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偉大理論創新材料
時間:2022-05-27 11:39:00
導語:科學發展觀偉大理論創新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具有開創性的歷史作用。深入研究鄧小平理論的重要貢獻,對于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前進,具有重要的意義。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則。鄧小平理論最富生機活力之處,就在于強調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放到特定時代條件下和具體實踐中加以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一方面,鄧小平非常重視對冷戰之后世界新格局的梳理和時代新主題的揭示,透過紛紜復雜的國際現象,抓住世界格局新變化的本質,尋求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契機和基點。他精辟地指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當今世界的國際政治格局,給中國帶來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不僅提供了加快發展的寶貴時間,而且擴大了對外開放的空間??紤]和把握當代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問題,必須始終立足于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和時代主題。另一方面,鄧小平非常重視從時代變化的高度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從中把握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把握其所處的歷史方位,制定符合實際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由此得出結論: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正是這種富于實踐性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態度和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高超水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階段,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
堅持以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探索客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活力源泉。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規律所進行的系統揭示,形成了一系列滲透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精神的基本論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長遠指導作用。
——社會主義本質論。鄧小平從三個層面系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1)社會主義是實現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社會,(2)社會主義是在改革中自我完善的社會,(3)社會主義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這三個方面的有機統一,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鄧小平提出:我國還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為我們掌握中國的基本國情,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提供了依據。
——社會主義改革動力論。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出發,鄧小平精辟指出,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手段,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必然引起對外開放,開放也是改革。這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動力的深刻揭示和本質把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規律與現實條件出發,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經濟市場化不僅是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主要依托,而且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經之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把市場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之上,必須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運作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個偉大的創舉,不僅解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有效發展生產力的基本途徑問題,而且為建構新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經濟形態提供了理論指南。
——社會主義全面發展論。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主題與目標出發,鄧小平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發展的內容及其實現途徑,把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轉變為現實的建設實踐
。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機統一、協調發展。同時,實現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必須從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開辟多種有效途徑,包括實行富民政策、通過發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質、培育“四有”新人等等。這樣,就把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社會實踐。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保證。鄧小平領導全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路線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群眾觀點。
(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把生產力的基礎作用與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統一起來,是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鮮明特色。鄧小平在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一貫堅持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人民群眾。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首先表現在改革把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地調動起來,并且轉化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巨大物質力量。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出發,鄧小平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給予高度的重視。他善于概括人民群眾的新鮮經驗,并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來指導實踐,根據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實踐,敏銳地捕捉和把握中國改革開放的契機,不失時機地依靠人民群眾自己的力量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地發展,從根本上說正是依靠、發揮人民群眾巨大作用的結果。
(二)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銳利思想武器直接交給人民群眾,使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積極性迸發出來,形成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巨大力量,是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獨特創造。依靠人民群眾力量建設社會主義,首先必須使廣大群眾從那些陳舊觀念中解放出來,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思想、新觀念。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決定著人民群眾積極性發揮的程度。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關鍵在于尊重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
(三)把生產力標準與人民利益標準融為一體,是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重要方法論原則。物質利益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勞動者物質利益的逐步提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鄧小平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歸根到底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判斷各項方針政策是否正確,歸根到底要看能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際利益。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價值取向,作為判斷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價值標準,作為選擇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根本價值尺度,這就把社會主義真正建立在了人民群眾意志和利益的基礎上,從而獲得了持久的生機與活力。
從根本意義上來講,鄧小平理論是既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又滲透著中國共產黨人創新精神的科學理論,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創造,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鄧小平理論繼承和發展了思想,同時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是不會停頓、永無止境的。遵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進程,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使命。
- 上一篇:黨堅持和發展觀學習材料
- 下一篇:職教教師職業探討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