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理輔導若干問題的探

時間:2022-09-10 06:56:00

導語:關于心理輔導若干問題的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心理輔導若干問題的探討

心理輔導是運用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技術,幫助個體達到心理優化的過程;它通過心理測試、心理調整、心理會談等方法,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使學生了解自己與環境,增進身心健康,獲得良好的適應。長期以來,分數成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準標,學生的心理發展變得無足輕重。許多有關生理、心理方面的常識只靠學生自己去摸索認識,許多潛在的生理、學習障礙靠自己去克服。多少年來,唯一得到家長、學校、社會認可的教育效益是高分出人才。因而,學生獲得的是超負荷的期待、苛求、嚴厲和不寬容。

然而,據一項抽樣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各種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問題明顯上升。當代中學生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比例高于其他人群。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初中生占,高中生占,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偏執人格和反社會人格兩種。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應付挫折、人際交往、青春期心理適應、休閑與消費等方面的困擾,并表現出種種不良行為,如打架、罵人、說謊、吸煙、喝酒、賭博、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由此說明,應試教育使學校教育顯得單一,尤其面對學生心理成熟落后于社會化過程這一實事束手無策,往往把心理問題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以德育代替心理輔導,優化學生心理成為一句空話。心理輔導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為宗旨。它應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提倡,使其發揮特有的育人功能。

一、心理輔導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輔導不是說理和替代,而是一種協助和服務。這一方面要有各種情景的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實踐體驗、思索選擇;另一方面學生自始至終是主體。過去人們對學校教育的埋怨往往集中在專業與社會需要脫節這點上,但調查表明,學校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學生的素質疏離于社會實際,突出的表現是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生活面前,顯得茫然無所適從,且越來越窘于應付,產生適應能力的危機。因此,實施心理輔導,使學生先成人、后成才,是現在和未來教育均不能逾越的一個階段。心理輔導作為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基于如下因素。

心理輔導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前提

心理素質,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特點,它是心理發展水平的總和。學生的求知和成才,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精華,只有通過個體心理機制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在人格特質中,學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開放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自我調節的關鍵。因此,學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心理輔導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它不是單純的傳授,而是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學性,主動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二是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指導其改變不良行為,消除困擾,適應環境。三是進行良好的行為訓練。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增加心理營養、滿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進行具體的輔導,在輔導活動中,要遵循如下原則:心理輔導不是說教,是聆聽;不是訓誡,是接納;不是教導,是引導;不是控制,是參與;不是偵訊,是了解;不是遏止,是疏導;不是做作,是真誠;不是表面服從,是內心轉化。

心理輔導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動力

心理輔導與人格發展密切相關,并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輔導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的對自身的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人格的發展,并且,客觀的價值觀念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同時,心理輔導并不是消極地附屬于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積極能動地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方式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輔導采用心理換位法,與被輔導者的心靈溝通,從而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變得更加自覺深入。

心理輔導對人格發展的這種促進作用,決定了它必將給個體人格發展帶來廣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心理輔導影響人格發展的水平。這是因為,一方面,發展使學生產生一種求知需要,它成為個體積極攝取文化信息的動力源泉,必然推動人格發展接收心理輔導所提供的正確信息;另一方面,人格的發展又使主體更自覺、主動地接受心理輔導。因此,人格發展總是與心理輔導的要求指向一致,并不斷走向成熟與開放。②心理輔導能維持人格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心理輔導根據個體的需求,溝通其與環境的關系,并以此影響學生內在的行為方式,求得最佳適應。自我意識障礙是導致人格異常的重要原因,當一個人的認識過于固執時,就會產生心理問題,表現出對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為無目的,自制力差,經常處于沖突焦慮之中。心理輔導則綠化了這片人格荒漠,使其消除這種心理障礙。③心理輔導影響著人格發展的方向。心理輔導不斷地對學生的人格發展進行著認識、評價和調控,不斷地改變著自我對人格發展的態度和要求,使他們認識到人格應朝什么方向發展,以及怎樣才能實現這種發展。心理輔導使學生不斷認識、檢驗自己人格發展的合理性,如果不切實際,或出現個別偏差時,心理輔導則會協助學生及時調整,從而使人格健康發展。

總之,心理輔導作為學生人格發展的調控手段,施加的影響是積極的。但還要看到,心理輔導的這種影響是隨著學生的認知發展而增大的。認知水平低的學生,自我意識較弱,心理輔導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則小,隨著自我認知水平的提高,心理輔導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便逐漸增大。

心理輔導是開發學生潛能的條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開發人的潛能資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輔導為二者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潛能包括四個方面:智慧、情感、創造和超越感。學校教育則側重對學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開發。亦即開發個體內所具備的潛在的學習能力和動力。潛能的開發有賴于個體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但學業失敗會降低學生的自信。所以,心理輔導將通過與被輔導者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協助當事人認識自己,進而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心理輔導主要創設如下助人情景。一是創設嘗試情景,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使其得以自我實現。二是創設選擇情景,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使其投入地生活一次,從而確立自己的位置。一個小制作,一次角色轉換,都能激活學生的創造性,它是潛能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因為對創造活動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創造欲望。因此,自主選擇、成功體驗能使內在的生命力和潛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二、心理輔導的功能

