況,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通過推行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進一步規范了村干部行為,擴大了群眾民主權利,化解消除了村內矛盾,促進了全村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該村連續11年無一例政策外生育現象,18年無一例到鄉鎮以上上訪案件。
三、積極創建工業基地,搭建群眾共同致富平臺
為加快黨建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的轉變,該村黨支部大力開展了“支部建基地,黨員帶農戶”活動,搭建了黨員干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平臺。結合本村實際,規劃建設了工業發展基地,走出了一條以工興村,以工富民的新農村發展路子。
在創建工業基地的過程中,該村黨支部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為工業基地創建“硬”件環境,先后在村北開通了*鎮鎮區南環路,在村南開通了通往林慮山風景區的迎賓路。2003年,該村在鎮區南環路兩側規劃了占地500余畝的工業小區,并投資完成了工業小區內的水、電、路等配套工程,為招商引資創辦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村黨支部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黨員干部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共引進外資5000多萬元。為加快工業基地建設步伐,村干部和黨員帶頭上項目,做給群眾看,帶領群眾干,90%以上的黨員有了自己的致富項目,截止到2005年底,全村共有工業企業15家,解決了本村及周邊村2500多名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拓寬了農民致富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
四、大力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良好的經濟基礎為大力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提供了條件。近年來,該村共投資90余萬元,為各家各戶免費安裝了自來水,修建了4800米排污管道,硬化了60條大街小巷,興建了村民健身活動場所,為群眾創造了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投資購置了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具,為村民免費提供農業生產服務。投資13萬元在村西新上節水工程,共鋪設地埋PVC管道4000余米,大小出水口70余個,使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達到了節水灌溉。在此基礎上,該村每年都要拿出1萬余元,向貧困戶、貧困黨員、70歲以上老年人、60歲以上老黨員發放慰問品、慰問金。每年年終向全村群眾發放大米10000余斤,食用油2000余斤,每年為全村群眾免費辦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該村呈現出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
- 上一篇:機械工程教學體系論文
- 下一篇:學歷與職業教育結合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