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科學發展觀試點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05 02:37:00

導語:農業局科學發展觀試點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局科學發展觀試點調研報告

堅持科學發展觀建好園區促發展——**縣農業開發園區建設的調研報告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結合我縣農業綜合開發實際,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指導建設和發展農業開發園區工作,本人近期進行了調研。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園區建設初顯規模、高效農業正在顯示

我縣有“江蘇省徐州外向型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省級園區),“徐州久久農業科技示范園”、“棠張位河設施蔬菜示范園”、“棠張*畝高效設施蔬菜示范園”、“鄭集苗灣設施蔬菜示范園”、“漢王西沿蔬菜示范園”、“漢王鎮西沿村建設千畝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臺上草莓示范園”、“大彭鎮侯樓村大棚葡萄、櫻桃采摘園”、“劉集鎮棉布村8000多畝的時鮮果菜園”、“張集300畝雙孢菇示范園”、“維維產業園休閑農業區”等,起到了很好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二、存在問題

(一)、園區規模小、結構不合理。

如:20*年我縣蔬菜種植面積100萬畝,設施蔬菜基地面積30萬畝,占蔬菜種植面積的30%,而園區設施菜僅占10%左右,日光溫室僅占總設施面積的10%。造成我縣蔬菜抗風險能力顯著低,農民種蔬菜增收潛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產業化水平低,帶動能力不強。

1、產業化基礎不牢,基地規模小,生產水平低是制約園區發展的基礎問題。如:園區內田間基礎設施水平不完善,溝、渠、橋、涵、路不配套,灌排能力不強,每年都因風雨災害給設施農業生產帶來不小的損失。

2、龍頭企業競爭力較弱。**作為全省較大的蔬菜、食用菌生產基地,采后的商品化處理和加工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加工品出口市場單一,龍頭企業帶動沒有形成集團優勢。

3、市場體系不夠健全。盡管目前已經發展近50個蔬菜產地市場,但是規模小、檔次低、輻射帶動能力弱,現有蔬菜品牌的知名度較低。蔬菜營銷組織和經紀人缺乏有效的統一組織。

(三)、園區科技創新能力弱,活力不足。

通過調查我縣園區蔬菜小型簡易設施比重較*0年前下降約20%以上,設施結構趨于合理、設施內的溫、光、水、氣等環境得以進一步優化,形成了日光溫室、大棚、中小棚等不同設施類型的配套栽培體系。日光溫室越冬以及日光溫室、大中小棚春提前、秋延后、夏季遮陽網越夏栽培等四種主要茬口基本確立。栽培品種也由過去單一的葉菜類、茄果類、瓜類發展為現在的茄果類、瓜類、葉菜類、根菜類、甘藍類、食用菌類、水生菜類、多年生蔬菜類等十二大類*多個品種。但設施蔬菜專用品種的引進、試驗、篩選、推廣相對薄弱。而弱光、耐低溫、耐濕、耐病、耐熱良好的適于設施栽培的專用品種更新周期長;設施農業無公害栽培、綠色食品栽培、有機農產品栽培技術等推廣應用步伐緩慢;設施農業栽培關鍵技術的研發能力較弱,如一些制約設施蔬菜生產的技術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大棚、日光溫室栽培技術缺乏量化指標,科技含量不足。

(四)、服務體系不健全,工作不到位。

我縣盡管進行了鎮級農服體系的一系列改革,但因管理體制不順,條塊分割,有部分人員脫離了農技推廣崗位轉為它業。另據統計,現有的鎮級70名左右農技術人員中,蔬菜技術人員全縣僅有5人,與我縣迅速發展的園區建設極不相適應。