心理輔導在激發學生道德情感,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需求,促進他們的人格社會化等方面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活動方式。它以情景體驗、角色扮演、討論分析、談話溝通、行為訓練、心理陳述等活動形式,解脫學生沉重的精神負擔,從而使個體能以較高的認知水準、樂觀而穩定的情緒為核心,以具備心理調適能力、把潛能發揮為動力,在各種行為反應中展現健康的自我。心理輔導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心理品質是個體在認知、情感、意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認識興趣與能力、社會適應與情緒調控能力、自我意識與意志品質等,它是人腦的一種特殊機能。心理品質的形成,是受遺傳、環境、文化等因素制約的。良好的教育往往為心理品質的形成打下堅固的基礎,使人享用一生。但從傳播的角度看,教育的結果是導致受教育者的心理行為發生合目標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又依賴個體的心理品質。同樣的文化信息,有的很容易接受內化,并外顯教育者期望的行為;有的則拒之門外,難以同化,這正是個體心理品質差異使然。任何文化信息必須經過個體心理的過濾,才能賦予意義,變為內在的品質。人的心理品質的優劣,后天習得方式很重要。但是,在同樣的教育條件下,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質。影響健康的心理品質形成的因素十分復雜,其中心理輔導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它在優化學生心理品質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

其一,認知優化。心理輔導優化學生獲得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對周圍環境作出反應的過程,消除其認知結構中的異?,F象,促進認知結構各要素間的關系相互協調發展。

其二,情感優化。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一種反映,是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心理輔導調節學生的情感需要,使其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以及兩極性波動。弱化情緒的易激性,強化情緒的可控性。中學生正處于歲的花季,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情感世界紛繁多彩,頗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情感反應強度。心理輔導應以滿足學生的正當情感需要為前提,使他們認識到情感與生理、心理發展的關系,增強理智感以及對美的體驗。

其三,意志優化。意志是人在意志行動中有意地、積極地、理智地和頑強地變革某一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以及為實現預定的目的時所表現的那種調節自我、克服困難的主觀能動性。心理輔導常協助學生克服內部障礙,提高意志行為水平,使學生不為偶發的誘因所驅使,從以狹隘的動機為主向比較遠大、現實的動機發展。失望、痛苦、沮喪、冷漠,不是消弱意志,而是砥礪意志。一個人在困難面前低頭是意志薄弱,但在困難面前沖動同樣也是意志薄弱的表現。人只有在實現預定的目的過程中,遇挫不驚,并能深思熟慮地加以克服困難,才會顯著地表現出意志的作用??傊?,學生的意志是在現實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它不僅對學業成敗有重要意義,而且在自我修養方面也具重要意義。因此,心理輔導以真善美的文化氛圍,給學生以感染和示范,幫助他們志存高遠,使意志品質的發展趨向自覺、果斷、自制、堅韌。

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心理輔導活動的主體性、探索性使學生較易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可以影響他們對滲透在輔導內容中的道德規范產生興趣,促使其由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的轉化。心理輔導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功能有四個。一是提高功能。通過心理輔導,學生可以彌補欠缺的道德知識,同時,道德判斷和評價能力也會不斷提高。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道德認識呈現上升、獨立、自覺的特征。二是激勵功能。心理輔導外顯的價值信息滲透在學生的道德認識過程中,同化原有的道德認識,以達到新的水平。學生憑借這種激勵作用,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分析、檢測。由于激勵的介入,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訓練、形成則受到內在力量的驅動,效果更佳。三是調控功能。面對各種道德情境,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學生必定表現出各種道德行為習慣,有的則表現為不良行為習慣,并帶有年齡、性別差異明顯等特點。心理輔導對此的具體措施有;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培養其榮辱感;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喚起他們的自尊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作為疏導改良的突破口;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強化其道德意志水平;堅持行為訓練,使學生德、智、體、心理優化協同發展。

順利實現社會化

社會化是指學生不斷適應社會的要求,在與社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學習和內化社會文化而勝任社會所期望、承擔的角色,并相應地發展個性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輔導具有兩方面的功能。第一,促進個體行為和社會達成一致。比如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角色緊張,就是適應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心理異?,F象。心理輔導則要理順他們對承擔社會角色所產生的不協調情緒,抵消不安、緊張、恐懼的心理反應,使挫折感變為成功感。成功的輔導由期望、機會、評價三要素構成。期望是輔導者對學生積極的要求,期望值不要過高或過低,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機會是心理輔導通過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我實現的機會,為他們發現發展自己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以便成功地步入社會;評價是輔導者對學生實施的鼓勵性評價,目的在于淡化其自卑,強化其自信,為他們的發展創造一個激勵性環境。心理輔導的成功機制在于客觀的審視自我的情感活動,推動認知向行為、他律向自律轉化。因之,心理輔導是一種心理按摩,是一次心理美容,它撐起傾斜的精神,純潔不良的情感,尋回失落的信息。第二,人格化功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自我的人格特質,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位置。心理輔導通過培養人格健全獨立、富有創造性的個體來滿足社會的需要,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

