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科學發展觀黨課講稿
時間:2022-10-15 10:14:00
導語:黨員科學發展觀黨課講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對象:基層干部、黨員;
教學目的:使學員懂得科學發展觀產生的背景、內涵、核心和根本要求;
教學提示:適當引用教學參考之內容;
教學時間:1.5小時。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發展觀是指人們對發展問題的總的看法。發展觀的問題很重要,會影響到發展目的、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等一系列重要問題??茖W發展觀是我們黨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總結國內外發展的經驗與教訓,深刻分析我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于我們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加快全面建設小康步伐,切實提高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因為如此,科學發展觀提出后,在黨內外和國內外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正是在黨的基本路線的指引下,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這樣一個時期,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并不是說這些年我們的發展有多大的問題,更不是說需要我們長期堅持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出了問題。而是說,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可否認,在我們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發展不夠全面,也不夠協調,持續發展能力較弱,如城鄉差距拉大、就業壓力增加、區域差距擴大、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社會的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的發展,等等。這些問題,有些是在中國發展的現階段難以避免的,有些則是由于發展觀的偏差所導致的或者所加劇的。而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正是在充分肯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努力把握發展的客觀規律,汲取人類關于發展的有益成果,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反映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客觀需要。經過20多年的奮斗,我們在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但我們現在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標,它還應包括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發展。顯然,要實現這樣的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和要求,靠傳統的發展觀是不行的,需要我們轉變發展觀念,樹立新的科學發展觀。
總之,新的發展觀既符合時展潮流,又符合當代中國國情;既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又包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政黨,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對全球、對人類的負責態度。如果將這一發展觀付諸實踐,將對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將對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應當說,科學發展觀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句話,準確而深刻地揭示了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內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共產黨人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圍繞的中心就是要滿足人民的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梢哉f,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人宗旨和理念在發展問題上的反映。
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還要求我們必須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曾明確指出,個人的全面發展正是共產主義者所向往的。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只是經濟的量的增長,還包括經濟結構的優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會的全面進步,歸根到底,是為了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
注重以人為本,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當前,堅持以人為本最生動最具體的體現,就是要切實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問題。應該看到,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我們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實了,我們就能凝聚起齊心協力戰勝困難、推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我們一定要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個道理,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覺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入手,通過發展經濟,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發展要全面、協調、可持續,構成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首先,發展必須要全面。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著眼于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發展,不可偏廢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其次,發展必須要協調。所謂協調,就是各方面發展要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再次,發展必須要可持續。所謂可持續,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為子孫后代著想。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可以說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它所涉及的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如何發展得更好的問題。
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是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我國發展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城鄉差距較大,導致所謂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連同“三農”問題,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的攔路虎,是我們必須啃下的“硬骨頭”。統籌城鄉發展,應該著眼于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同時,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思路,例如,應該注重從“農”外找出路,通過“三化”——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來促進“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