總之我縣農業綜合開發園區建設數量偏少、水平有限、檔次低、科技含量小,帶動能力還沒有明顯顯現出來。

三、建設農業開發園區、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為發展園區建設,我縣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園區。如:*5年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落戶鄭集鎮,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當年就有5家蔬菜加工企業進駐園區。帶動周邊農民種植蔬菜4000多畝。相繼建立起了以代樓、苗灣、肖樓、石樓、鄭集等村的高效設施蔬菜種植區,形成了“一園、二線、三片”的新格局。此外,該鎮以設施菜、創匯菜為原料的生產加工項目近兩年也開始提檔升級,繼港資企業高榕食品有限公司入駐后,又引進徐州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徐州瑞杰食品有限公司、徐州潤禾種苗中心等10家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訂單制,即:先與農戶簽訂“定品種、定時間、定面積、定規格、定品質、定收購”合同,并先期向農民提供種子、化肥、農藥、技術等,收獲后再付款。成品蔬菜遠銷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不僅解決了園區及周邊菜農的銷售問題,且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園區的建設提高了土地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現在園區已帶動周邊縣、鎮發展出口蔬菜基地5萬多畝。

在房村鎮高效農業示范項目基地,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發展黃冠梨項目,引進優質新品種王秋、秋明、若光3個,在核心示范區高接換種10畝;采用渠慎春教授的“Y”形整形修剪技術,使得樹冠形成快和早期豐產。同時給果園管理及機械化操作帶來方便;采用綠色無公害優質栽培技術,提高了果品的質量;推廣采用壓力管道噴藥、灌溉和液體施肥技術,解決了果園噴藥中用工量大,施肥利用率低的問題;房村鎮與市土肥站合作對項目區土壤營養成分進行測定。根據土壤營養狀況,進行科學配方施肥,提高了土地的投入、產出率,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該項目不僅壯大了園區經濟,實現了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F在,房村農業綜合開發園區已經形成了以采摘、認養、垂釣、觀光旅游于一體的新的發展模式。

四、積極整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統籌規劃建好農業綜合開發園區

(一)、項目整合、資金統用

我縣在園區建設過程中以主導產業、優勢區域和重點項目帶動為平臺,將每年縣級財政和爭取中央、省、市有關部門用于農業方面的投資進一步向高科技示范園區聚集,同時吸取社會資金對園區建設的投入。建立“一資帶三資”機制帶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參與園區建設;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以財政投入為導向,信貸資本為依托,集體、企業、農民收入為主體,社會資金和外資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強對高效農業產業開發的金融信貸服務,按照“政府扶持,企業運作,風險共擔”的原則建立高效農業產業化建設貸款擔保機制,拓寬投入渠道;農業三項更新工程和高效設施農業建設資金用于加強優良新品種引進與示范推廣、標準化配套種養技術集成和無公害農業投入品研制與產業化開發,提高農業新技術轉化率與到位率;農產品質量建設經費用于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高優勢產業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產品認定、認證和品牌建設;農業資源開發資金用于加強高效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優質化、規?;r業生產園區基地和農產品出口園區基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向園區傾斜,重點加強園區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攻關經費以培育科技主導型區域性支柱產業為重點,針對高效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關鍵技術需求,重點抓好產前、產中、產后關鍵技術研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加強高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園區的技術改造,提高高效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發展壯大企業規模,增強龍頭企業及園區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外向型農業資金重點扶持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園區基地建設。

(二)、選好地址定好點、規劃布局高標準

我縣積極加快板塊園區基地鏈接。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幾鎮一業,規模連片,跨區域發展”的思路,實施整村推進戰略,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有規模、有特色的原則,采取龍頭企業帶動、庭園大戶帶動、合作組織帶動等多種措施,突出主導產業,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把已建的特色板塊園區串起來、連成片,把小基地示范園拼接成大板塊示范園。同時采取“縣抓示范帶、鎮抓示范方、村抓示范大戶”的典型示范方法,狠抓了52個高效農業科技示范點建設:并重點培育了“棠張鎮位河村標準日光溫室蔬菜示范點”、“鄭集鎮苗灣村標準日光溫室蔬菜示范點”、“張集鎮李村棚室雙胞蘑菇栽培示范點”、“三堡鎮久久示范園和臺上村設施草莓示范點”、“精藝成養殖加工示范區”等等。重點建設標準節能日光溫室,突出推廣應用專用和特色品種、新技術和新設備。使我縣的園區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

