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18 05:13:00
導語: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對推進農業創新體系建設,提高我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和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區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專題調研工作方案》的通知”(廳發〔20*〕101號)要求,自治區科技廳組成調研組,于9月21日至28日,采用問卷調查、填報調查表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對12個自治區直屬農業科研院、所(占區直科研院、所總數為29個的41.38%)開展了調查研究工作?,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自治區直屬農業科研機構基本情況
(一)科研機構的設置
自治區直屬農業科研機構目前是根據大農業中的農、林、牧、漁、農墾、水利和農機等不同行業的發展需要而設置的。
1、*農科院除本部有一批重點開放實驗室、研究室、研究中心外,下設10個研究所,分別是:水稻、甘蔗、玉米、園藝、經濟作物、生物技術、作物品種資源、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科技情報等。
2、自治區農業廳下屬科研機構有3個:*蠶業技術推廣總站、*柑桔研究所、*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等。
3、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下屬科研機構有4個:*水產研究所、*畜牧研究所、*獸醫研究所及*水牛研究所(掛“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牛研究所”牌子)等。
4、自治區林業局下屬科研機構有1個:*林業科學研究院。
5、自治區農墾局下屬科研機構有1個:*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內設茶葉研究所,相對獨立)。
6、*科學院下設科研機構有1個:*植物研究所(掛“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牌子)。
7、自治區水利廳下屬科研機構有1個:*水利科學研究院。
8、自治區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下屬科研機構有5個:*農業機械研究院、*水力機械研究所、*糧油科學研究所、*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
9、自治區氣象局下屬科研機構有1個:*氣象減災研究所。
10、自治區衛生廳下屬科研機構有1個:*藥用植物園。
上述自治區直屬農業科研機構共29個,其中除了*農業機械研究院、*水力機械研究所、*糧油科學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和*海洋研究所屬*首批由技術開發類轉制為科技型企業之外,其余的均屬社會公益類科研事業單位。(見“表一.*自治區級農業(涉農)研究機構一覽表”)。
(二)科研人才隊伍現狀
1、職工隊伍職稱結構情況:
20*年,29個區直農業科研機構有職工總人數2922人,其中研究員(正高)115人,占職工總人數3.94%;副研究員(副高)522人,占職工總人數的17.86%;助理研究員(中級)978人,占職工總數的33.47%,初級科研人員805人,占職工總數的27.55%,其他職工人數502人,占職工總人數17.18%。具有高、中級職稱的人員占職工總人數的55.27%。反映出我區自治區級農業科研機構科研隊伍中,高、中級人才占據較大的比重,層次結構比較合理(見“表二.自治區級農業科研機構20*年人才隊伍情況統計”)。
2、職工隊伍學歷結構情況:
20*年,區直農業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總數2922人中,博士83人、碩士509人、大學本科1105人、大學???37人、大專以下588人,具有研究生學位的占職工隊伍總數的20.12%。說明我區自治區級農業科研機構的職工隊伍的成份在逐步向高學歷發展,知識結構日趨合理(見“表二.自治區級農業科研機構20*年人才隊伍情況統計)。
3、職工隊伍年齡結構情況:
20*年,區直農業科研機構人員數2922人中,35以下的1131人,36—45歲的1010人,46—55歲的583人,56—65歲的198人。45歲以下的中青年人數占全部職工隊伍總人數的73.27%。表明我區自治區級農業科研機構的職工隊伍的年齡結構有逐步向年青化發展的趨勢(見“表二.自治區級農業科研機構20*年人才隊伍情況統計”)。
4、優秀科研人員
20*年,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7人、*優秀專家43人、*有突出貢獻專家28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5人、*“十百千人才工程”46人。上述各級優秀人才合計224人(次)。
(三)科研機構基礎設施和經費投入情況
1、科研設施和平臺建設
