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開展三送工作學習材料

時間:2022-04-10 04:09:00

導語:民政局開展三送工作學習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局開展三送工作學習材料

去年以來,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開展“十萬干部下基層,排憂解難促和諧”活動的決定,市委、市政府為了深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也作出了在全市組織萬名干部下基層開展“送政策釋民惑、送溫暖聚民心、送服務解民難”活動的決定,拉開了干部下基層的帷幕?;顒娱_展以來,廣大干部走出機關,來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第一線,釋民惑、送溫暖、解民難,為老百姓辦了大量好事實事,下派干部得到了鍛煉,群眾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其意義和作用不容小覷。但是,“三送”工作畢竟具有短期突擊性,它是否應該常態化,在常態化的過程中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各級黨委、政府應該如何推進“三送”工作的常態化,對這些問題加以理論研究和探討無疑將對“三送”工作的健康有序開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試結合我們在三送一線的體會對此談點粗淺的看法,供“三送”理論工作者參考。

一、“三送”工作常態化是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各級黨委、政府今后工作的當務之急

“三送”工作常態化是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各級黨委、政府今后工作的當務之急。這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看:

(一)從理論上看,“三送”工作是我們黨聯系人民群眾的一貫執政理念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具體體現

從我們黨和政府的一貫執政理念可以看出,我們黨沒有自己的利益,她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確立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是為人民服務,正如同志所說:“我們這個黨是為了全中國人民的幸福而努力的,是為大多數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边@就是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為我們這個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奠定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我們黨一貫主張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的干部要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要看成是黨生死存亡的問題,黨及干部要養成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歷史發展到了今天,我們黨的宗旨和執政理念仍然如故,并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更加強調一切為民的思想。“三送”工作就是在這樣的思想和理論基礎上提出來的,它的出發點和著眼點與我們黨和政府一貫的執政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是有著深邃理論根源的。

(二)從當前改革和發展的實踐看,“三送”工作是解決當前農業農村矛盾,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推手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農業農村工作在取得舉世矚目成績的同時,由于快速發展,各種矛盾也逐漸顯露出來,影響農村改革和發展。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所謂的政績工程而致農民利益而不顧,在征地拆遷、土地流轉、圩鎮建設、山林開發等方面存在嚴重忽視農民利益的現象,一些基層干部以民為本執政理念比較淡薄,辦事不公,工作不細致,政策不透明,程序不到位,對農民不講誠信,致使一些利益受損農戶欲告無門,心存疑慮,產生對基層政府的不信任,近年來,從農村上訪群眾不斷增多,而且情緒越來越激烈就可見一斑。這些問題基本上是村村都有,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涉及農戶多少而已。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家政策的缺失,也有基層政府的“小政府”利益作祟,也有基層干部的不作為和亂作為,更有體制機制的導向錯誤。這些矛盾和問題不解決,將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最終影響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開展“三送”活動,機關干部下到基層,等于搭建了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平臺,由于有了“中間人”的“過問”,“強勢政府”和“弱勢農民”之間就有了平等對話的機會,僵局容易打破,問題容易解決。

二、“三送”工作常態化必須研究和解決的幾個實踐問題

在“三送”工作的實踐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目前農業農村工作中普遍存在著三大現實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村水利、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欠賬多;二是農村主流勞力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婦女和兒童;三是基層干部待遇低、不專職、不專業,工作力不從心。這三大矛盾和問題交互作用,影響著當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成為農業農村工作的瓶頸。開展“三送”工作,一大批干部來到農村基層,目的就是要利用政策、資源和人脈關系等優勢,解決社會矛盾,發展當地經濟,給農業農村工作帶來一絲清新的氣息,拉動或帶動農業農村工作向健康軌道良性運行,但如果不尊重和順應當前農村的客觀實際,建立起新的長效機制,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最終流于形式。那么,“三送”工作如何才能實現常態化呢?我們認為:必須建立三種機制。一是考核評價機制?!叭汀惫ぷ魇且豁椥碌幕菝窆こ蹋仨氂凶约合鄬Κ毩⒌目己嗽u價機制,即“三送”工作概念要清晰,要緊緊把握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特點和現階段農村存在的普遍問題對“三送”工作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科學界定,使其工作目標、工作標準、工作手段有相對獨立的定性、定量指標,可考核、可操作、可衡量,以便使“三送”工作能夠長期有效開展;二是資源統籌機制?!叭汀惫ぷ鞯闹饕攸c是“送”,這是它目前深受農民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萬名干部下到基層,能夠幫助群眾化解一些矛盾糾紛外,各駐點單位、干部還分別利用各種資源優勢,幫助所駐點解決了一些生產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但是,這種幫助和扶持目前仍處于資源分割、各顯其能的無序狀態,由于單位掌握資源的差異性,致使一些單位務“虛”多,務“實”少,長期如此,將使“三送”工作在一些地方失去人心。因此,應以市為單位,將“三送”工作所需資金、技術等資源加以整合,統籌安排、合理使用,這將有效提高“三送”工作的時效性、針對性;三是與日常工作相互促進的機制。我們強調機關干部下基層分民憂、解民難,但在目前情況下,在鄉(鎮)村一級卻已經出現所有工作都是“三送”工作的現象,長期以往,又必將使“三送’”工作失去自己的原動力和生命力。因此,有必要從現在起建立起“三送”工作和日常工作相互促進的機制,以保持“三送”工作的原創性和持久性,使“三送”工作永久保持其生命力。

