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二冬事跡學習心得
時間:2022-10-23 03:20:00
導語:孟二冬事跡學習心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孟二冬:真正的學者
中文系系主任溫儒敏:我所理解的孟二冬
今天學校授予孟二冬老師優秀黨員和優秀教師稱號,我們作為孟老師的同事,感到鼓舞和驕傲。
孟二冬老師是我們身邊的英雄,非常平凡,以至于報上登出他的事跡,集中做大量宣傳,我們多少感到有些驚異,有點突然。因為他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跡或重大影響的成就,從不拋頭露面,連學術會議都極少參加,甚至可能系里有些老師還不認識他。但你仔細品味孟老師的為人為師,能體會到他在平常生活中呈現的人格的魅力。象孟二冬這樣的老師,中文系有不少,在北大許多院系也不少。可以說,孟二冬同志是北大教師群體的一個代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當代知識分子的高尚的品格。孟二冬不是制造出來的英雄,他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他在悄悄地改寫著英雄的概念,這些英雄就生長在普通的生活中。孟二冬的事跡喚起我們重新觀察思考北大校園里學者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我想,這是孟二冬的意義。
當前媒體大量報導孟二冬,對北大是好事,但我認為報導宣傳應當有度,有北大的特點,有學者的特點,實事求是,不必放大。希望通過對孟二冬事跡的表彰,讓外界了解北大,了解當代學者特別是人文學科學學者的狀況,同時彰揚北大的正氣。
三天前我們在這里開會慶祝北大中文系建系95周年,是比較低調的務實的慶祝,沒有邀請來賓,也沒有花籃標語,但我們談到了孟二冬,談到了北大中文系面臨的問題與措施。我們把學習孟二冬作為發揚北大中文系系格和學風的一件大事,一種新的動力。下面我談談自己對孟二冬的理解,也是我的學習心得吧。
第一,孟二冬是學問中人。
學問對于孟老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恰切地說是“職志”,是他的追求,他的習慣,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精神境界。有些人對做學問的人往往不理解,特別對人文學科,認為那不賺錢,沒有直接的效益,有什么用?值得把那么多精力投進去嗎?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學問特別是人文學科已經被邊緣化了,現在報考文史哲的學生就很少,很多人都敬而遠之。這當然也是人之常情,不可強求的。而孟二冬就以學問為職志,甘于寂寞,專注此道。1994年孟二冬拿到博士學位,留校任教,住在簡易的筒子樓里,生活是非常艱辛的,而且在北大中文系這樣的傳統學科,職稱提升的壓力也很大。孟二冬當時年輕,有才華,如果到外面賺錢,或者到某個生活條件優越的單位,機會還是不少的。還有某些人是一邊當著北大老師,一邊到外面兼職賺外快,這樣做的并不少。但孟二冬沒有受外界的誘惑,他選擇了比較艱辛清苦的學問之路,而且就做《登科記考補正》這樣一個資料性的冷僻枯燥的課題。一做就是7年,幾乎每天都要拎一罐水,到圖書館善本室看那些古籍膠片。7年過去了書的出版了,并不可能轟動,才得了3萬元,又用來買書送人了。以經濟頭腦來咂摸,這真是“賠本生意”,得不償失。但孟二冬就這樣“傻”,這樣執著癡迷于學問。這就是學問中人。
學問中人是真正進入了治學境界的人,那種求知、求真、求實的狀態,往往是不計功利的,雖然艱辛清苦,但一定很有樂趣,能獲得特有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所以孟二冬老師在他的書的后記中透露了這樣的心態:“在北大圖書館讀書,是十分愉快的事情,雖不能偃仰嘯歌,心亦陶然?!?/p>
我們要理解孟老師這種境界,宣傳中千萬不能把學問說成非???。對于學問中人,做學問的過程自然有許多精神愉悅和受惠。在當今一切都講求經濟效益的氣氛中,孟二冬這種潛心學術的精神和扎實的學風顯得比較另類,但這正是可貴之處,他讓我們知道,扎實做學問也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可以提升自己也提升他人的功德。
此外,從孟二冬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學問中有一部分屬于精神性、文化積累性的東西,并不能直接創造經濟價值,但可以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也是文化傳承與建設的需要。人文學科看起來是無“實用價值”的,但有“無用之用”,乃“大用”也。所幸在當今一切似乎都講“實用”的時代,還有一批讀書種子在癡迷堅守,以學問為職志,這種潛心學術的精神非常可貴,社會對這些人應當給予更多關照。如果人們從孟二冬身上體味到這一點,就是重要的收獲。