近十年來,區直各農業科研機構普遍加強了科研設施和重點實驗室建設,不斷打造科技創新平臺,為*農業科研和科技創新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農業科學院現已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寧分中心、農業部甘蔗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作物遺傳改良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作物學科人才小高地”、現代化低溫干燥種質資源庫、*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等一批起點較高的科研設施和研究平臺;*林業科學研究院1995年和20*年分別獲得國家林業局中南速生林繁育重點實驗室和自治區*優良用材林資源培育重點實驗室立項建設,并以2個重點實驗室為基礎,逐步將本院建成*乃至南方林木遺傳改良、良種繁育、森林資源保護、培育理論和技術的研究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學術交流中心和高級人才培養中心,為*及南方林業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水牛研究所在國家和自治區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平臺建設得到了跳躍式發展,2002—2005年,農業部先后在國債項目中安排了700多萬元,進行良種水牛種牛場的擴建和沼氣項目配套工程建設,目前種牛場種牛存欄達900多頭,每年可為全國提供良種種牛200多頭。與此同時,自治財政廳和自治科技廳等部門支持1000多萬元,建“*水牛研究所水牛遺傳繁育研究室”科技創新金源單位、“*水牛繁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牛系列中心以及“*水牛胚胎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水牛高新技術孵化中心等。目前該所實驗室擁有的食品設備已達315臺(套),其中單價5—10萬元的有10臺(套),10萬元以上的有18臺(套)。
2、科研手段更新
多年來,區直農業科研機構不斷探索和積極引進先進的科研手段特別是先進的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科研實踐中,使科研手段不斷更新和完善。*甘蔗研究所應用甘蔗組織快繁育苗技術先后對20多個甘蔗新品種進行快繁,生產組培苗1000多萬株,促進優良品種的推廣與更新換代,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該項技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該所近年還引進消化了“間歇浸沒生物反應器系統(簡稱TIBS)”進行甘蔗組織培養研究和甘蔗次生代謝物質綜合利用與分析的研究,其中,進行甘蔗組織培養每代增殖達30—40倍,極大地提高了一代的增殖率,從而使該所在甘蔗健康種苗與組培快繁技術方面的研究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該所還率先在國內開發應用PCR技術鑒定甘蔗宿根矮化?。≧SD)病原菌cxx,使RSD的診斷更加準確和快捷。該技術為*蔗區利用健康種苗防治RSD提供了保障,對健康種苗的生產應用起到了促進作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3、動植物良種基地建設
動植物良種基地建設是農業科研重要基礎設施,近年來引起廣泛重視,在區直農業科研機構中先后完成了一批農林資源圃建設和水產畜牧良種場建設,為農業良種科研成果的應用推廣奠定了基礎。*農業科學院現有各類種質資源和中間育種材料近6萬份,建立有多個國家品種資源圃和區域性的作物資源圃,保存有各類植物優異基因資源,先后建立了國家級甘蔗品種資源保育圃,荔枝品種資源圃,還分別建立了木薯、甘薯、淮山、馬鈴薯資源圃等;*林業科學研究院建立了國內最大的杉木良種基因庫,營造杉木種子園1000多公頃,生產良種1.8萬公斤以上,推廣應用于造林生產;*植物研究所建立植物園,擁有各種植物及瀕危植物3100多種,設立的植物標本館,藏有1.2萬種、40多萬份的植物標本,是國內不可多得的植物標本資源;*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在對區內茶樹資源考察的基礎上,建立了資源原始圃、標本圃2.3畝,共收集保存國內外茶樹資源共492個,是中南五省最大的茶樹種質資源圃之一,為*開發利用、選育新品種奠定了基礎;*水產研究所在國家農業部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國家級的羅氏沼蝦良種場、羅非魚良種場和南美白對蝦良種場,為全區乃至全國提供優質種苗;*水牛研究所把進行良種水牛種牛場建設當作基本科研平臺建設的主要項目。
4、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
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對于實現優勢互補、借鑒國外區外先進經驗,促進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等,均有重大意義。*林業科學研究院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與澳大利亞、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熱帶木材組織(ITTO)、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美國、日本、越南、泰國等10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成效顯著,使該院成為我國省級林業研究院所中的亮點;在開展國內聯合攻關和人才培養中,積極與中國林科院、湖南省林科院、云南省林科院、貴州省林科院等區外高校院所申報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等重要科技項目,爭取多出成果;與農業部沼氣科學研究所(成都)建立了*沼氣研發技術支撐與服務合作平臺;利用相關高等院校資源優勢,加強對本院科技骨干和技術人才的送培工作,先后選送了20多人脫產攻讀碩士、博士;倡導并積極參加南方片區省級林業科研院所聯誼會,與兄弟院所建立了信息交流與技術合作。*農業科學院先后與30多個國際農業科研機構和院校長期保持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多年來與美國、巴西、印度、古巴、埃及、泰國、菲律賓、緬甸等十多個世界蔗糖主要生產國家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關系。