統籌區域發展的實質,是實現地區共同發展。應當說,在一個國家內部,發展不可能有“齊步走”的模式,經濟發展不平衡應該是個比較普遍的現象。由于歷史、地理、資源等方面的差異,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的問題比較突出,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地區差距不僅表現在東部和中西部之間,也表現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還表現在省、自治區內部地區之間。這個問題不解決,不僅影響到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同時還不利于地區的穩定。當然,解決這個問題,不能以犧牲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為代價,硬求發展平衡,而應該通過國家宏觀政策的扶持,加上發達和比較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等方式,來縮小地區差別,實現各地區的共同發展。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增進全體人民的福利。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和改革的深入,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出來。社會發展領域存在的問題,許多同經濟轉軌過程中政府職能不到位有直接關系,需要轉變政府職能。社會保障、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等領域有其特殊性,政府必須承擔起應負的責任。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實質,是人口適度增長、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國是人均資源比較少的國家,資源短缺將是伴隨工業化、現代化全過程的大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確定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選擇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技術政策乃至社會生活方式時,都必須充分考慮資源約束和環境承載能力問題。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的實質,是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順利實現中國經濟的振興。中國的國際經濟地位正在發生帶有根本性的變化。我們現在面臨著和改革開放初期甚至和10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環境。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條件下,我們不可能兩眼只盯著國內市場,必須兼顧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同時,對于那些在過去封閉經濟、進出口很少、外匯短缺條件下形成的體制和政策,要大膽改革,對于不適合的經濟觀念,要及時更新。要學會按照WTO的規則辦事,努力追求“雙贏”局面。這對于許多領導干部來講也是新的課題,但也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課題。
我國在發展問題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既不能以經濟發展代替社會發展,也不能因為強調發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經濟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更不能否定經濟建設這個黨的工作中心。我們必須在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基礎上統籌各方,促進全面發展。
教學參考之一
建國后不同時期的不同發展觀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就提出要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問題。1956年,同志發表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著眼于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各方面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觀點,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黨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強調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并提出了相應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口號,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后,鄧小平先后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發展是硬道理”論斷,推動了中國現代化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
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情況,鄧小平又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發展觀。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針對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先后提出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發展戰略。
按照十六大精神,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鮮明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按照“五個統籌”來推進中國改革與發展。
教學參考之二
對片面追求GDP增長說“不”
在過去的25年里,中國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超過8%的世界奇跡,但與此同時,在社會、環境等許多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在實踐中,存在著片面理解和追求GDP的現象。因此,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就要勇敢地對片面追求GDP增長說“不”。
因為GDP不能完全反映自然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它將質量好的和壞的產出一視同仁地計算在國民財富之中,這其中,難保不會有相當一部分是靠以犧牲環境和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獲得的。同時,由于中國人均資源不多,生態環境先天脆弱,加之中國20多年來盛行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中國現在每創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的粗放擴張型經濟增長方式,使得能源浪費大、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日益凸顯,這種情況如果不解決,中國將沒有足夠的資源和環境容量來支持今后的發展。
因此,我們要貫徹科學發展觀,就不能只把GDP作為測定發展水平的惟一標準,而是要將環境、資源、社會進步等包括進來。而這種把注意力從簡單、片面關心GDP轉向更為廣泛的發展視野,有利于我們今后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放在社會發展和加強薄弱環節上,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教學參考之三
綠色GDP與人發GDP
——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標準
目前,兩種新的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標準正悄然興起,這就是綠色GDP指標和人發GDP指標。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兩會”期間曾透露,國家統計局與發改委、國家林業局、國家環??偩值炔块T,正在加緊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國內生產總值核算體系,用以衡量經濟發展過程中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中國將首先對能源、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實物量”的增減情況進行統計,待條件成熟后,再進行綠色國內生產總值核算。
人既是現代化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其建設成果的占有者和享受者。發展的直接而外在的表現是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其深層次的內在蘊涵則體現在民主、文明、法治、生活質量、財富分配、人權保障等多方面。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不僅要追求GDP,還更應該倡導追求反映總體社會發展水平的“人類發展指標”——注重生活質量、人均壽命和文化教育等人文因素,充分考慮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如果只注重發展的速度而忽視效率,注重發展的物質因素而忽視發展的人文因素,忽視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壽命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提高,注重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而忽視對生態環境的呵護和反哺,這樣的發展絕不會給人民群眾帶來福音,也絕不可能對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產生價值和積極意義。
教學參考之四
近年來中央領導同志有關新的發展觀的論述
2003年4月15日,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說,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同年7月28日,總書記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好地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
2003年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會上,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全黨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
2003年11月21日,國務院總理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總編唐尼采訪時說,我們新一屆領導通過抗擊非典型肺炎這場疾病,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要注意協調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就如同一個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一樣,一定會跌跤的。2004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結業式上的講話中強調,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自覺地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