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創業青年先進事跡

時間:2022-05-20 11:41:00

導語:十佳創業青年先進事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佳創業青年先進事跡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潛心鉆研興棗業;拜師求藝歷苦辛;做大做強為棗農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買了多種棗樹管理的書籍,晚上細心鉆研,白天田間實踐、聽外地專家授課,或共同研究紅棗生產,互相交流種棗經驗、隨著棗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越來越感到知識的缺乏和技術的落后。他從報紙和互聯網上看到**、**等地鮮棗產值過萬元,于是千里拜師求技、聘請了**滄州棗業研究所長**教授、**冬棗專家**等作為技術顧問,從而大大提高了示范基地棗業生產的技術,增強了基地棗業的經濟效益,擴大了示范基地和棗業協會在全縣的聲譽、為了進一步把棗業做大做強,組建起集生產銷售、科學研究、宣傳推廣為一體的××*棗業合作社、提出了“走合作路、啟科技門、繪致富景”的發展口號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今年“五四”青年節,團縣委隆重表彰了“全縣十佳青年創業明星”,××*棗業合作社理事長××*便是其中之一,他敢想敢干、艱苦創業,揚棗業之龍頭,為群眾謀福利的動人事跡,被干部群眾廣為傳頌。

潛心鉆研興棗業

2000年,新世紀的鐘聲剛剛敲響,22歲的××*高中畢業后,懷著建設家鄉的雄心壯志,回到了故鄉――**鎮北山底村。面對著人均一畝的瘠薄土地,這個新時代的青年人十分清楚:僅靠傳統的種植模式和種植辦法是難以致富的。經過認真地調查和周密地分析,他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本村水少、地薄的實際狀況結合起來,將宜種宜栽的植物同市場價格、產品銷路結合起來,最后選中了一個致富門路――栽植大棗。

在父親的支持和幫助下,他首先在自家的責任田里栽植了三畝冬棗樹。買了多種棗樹管理的書籍,晚上細心鉆研,白天田間實踐,經過苦心鉆研,精心管理,一年初見效益,二年畝均三千,第三年,他的棗樹畝產躍過1000公斤,畝均收入超過7000元。種棗在周圍村子小有名氣。然而,他并沒有滿足取得的成果,為了讓紅棗產業上規模、上效益,帶動鄉鄰共同種棗至富,2004年春,××*在山下平川地帶承包了200畝土地,建立起全縣第一個紅棗示范基地,同時,成立了**紅棗研究所的網棗業公司,建立了**紅棗協會,使全縣種植棗樹的棗農和鄉土專家聚集一堂,或聽外地專家授課,或共同研究紅棗生產,互相交流種棗經驗,從而大大推動了全縣棗業的迅速發展。

拜師求藝歷苦辛

隨著棗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越來越感到知識的缺乏和技術的落后。他從報紙和互聯網上看到**、**等地鮮棗產值過萬元,于是千里拜師求技。2004年“五一”,他安排好基地的工作后,不顧路遙人擠,獨自踏上去**的火車,由于沒有座位,他在車上整整站了17個小時,他的精神打動了**滄州農科院棗業研究所所長**,王教授欣然接受了××*的邀請,親赴**指導棗業基地的生產,并肩負起顧問之職。2005年初,××*又去省農科院果研所拜訪李登科副所長,不料到太原下車后,發現錢包被偷走了,沒錢乘車,更沒錢吃飯,他忍饑挨餓步行30余里地趕到果研所。然而,李所長卻去鄰縣下鄉,一時回不來,××*只好在辦公室里等待,直到傍晚7點多,李所長才回來。他看到風塵仆仆、精神欠佳的××*,忙問××*吃了飯嗎?××*含淚告訴了當天發生的事,李所長十分感動,當機為他安排了食宿,次日又免費讓他帶回了10余種新品種的棗芽,讓他回家在示范基地里嫁接,并答應做**棗業的技術后盾。

此后,他又到**、**、北京等地拜師求藝,先后與山西棗業聯合會、山西農科院果研所、中國棗業研究中心等單位達成技術共享合作協議,聘請了**滄州棗業研究所長**教授、**冬棗專家**等作為技術顧問,從而大大提高了示范基地棗業生產的技術,增強了基地棗業的經濟效益,擴大了示范基地和棗業協會在全縣的聲譽。每天,示范園里人來人往,取經棗農絡繹不絕。2006年,××*以**紅棗協會的名義,牽頭對禹王、胡張、裴介等鄉鎮的2萬畝棗樹實施了無公害綜合技術承包,使紅棗優質率達到了96.3%;畝產平均提高20%多,增收1572萬元,當年,紅棗協會獲得省科技廳“農村技術承包三等獎”榮譽。

做大做強為棗農

為了進一步把棗業做大做強,2006年底,××*在紅棗協會的基礎上,組建起集生產銷售、科學研究、宣傳推廣為一體的××*棗業合作社,提出了“走合作路、啟科技門、繪致富景”的發展口號,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運用“五統”(統一建園、供應、技術、品牌、銷售)、“三免”(免費提供信息、技術培訓、上門指導)、“一低”(低于市場價供應農產品)、“一高”(高于市場價銷售產品)的管理方法,深受棗的歡迎。各村棗農紛紛加入。

××*經常同技術人員一起,深入到社員棗園中進行技術指導。秦家埝的**幾年前載植2畝冬棗,因缺乏技術、不懂管理,入社之前棗樹均為零星掛果,年收入僅幾百元。加入合作社以后,通過專家指導、技術培訓,所產棗果色澤、亮度、甜度均有了大的突破,提升了單位棗果的含金星,畝均產量也達到了4000斤,年收入畝均16200元,秦志勇本人也成了本村及附近小有名氣棗樹專家。河津的堡子溝村,有栽植棗樹的傳統,但由于品種落后,管理方法不當,導致棗果質量差、產量低,經濟效益不好。該村村委會攜部分群眾代表來合作社參觀學習后,由合作社選派專家深入該村經實地考察,對該村的800畝棗樹全部進行了高接換頭、品種更新,使該村的棗果產量、效益連年提升。該村的138戶棗農均自愿加盟入社,棗林由合作社進行科學管理。堡子溝村也成了河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示范村。

目前,合作社注冊資金210萬元,擁有技術型人才30名,高級管理型人才10名,輻射全縣6個鄉鎮及運城、河津、聞喜3個縣市,自愿加盟入社的棗農360戶,現管理的棗林面積3100畝,帶動發展近30000畝。不少鄉親也因此改變傳統農業富了起來。

××*憑著敢想敢干的精神和扎實苦干的作風,將棗業做的越來越大。今天,剛到而立之年的××*信心更足,干勁更大,他決心乘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勁東風,技術上水平,棗業上規模,棗園上效益,帶領合作社上臺階,帶動廣大棗農一起借棗發大財,以棗致大富。樂為鄉親拓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