*水牛研究所建所14年來,積極開展國際技術合作與交流,與意大利、保加利亞、印度、巴基斯坦、美國、日本、巴西、菲律賓、泰國、越南等10多個國家在水牛研究和開發領域建立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多次應邀參加了在印度、菲律賓和委內瑞拉等國舉行的亞洲和世界水牛大會,并于2006年4月,在南寧成功舉辦了第五屆亞洲水牛大會。*畜牧研究所從美國等國家引進一批優良牧草親本進行繁育和推廣,在*石漠化地區生態治理研究方面,與新西蘭、斯洛文尼亞、日本等國家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已經取得良好的階段性成果。*植物研究所、*獸醫研究所、*水產研究所等在開展國際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方面,也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
5、科研經費投入
在區直農業科研機構中,絕大多數是公益類科研事業單位,各項經費主要由國家財政安排,因此,事業經費、科研項目經費的投入比較穩定,而且是逐年上升態勢,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經費在不同單位,情況有所不同,甚至相差懸殊。普遍反映,事業經費和科研項目經費偏少,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經費遠不能滿足科研事業發展需要。
向企業轉制的幾所農業科研機構中,普遍反映經費投入不足,由于沒有了事業經費來源的渠道,科研項目經費又十分有限,金融信貸渠道也不通,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經費來源少。因此,經費短缺已經成為改制后科研事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亟待解決。
(四)科研項目執行情況
1、科研項目來源
科研項目來源:一是國家有關部門下達;二是自治區有關部門下達;三是市有關部門下達;四是承擔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
2、科研項目的立項、成果鑒定
1997年以來,區直農業科研機構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地(市)廳級農業科研項目共2904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54項,占項目總數12.19%;省部級項目1226項,占項目總數42.22%;地(市)廳級項目1152項,占項目39.67%;橫向合作項目167項,占項目總數5.75%。自治區級科研院所157423.51萬元,比十年前1997年的29446.32萬元增加了127977.19萬元,增長4.35倍。科研事業費8664.77萬元,比1997年的5249.36萬元增加了3415.41萬元,增長65.06%。離退休人員費用6239.28萬元。財政撥款29777.97萬元,比1997年的10424.30萬元增加了19353.67萬元,增長1.86倍。縱向科研投入12647.34萬元,比1997年的1190.45萬元增加了11456.89萬元,增長9.62%。產品銷售收入57824.58萬元,比1997年的6740.06萬元增加了51*4.52萬元,增長7.58倍。其他收入11329.47萬元,比1997年的4104.33萬元增加了7225.*萬元,增長1.76倍。(見“表三.自治區級農業科研機構科研經費來源構成統計”)
十年來,自治區級農業科研機構通過各級成果鑒定,并經自治區成果登記的農業科研項目成果共279項,其中獲自治區以上科技進步獎129項,占46.24%。獲獎成果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自治區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2項。(見“表四.自治區級農業科研單位1997-20*年科研成果(登記)及獲獎項目情況”)
3、科研成果的應用推廣
上述一批批優秀的農業科研成果,必須根據農業生產發展需要,認真推廣應用于生產,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也是農業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在各級領導和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農業推廣部門的積極配合下,不斷地對農業科研成果進行消化吸收,進行技術的組裝配套,開展試驗示范,然后在農業生產中大面積、大范圍的應用推廣,使農業生產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有111項成果得到了轉化推廣,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其中個別項目能產生直接效益,年新增產值2.4億多元,對促進農業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化經營,確保農業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已經發揮和正在發揮著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二、區直農業科研機構科研體制改革現狀
(一)科研機構的定位
1、公益類科研機構
在科研體制改革進程中,有24所區直農業科研單位被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公益類科研機構,按照事業單位實行管理。這些單位分別是:*農業科學院及其下設的10個獨立科研機構、自治區農業廳下屬的3個科研機構、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下屬的4個科研機構、自治區林業局下屬的1個科研機構、*科學院下設的1個科研機構、自治區農墾局下屬的2個科研機構、自治區水利廳下屬的1個科研機構、自治區氣象局下屬的1個科研機構和自治區衛生廳下屬的1個科研機構。
