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
時間:2022-09-20 09:42:00
導語: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
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內容和藝術形式,使學生通過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們的性情,培養他們正確的態度、興趣、理想和審美能力的方法。
在教學中,不少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而忽視理想、態度、興趣和欣賞能力的培養。而這些方面在人的成長中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學生只有樹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確的態度和興趣,具備了對美的欣賞能力,才能保證他們所學得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發揮積極作用。因此,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很強調教學中對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的運用。
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欣賞法。這一方法最主要的特點是,通過教學中的各種欣賞活動,使學生在認識了所學習的事物的價值之后產生出積極的情感反應。在中小學教學中,各科教學對學生的興趣、態度、理想等都會發生影響,但由于學科性質的不同,欣賞法也表現出三種類型。一是藝術美和自然美的欣賞,如對音樂、美術、文學作品和大自然的欣賞,有助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精神生活。二是道德行為的欣賞,如對政治、歷史、語文等教材中有關某個人物或某件事所表現出的道德品質或社會品德的欣賞,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理想和情操;三是理智的欣賞,如對科學研究中追求真理、嚴密論證、發明創造、探索精神的欣賞,有助于培養學生濃厚的求知興趣、科學態度和繽密的思考能力。由于各學科性質和內容的不同,欣賞活動的途徑也不同,通常有觀察、聆聽、模仿、聯想、比較等。教師可利用多種機會,通過這些欣賞活動,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一般來說,欣賞法在教學過程中應作為與其他方法配合的輔助性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與其他方法有機結合,則能大大激發學生自覺、愉快的學習動機,形成有益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而在音樂、美術和文學作品教學中,欣賞的方法應作為一種常用的、主要的教學方法。
運用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引起學生欣賞的動機和興趣。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之前,要先講述或講解某種文學或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故事、鐵事等,學生有了這些必需的知識準備,就能產生欣賞的動機和興趣,引起欣賞的心向。
2.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反應。欣賞活動是認識事物價值的情感反應。教師在欣賞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各種情境,或通過聲調高低緩急、面部表情及動作表情的變化等,給學生以暗示,激發他們驚訝、贊嘆、欽佩、景仰等一系列情感反應。同時,教師還要隨時注意發展學生想像能力。想像力越強,情感反應越容易產生。
3.要注意學生在欣賞活動中的個別差異。每個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不同,興趣各異,所以對同一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各不相同。教師要對欣賞能力低的學生進行耐心輔導,幫助他們提高欣賞水平。但不能拔苗助長,勉強行事。不能用同一的水平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
4.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對欣賞的對象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反應,就會表現出進一步學習與探究的愿望。教師要抓住這個機會,指導學生讀課外讀物,進行創作、表演等,使學生身體力行。通過實踐鍛煉,使學生把審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內化在自己的言行之中。
(選自《教學論》第七章第二節,李秉德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