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一)

時間:2022-09-20 09:27:00

導語: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通過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以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由于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它在教學過程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認識媒體。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大量的是靠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來實現的。而且對學生來說,語言的鍛煉與發展也是培養思維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是教學中被廣泛應用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從教師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種傳授的方法;從學生學的角度講,它是一種接受性的學習方法。運用講授法,教師可以通過合乎邏輯的分析、論證,生動形象的描繪、陳述,啟發誘導性的設疑、解疑,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為全面系統的知識,并把知識教學、思想教育和發展智力三者有效地結合起來使之融為一體,相互促進。

講授法一直是教學史上最主要的教學方法。雖然后來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被引人教學領域,出現了演示法、實驗法等,但這些方法手段都不能不和講授法相結合,并由講授法起主導作用。因此,無論過去還是當前,講授法都應是學校教學中既經濟又可靠,而且最為常用的一種有效方法。然而,由于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恰當地運用講授法,形成了滿堂灌的僵死局面;也由于有些人從理論上錯誤地認為學生接受教師的講授必然是機械被動的學習,所以,在目前教學方法改革中,有些人把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質量不高歸罪于講授法,認為它是注入式教學的代表而備加攻擊、否定和排斥。這種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講授法的錯誤傾向與觀點,必然會給教學實踐帶來很大危害。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講授法又可以表現為講述、講解、講讀、講演等不同的形式。這些形式又各有自己的特點。

講述,是以敘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解,是教師向學生說明、解釋和論證科學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講讀的主要特點是講與讀交叉進行,有時還加人練習活動,既有教師的講與讀,也有學生的講、讀和練,是講、讀、練結合的活動。講演,是教師對一個完整的課題進行系統的分析、論證并作出科學結論的一種方法。它要求有分析、有概括,有理論、有實際,有據有理。這種方法多用于中學高年級的教學活動中。

這幾種形式都是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師采用這些方式,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聽講的方式,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緊密結合起來。否則,就容易導致注入式的講授。

(二)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問答法,是教師和學生以口頭語言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

談話法也是一種歷史悠久、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國古代教育家孔丘,就經常用談話法啟發學生思維,傳授有關知識。古代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96~前399)也曾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并稱之為“產婆術”。在現代學校中,談話法也在各科教學中廣泛地采用。其優點是便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喚起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教師通過談話可直接了解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獲得教學的反饋信息,改進教學。

談話法的形式,從實現教學任務來說,有引導性的談話、傳授新知識的談話、復習鞏固知識的談話和總結性談話。無論哪種形式的談話,都要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開展不同形式的談話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是發揮談話法作用的關鍵所在。

(三)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討論法的優點在于,由于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互相啟發、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情緒,培養學生鉆研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討論法既是學習新知識、復習鞏固舊知識的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方法。它既可以單獨運用,亦可和其他方法結合運用。學習新知識的討論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一定的理解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因此,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采用。

(四)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包括參考書)獲得知識、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教學方法。

讀書指導法的特點是既強調學生的“讀”,又強調教師的指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必須從指導閱讀教科書開始。因為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中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雖然各門學科的性質不同,對學生閱讀指導的具體方式不同,但都應該注意加強對學生的預習和復習活動的指導,也應注意在各科內容的講授過程中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學生閱讀課外讀物,不僅能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內學習的知識,而且能開拓知識領域,滿足多方面興趣,豐富精神生活,進而發展智力和能力。因此一些教育家稱課外讀物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教師必須認真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選好讀物,同時要教給他們閱讀的順序和方法,指導他們做好閱讀筆記。

讀書指導法不僅是學生通過閱讀獲得知識的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但采用這一方法,必須把學生的讀作為主要方面。不管哪種形式的閱讀,都應教育學生要專心致志,學思結合,質疑問難,“勤讀勤記”,理論聯系實際。

運用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學生的知識結構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教師要運用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使學生掌握知識,并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能力,最為重要的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一番必要的加工,實行科學的組合,并按一定的程序,組成合理的教材結構,使教學內容具有邏輯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把教材上處于靜止狀態的知識信息變為輸出狀態的知識信息,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知識結構。因此,教師要在課前認真鉆研教材,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力求做到系統性強、概念明確、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易適度,符合思想性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對哪些內容采取講授法,哪些內容采取談話法或討論法,都要作出恰當的安排。

2.教師的語言要清晰、簡練、準確、生動,并富有感染力。師生的活動是以語言為中介的。運用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教師語言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教師要用語言進行講授,用語言組織和引導學生學習,就必須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教材上的書面語言轉化為適于教學的口頭語言,并能清晰、簡練、準確、生動地表達給學生,還要通過富有啟發性和感染力的語言,組織和引導學生不斷深入領會和掌握教材內容。同時,教師還必須注意語言表達過程中的舉止與神態,這是無聲的語言。它能支持、修飾教師的言語行為,更能幫助教師表達難以用言語行為表達的感情和態度。

3.善于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無論是講授、談話,還是討論和指導學生獨立閱讀,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組織和引導學生解決疑難,使學生思維活動不斷處于積極狀態。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富有啟發性和思考價值的問題,并要依據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況,使這些問題明確具體、難易適度,以便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鼓勵和引導各類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并抓住學生認識中模糊不清的地方或錯誤之處,有針對性地加以糾正,以促使學生認識活動的深化。

4.恰當地配合和運用板書。在運用語言進行講授、討論、談話的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配合和運用板書,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要注意兩點:一是合理規劃板書的布局,板書要工整美觀、字跡規范;二是安排好板書內容,力求做到重點突出、簡明扼要。為此可適當利用一些線條、箭頭、圖表等,對文字作補充說明,使學生加強對教材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