2、科技型企業科研機構
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自治區科技廳等12個部門關于自治區直屬27個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改革轉制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桂政辦發〔*〕36號)文件精神,有5所區直農業科研單位由技術開發類轉制為科技型企業。按照企業單位進行管理。這5所區直農業科研單位分別是:*農業機械研究院、*水力機械研究所、*糧油科學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和*科學院生物研究所。(見“表五.自治區級轉制農業科研院所基本情況統計”)
(二)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科研體制改革的各項方針政策
多年來,區直農業科研機構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有關規定,特別是在“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戰略方針的指引下,密切聯系實際,認真抓好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貫穿于科研工作的全過程,主要是嚴格科研立項的評估和可行性論證,嚴格科研項目計劃和執行中的規范化管理,嚴格科研項目的結題驗收和成果管理,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從而使科研機構朝著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方向不斷深入發展,為“三農”工作作出積極的貢獻。
2、科研事業受到嚴重影響
*海洋研究所是*唯一的一家海洋綜合研究機構,建所20余年來,形成了專業學科基本齊全的科研體系,通過多年立項調查,基本模清了*海洋資源家底,為政府開發和保護海洋提供了科學依據。還承擔了1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全國省級研究所中名列前茅,為*經濟社會作出了有益的貢獻??v觀國內省級以上的海洋或水產研究機構,無一不是在政府的資助下開展研究工作,國內省級以上海洋或水產研究院所轉企僅*海洋所一家,轉制后,生存壓力大,研究領域逐步壓縮,要出成果十分艱難,海洋科研事業遭受嚴重影響。改制后的*生物研究所和*農機研究院也感到人才、資金不足。迫于生存的壓力,要安排大部分科研人員從事開發創收,科研項目數量和規模銳減,要出科研成果難度很大。
3、資金嚴重短缺
由于改制后農業科研機構事業費已經停撥,單位收入來源不暢,生存壓力大,轉企后,歸自治區國資委管理,沒有獨立的土地和房產,住房無法解決。*生物研究所反映,該所80%以上的職工是中高級知識分子,現在70%左右的職工還居住在上世紀80年代初修建的大板房中,高級職稱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專家的住房不超過70平方米,中級職稱不超過50平方米。他們直言:不能安居,何以樂業?
(二)區直農業科研機構隸屬管理體制尚未理順
當前區直農業科研機構隸屬管理體制大體上分為兩類:
1、人、財、物統一管理
主要是*農業科學院下設的農業科研單位(玉米研究所和甘蔗研究所除外),其組織人事和事業經費歸院部統一管理,呈現有機結合,有利于整合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集中資源優勢,投入科研工作。
2、人、財、物交叉管理
主要是有關廳、局下屬的農業科研單位,其組織人事歸本廳、局管理,事業經費則劃歸自治區科技廳管理,組織人事與財務分開管理,不利于人、財、物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者比較,各有利弊,有待在深化科研機構改革中,通過機構整合和人、財、物等科研資源的整合來進一步理順。
(三)科研人才隊伍力量比較薄弱
大多數的公益類農業科研機構都存在科研人才隊伍力量不足,素質偏低,與國外、區外相比,差距太大,不能很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問題。*水牛研究所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相對較好,但面對如何開發我區、我國水牛資源優勢的科研難題,仍然需要有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研究與開發人才,而目前該所只有區區幾十人的科研隊伍,顯然是難以完成此重任;*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數量、結構、配置等也與我區優勢突出的林業資源不相適應,能領軍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人才太少;*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反映,該所科研人才斷層現象嚴重,后備人才不足,由于單位工作、生活條件較差,吸引不了高層次的科研人才,目前高職稱、高學歷、30歲以下的科技人員已寥寥無幾;*水產研究所擔負全區海、淡水漁業科研的繁重任務,而在職人員編制卻由上世紀90年代前的168人減至現在的150人,能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人員少,學科帶頭人更少。
(四)科研手段落后,科研經費嚴重不足
1、科研手段落后