三、心理輔導的機制

心理輔導實際上是為學生排憂解難與學生能動地自我調適的統一。它之所以能發揮多種功能,是因為自身具有獨特的機制。

趨同機制

有關研究表明,個體心理發展主要由四個子系統組成。一是生理系統。它包括遺傳素質和生長成熟。遺傳素質為個體的心理發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是心理發生發展的物質基礎,它的個別差異為個體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遺傳素質的特點會影響社會對一個人的態度,從而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發展。生長成熟是一種通過基因來指導發展過程的機制,成熟的規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心理發展的順序。二是環境系統。它包括宏觀、微觀和心理環境。宏觀環境主要是指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民族心理等,它為個體心理發展提供了總條件、總背景。微觀環境又稱個人環境,它是個體所處的具體生活的環境,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等,它影響和決定著個體心理發展的具體內容。心理環境是一個人內心所感知的環境,外來信息必須經過它的過濾,才能發生作用。三是心理系統。它包括已有的心理因素和有待發展的新的心理內容,它由各種心理要素構成。四是活動系統。主要指個體有目的、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個體正是在各種活動中形成了穩固的個性傾向和各種心理特征。

個體心理的發展是以上各系統間交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面心理輔導所表現的尊重、理解,不僅增加了學生對環境刺激的承受力,使之抵御不良反應;另一方面,生理素質、環境和已有的心理因素在個體活動中的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矛盾運動,是推動個體心理發展的終極動力。心理輔導信息滲透在這種矛盾運動中,起到調節、規范、趨同的作用,矛盾各方始終呈現均衡、流暢和協同,有利于發揮整體效應。

再從個體心理發展的動態系統來看,它使得個體心理發展總是處于多向相互沖突中,給個體心理發展帶來了多種可能性。比如良好的環境能促進心理發展,反之,如果缺乏相應的環境刺激,就會導致心理適應不良。心理輔導通過讓學生參與各種訓練活動,由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支配行動,使個體有效地達到正向趨同的目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心理輔導具有能使個體心理發展的各子系統間逐漸趨向于輔導內容的趨同機制。

整合機制

心理輔導給學生以自信,使其懂得弱者困于環境、智者利用環境的道理。自信作為一種心理素質是通向自我實現的橋梁,在自信情景中,個體可以抑制悲觀情緒,超越自我。而德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規范過程,個體被動適應它提供的道德常模。如何做一個成功的人,主要由學生自己習得。心理輔導則有助于把德育的規范過程和學生在心理輔導活動中體驗的情感整合起來。

心理輔導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處境和痛苦,并給予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對一些原來素質低、適應能力弱的學生來說,心理輔導使使他們重新認識自己,體驗到“突然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我”的情景,并有可能改變他們被德育遺忘了的自卑心態。

另外,心理輔導由于經常采取宣泄、緩解等方法,一方面彌補了德育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滿足和激發學生的情感需要,使他們的價值取向與做人準則得到良好整合。這種整合融合著個體對人生的領悟,并促其進入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一旦在個體心理品質中鞏固下來,變會在現實生活中顯示出一種定勢力量,就會對人生的成功產生一種推動作用。

訓練機制。

傳統的教育方式將學生當作被動的接受器,依據刺激、強化的方式達到道德的內化。因而,學生易形成逆反心理。這是因為學生的需要未得到重視與滿足,造成心理失衡,而通過抗拒外部期待,求得心理平衡。從培養的角度看,訓練機制應建在活動之上,并要注意如下問題。一是掌握特點。學生心理發展未成熟,具有過渡性、閉鎖性、動蕩性、社會性等特點。二是明確因果。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有:考試焦慮、學業負擔、師生關系不良、父母期望過高、家庭關系緊張、異慕、早戀傾向等,所以,首先要理清問題,而后干預影響。三是方法適當。情緒自控訓練、交往技能訓練、角色適應訓練、思維訓練等,無論是活動訓練還是操作訓練,都應根據學生特點精心設計,及時消除負效應。

情境體驗是訓練的關鍵,情境是影響個體行為的一切外因條件。訓練只有從當時的情景出發,才能促使學生實現角色轉換,心理換位,達到訓練的目的。影響學生行為的情景因素有兩方面。其一是必然因素。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自然場景,真切感受,才能讓學生學會生存,才能啟動內在動力,改變不良行為。其二是偶然因素。它無規律可循,給訓練對方帶來障礙,造成心境變化,情緒波動。此時的訓練目的在于強化其耐挫能力,讓學生懂得磨難是人生一筆可觀的收入。

綜上可見,心理輔導之所以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它獨特的功能和機制決定的。心理輔導的功能與德育有交叉,但又與德育有質的區別。與其說它是一種教育方法,不如說它是向學生心靈播種真善美的靈魂工程。因之,心理輔導不應狹隘地理解為服務和技巧,而應從促進學生心理與人格發展、提高整體素質水平方面去全面地認識和把握其深刻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