第二,孟二冬是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的當代知識分子。
人們一談到現在處于邊緣化的文科,特別是傳統學科,往往誤認為那些學者就是一批書呆子,只知道鉆故紙堆,不懂生活,沒有樂趣,最后積勞成疾,等等。有些報道也喜歡把英雄描寫成非常脫俗、甚至不近人情的人。但我看孟二冬老師不是這樣的。他不太愛說話,比較內向,但非常陽光,有健全的人格。我曾對采訪的記者說,“孟二冬是只穿運動鞋的教授”,他不是書呆子,平時非常喜歡體育,是中文系足球隊的主力隊員,還喜歡爬山。熱愛生活,樂觀進取,善待生命,這是孟老師的人生態度,人格氣質。在孟二冬教授生命的底色里,充滿著燦爛的陽光。正因為有這樣健全的“底子”,所以他得知自己患了大病之后,并沒有被擊倒,而是很快接受現實,積極治療,仍然保持樂觀的心態。他第一次動手術做了20個鐘頭,從死亡線上掙脫回來了,我們去看望他,見他絲毫沒有絕望頹唐,甚至還顯出某些幽默。第二次手術之后,他也明白病況的嚴重,但仍然坦然面對,照樣讀書、寫字、練書法。記得上個學期學校開運動會,孟老師居然要求參加項目,后來大家勸阻,他就參加了開幕式的儀仗隊。他在病中居然學會了開車,拿到了駕照。不能說在重大的人生挫折面前沒有半點沮喪,但孟二冬老師終究還是做到了坦然面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多大的毅力!這是多么陽光的人生態度!
孟二冬老師既能專注學問,又很有生活熱情,他愛運動,愛植物,愛孩子,有好奇心,有童心。他對妻子、女兒那種愛,那種融洽的家庭關系,令人羨慕。他的人格心理都是非常健全的,所以碰到困境才能超越出來,敢于扼住命運的咽喉,以大勇來面對任何困難。在孟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代知識分子的高尚品格和健全人格。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值得學習值得彰楊的。
第三,孟二冬非常有愛心。
我們都知道孟二冬老師為人師表,克盡職守,教學中有高度的責任感。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持?是愛心,對學生的無比關愛之心。這是當教師的最可貴的品質。
2004年3月,孟二冬教授從日本教書回來不久,主動要求到石河子大學“支邊”。到那里大約2個星期,就感到嗓子嚴重不適,平時他的嗓門很大,這時不得不使用麥克風了。后來醫生要他“禁聲”,但他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還是要堅持,每周10課時。他已經很痛苦了,但考慮的是到新疆一趟不容易,不能讓學生拉下課。他的心始終放在學生身上!4月26日上午上完最后一節課,孟老師在學生的掌聲中踉蹌走下講臺,咳出血來了。診斷后讓醫生大吃一驚。孟老師為什么堅持?也不是知道得了癌癥還不理會,大概他以為是比較嚴重的炎癥,所以還是教學重要,堅持下來了。這主要是出于教師的責任感,里邊又含有一顆對學生的“愛心”。有對學生的關愛之心,才有這種高尚的責任感。他在石河子大學任教才2個月,但和學生的關系就非常融洽,報上登有學生對他的那種關切與愛戴,是對孟老師愛心的回報,很是感人。
其實孟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是非常自然的,是一種人格的流露,并非簡單的職業要求。他指導研究生的學習非常有耐心,每次給學生評閱論文,都會提出大量具體的修改意見。甚至指導本科學生做學年論文,也一絲不茍,認真輔導,連一條注釋也要推敲,甚至還親自為學生找資料。更感人的是,就在他第二次手術的前一天,還把新入學的研究生叫來,在病床上為他們上課。這些盡責敬業的行為行為,都體現著一種難得的愛心,一種對學生的無比關愛之心。
現在有的教師太忙,學生又多,根本沒有多少精力關照學生,“放羊”現象嚴重。相比之下,孟老師這種克盡職守、為人師表的精神以及支撐這些行為的愛心就特別可貴,也特別值得提倡和學習。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各種各樣物質產品都在不斷增加,但愛心似乎在減少。我們有鮮花、有美酒,有汽車、房子等等,如果缺少愛心,就如同生活在無味的沙漠中。愛心是那樣寶貴,現在又有短缺的趨勢,所以孟二冬顯得可貴,他的確是我們的楷模。
我所看到和理解的孟二冬就是這樣一位有愛心、有責任感、有學術尊嚴,同時又非常熱愛生活、非常陽光的當代知識分子。他的身上體現了傳統道德文化與現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有一批像孟二冬這樣有品格的老師,北大就能保持她的精神的魅力,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更有效地抵制低俗浮華的空氣,就仍然稱得上是一塊學術凈土,也就能為中華文化轉型與重建做出不可替代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