近年來,區直各農業科研機構基礎設施和科研手段不斷改進,但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從總體上看,進展比較慢,直接影響了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植物研究所、*林業科學研究院、*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蠶業技術推廣總站和*畜牧研究所等單位都反映基礎設施陳舊簡陋,儀器設備老化,設置不配套,利用效率低等,部分科研和辦公條件多年沒有改善。
2、科研經費嚴重不足
農業科研投入沒有形成穩定增長機制,總量投入嚴重不足。自治區本級科技三項經費增長幅度大大地低于全國平均數(*12.31%,全國平均28.8%,貴州31.98%,湖南35.72%,云南43.28%),總量也最少,20*年云南省本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費為5億元、貴州省2億元、湖南省2.5億元,*為1.7億元。2006年,我區農業科研投資強度(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僅為0.3%,低于全國和全區所有行業科研投資強度的平均數(1.49%和0.38%)。在農業科研投入中,政府的投資強度為0.17%,低于政府對全社會科研的總投資強度0.21%。*農業科技的投入主要用于人頭經費,農業科研經費少、比重低,農業科技投入“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觀。科研投入對比分析(見“表八.農業科研投入對比分析”)。
(五)科研機構職工工資福利待遇偏低,激勵機制不夠完善
區直農業科研單位普遍反映,目前職工工資福利待遇太低。*林業科學研究院目前職工人均年工資收入只有33655.21元/人,其中財政工資27967.63元/人·年,科技開發創收提成5687.58元/人·年;*蠶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正處級)月工資只有2450元;新來農業研究所工作的博士月工資只有1472元,碩士月工資只有1100元。如此等等,與同等學位、同等資歷的工、財科單位人員相比,差別很大,與機關公務員相比,差別更大。雖然制定有一些激勵政策,但由于不完善,所以作用不明顯,特別是績效獎勵工資很難得到落實,反映比較強烈。對于政府部門至今還沒有出臺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激勵措施的作為,大家感到很失望。
(六)科研成果管理不夠完善
科研成果是科技人員辛勤勞動的結晶,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科研成果已經成為科技人員晉級評優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個別投機分子搞以權謀私的工具,在鑒定成果、評審成果獎、評審技術職稱和優秀專家時,采取不正當的手段,通過張冠李戴、不勞而獲,濫竽充數虛報成果等,影響極壞。因此,嚴格規范各項科研成果管理,把好質量關是十分重要。
四、深化區直農業科研機構科研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一)確定農業科研機構是公益類科研機構,明確其今后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的方向
解決好“三農”問題,關系社會大局。農業科研機構肩負著為“三農”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和為“三農”服務的重任,其研究成果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但更多的是公益性的社會效益。建議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給予批準,按照事業單位進行管理,在政策和資金等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今后區直農業科研機構體制改革的著力點應該是建立、健全完善科研機構內部的管理機制,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理順管理體制,整合科研資源
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重點在于理順管理體制,轉變運行機制,促進資源集成,提高科研效能。因而,要把理順科研管理體制放到黨和政府的議事日程。
1、要對區直農業科研院所的機構進行調整,整合科研資源,優化隊伍結構。
要逐步改變農業科研機構多頭管理的格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科研的創新能力和整體水平??蒲袡C構的調整擬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是建設*農口三支科研“航母”聯合艦隊,建立3個農林科學院。一是對農業系統的科研機構進行調整,將農業、農墾、糧食等部門所屬的農業科研院所合并,歸屬*農科院管理,形成人、財、物統一管理的機制,成為統籌全區農業科研力量的農業科研體系;二是對*林業科學院進行充實提高,升格管理,加強學科建設,成為能擔負生態林、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經營和林產、林化等研究重任的、具有我國南方特色的綜合性的林業科學研究院;三是建立畜牧水產科學院,把現有的水產畜牧獸醫系統所屬的研究所、品種改良站統一歸到*畜牧水產科學院,升格管理,增強*特色畜牧水產業科學研究實力。
第二步進行科研機構的大整合。待條件成熟時,適時進行“三院”合并,把歸屬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農業科研院所(包括種植、養殖、農機、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等)劃歸*農科院管理,完成機構調整和優化組合,打造*農業科研的“航母”艦隊。