三、“三送”工作常態化必須堅持三種理念,掌握三個原則

我們認為:在“三送”工作中,各級黨委、政府和下派干部必須樹立三種理念,用于指導“三送”工作的開展:一是短期輸血,長期造血的理念。機關干部下到基層,其發揮作用是短期的,有限的,不能包辦代替鄉、村干部的一切,因為,再好的發展思路,最終都要靠鄉、村干部去落實、去變現,“三送”工作做的再好,再有效,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農村所有問題,因此,“三送”工作必須以幫助鄉村干部,特別是村組干部培養自信,增強能力為主,讓村組干部在發展農業生產、帶領農民增收致富方面唱主角、當先鋒,“三送”干部在幕后幫助出主意、想辦法,必要時利用人脈關系幫一把,這樣,才能真正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隊;二是科學政績觀的理念。機關干部下基層,群眾最歡迎他們來實的,就是充分利用他們的知識、才干和人脈關系,給他們帶來資金、技術和項目,解決他們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一切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藍圖’”對他們來講都是災難性的。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下派干部必須克服’“虛、浮、燥”三種情緒,樹立起正確的政績觀,潛下心來,撲下身子,多把心思用在為民謀發展上,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切忌搞“假、大、空”。三是“抓根本、管長遠’”的理念。我們認為,今后“三送”工作應該兩手抓,即:一手抓硬件建設,著力解決當前農村中水利設施年久失修、鄉村道路泥濘難行,村莊環境臟亂差等問題;一手抓軟件建設,即重點關注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和兒童存在的醫療難、看病貴和致富無門等問題,關注城鄉低保、農保、醫保政策在農村的關懷救助死角,準確理解和綜合運用政策來解決一些特殊困難農戶的實際問題,使他們不因政策的不細致和不對接而導致無助。從上述理念出發,今后在“三送”指導中就應堅持和把握三個根本原則:一是“本末相宜”的原則。從社會管理學和社會控制論的角度看,政府對社會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歷來都是管理和服務并重的,“三送”工作是一種大服務,是管理的新形式,是特定時期的特殊手段,而管理卻是長期的,必須的,是本源的,值得警惕的是,我們絕不能片面夸大“三送”工作的功效而忽視對社會的正常管理,也不能什么都和“三送”聯系起來,管理是本,“三送”是末,絕不能本末倒置或逐本求末,單純、片面地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對政府的有效管理帶來后遺癥。二是“深挖內潛”的原則。在農業農村工作中,一個地方工作好不好,經濟發展與否,關鍵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農業農村工作的實踐證明,一個能人能帶動一方,影響一方。當前,農村基層干部普遍存在工資待遇低,精力不集中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好,“三送”工作就永遠不能結束。那么,如何較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呢?我們認為,眼下關鍵的還是要不斷地提高鄉村干部,尤其是村組兩級干部的硬待遇,要使村組干部崗位成為“香餑餑”,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村組兩級干部的積極性、創造性,著眼長遠,就是要著力選賢薦能,多做“把干部培養成老板,把老板培養成干部”的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把村組干部培養成政策清、能力強,想干事、會干事的多面手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人。三是“雪中送炭”的原則。當前,農業農村工作中基礎設施欠賬多,資金投入需求大,加上農村主流勞力外出,農村已基本不能組織起有效的公益投勞,“三送”工作就是要設法解決好這一矛盾和困難,多在農民群眾最急需、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長遠利益上下功夫,只有這樣,“三送”工作才能取得農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其常態化也才有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