2、要實行科研機構的縱向管理和協調,形成區、市、縣三級三個層次的農業科學研究開發體系。根據區域特點和我區特色產業發展的需要,合理布局區域性科研分院,按桂西南、桂東南、桂中、桂西北、桂東北等各個不同自然區域特點,以原有的農、林、畜牧水產研究所為基礎,分別建立分院,由*農業科學院、林業科學院、畜牧水產科學院分別對口統一管理,直接調配人力資源。鼓勵和支持以現有縣級農、林科研所為基礎,與當地農業技術推廣站合并,組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服務網絡,加強與隸屬區域的研究分院的技術合作。
3、在進行大規??蒲袡C構調整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分工:自治區一級農業科研機構以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為主,高校農業科研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市級農業科研機構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試驗示范為主,縣級農業科研機構以成果應用示范、推廣為主。市縣級科研機構,要根據當地資源特點,因地制宜地設置,不搞一刀切。鼓勵與當地農業技術推廣站合并,沒有條件保留科研機構的,應轉為試驗場站或良種場、繁殖場。
(三)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
1、用好現有人才
區直農業科研單位科技人才相對密集,擁有一支不可忽視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好各項知識分子政策,從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關心他們,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好地發揮好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投入經濟建設主戰場,不斷作出新貢獻。與此同時,也讓他們在不斷的工作實踐中,得到鍛煉成長。政府部門要盡快出臺政策,解決目前科研人員工資待遇太低的問題,以穩定隊伍,留住人才。
2、培養在職人才
除了讓他們在實際工作實踐中鍛煉成長之外,還要根據工作需要和本人愿意,定時選拔優秀科技人員和業務骨干進行脫產或不脫產學習,繼續進行再教育,可以參加短期進修學習,也可以去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不斷更新知識,學成歸來后,委予重任,再創佳績。
3、引進高素質人才
可以從高等院校選擇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畢業生,重點是碩士生、博士生,也可以從區外、國外引進相關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引進以后,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條件,讓他們充分發揮好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三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功立業。與此同時,建議建立“引進人才基金”,創建引進人才的保障機制?!耙M人才基金”擬由自治區主管科技工作的副主席直接支配。
4、注重農業科研熟練技術工人的配備和培養
農業科研的研究基地、試驗場等,需要有一支技術熟練的技術工人隊伍。隨著歲月流轉,農業科研單位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招收技術工人都已經或很快退休了,技工出現斷層的情況相當嚴重。建議政府從定編、勞動政策等方面給予扶持;科研單位要把培養熟練技工納入人才隊伍建設計劃進行實施。
(四)加大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
調查情況表明,近十年來,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自己前后比,確實增加了不少,但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與鄰近省區同類比,與目前農業科研機構承擔的任務比,差距是很大的??蒲薪涃M投入太少,已經成為制約我區農業科研快速發展的“瓶頸”。為此建議政府加大農業科研經費投入,投入的水平,要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要改變目前財政只管人頭費,沒有或很少有科研經費的局面。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更新設備,改善條件提高創新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
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是加強內部機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嚴格科研機構的科學管理,明確干部和職工的責、權、利,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盡職盡責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意義重大。各項管理制度主要是:院、所長責任制、職工崗位責任制、干部競聘上崗制、職工雙向選擇聘任制、組織人事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
激勵機制主要是績效工資獎、優秀成果獎、優秀論文獎、優秀著作獎、年終考核優秀獎、先進工作者獎、先進集體獎等。
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應上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后實施。
- 上一篇:農業科研科學發展觀改革調研報告
- 下一篇:勞保廳學習科學發展活動講話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