五、強化管理機制、突破創新體制

(一)、實施農產品綠色品牌戰略

圍繞建設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以重點培植優質農產品品牌為契機,開展爭創農產品綠色品牌和無公害生產示范園區基地活動,加快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無公害化生產進程,推進農產品有標生產、有標流通、有標上市,進爾把我縣示范園區的生態優勢迅速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

(二)、實施發展開放型農業戰略

借助外力,吸引“三外”客商投資我縣農業開發,啟動內力,引導社會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領域;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

(三)、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園區帶動戰略

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辦法,重點扶優、扶強、扶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示范園區。依托區域主導產業做強一批,借助外商外資發展一批,鼓勵工商企業舉辦一批,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嫁接一批;完善有關政策法規,引導農民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搞好我縣的農業綜合示范園區建設,為農民提供看得見、學得到的現代農業樣板

(四)、發揮資源優勢、搞好規劃布局

1、在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扶持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園區的建設。積極擴大伊莊鎮優質玫瑰花栽植示范基地,擴大栽植優質玫瑰苗木,經濟林果及觀賞苗木面積。目前該項目已與當地呂梁山、圣人窩、倪園水庫等自然人文景點連成一體,成為徐州東部重要的旅游觀光區。

2、棠張、張集、鄭集、黃集等鄉鎮建設并重點發展高科技開發園區。如:張集、棠張、黃集鎮的李村、躍進、魏河、運城等行政村均有設施蔬菜種植習慣和技術,年產時鮮蔬菜數億公斤。經國家工商總局批準注冊的“維農”牌、“瑯溪”牌、“雪蓮”牌等各類瓜菜。

3、今后以發展:進一步擴大設施蔬菜并重點解決設施種植用水,發展節水灌溉,疏通溝、渠、路,完善溝渠配套體系。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提高農作物產品質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和農業綜合開發生產能力,積極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壯大合作園區經濟,促進農業高速、高質、可持續發展。

六、建議和意見

通過調查筆者認為,在農業開發園區建設上應堅持:

(一)將建設規劃納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與年度計劃中去,加強對開發園區建設的領導,建立健全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機制,完善實施機構的建設以及加強生態建設任務的干部目標責任和政績考核制度建設。

(二)政策支持甚有必要,國家和地方對農業生產及農業科研、農業投資在稅收、金融、技術引進、設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首先應兌現;縣級投資環境改善、環境保護、資源保護給予重點支持、優先發展;要支持建立農業綜合商業社等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優先在建立農業產品生產風險基金、農業保險制度、農業科研基金等方面探索;應該享有農業科技引進、先進農業設施引進、農業國際交流活動的開展和國內外高層次農業高新技術人才引進等方面政策的優惠。

(三)要依托大專院校以及科研單位,加強農業科研交流、農業開發與市場銷售、產品展示方面的聯系和合作;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聯系與合作,聘請這些單位專家組成專家顧問組,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各類新技術、新工藝。技術加強自身的科研隊伍、專業人才建設,在完善地區現有的農業研究單位基礎上,引進人才和科研設備,加強本地技術骨干隊伍的培養,逐步建立一支懂技術、懂管理的人才隊伍。

(四)必須建立一系列的經濟保障措施。一是爭取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對建設的資金支持,二是多渠道籌集資金,制定有利于生態環境發展的經濟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和民眾投資于建設。三要側重于投入生態農業的示范、適合實際、科技含量高的項目,確保投入的回報率。

(五)必須建立和完善服務于現代化農業的優質服務體系。應健全建設項目,引進配套服務;建立農藥、肥料、油料等供應服務和農業機械的供應維修服務;建立金融、保險的服務,建立市場、科技信息服務;建立氣象、地質等服務體系,努力把其建設為高標準的現代化農業開發園區。

(六)堅持政策導向與市場取向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政策扶持導向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正確處理好設施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

(七)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的原則。按照區域經濟生態特點,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分工和產業布局。切實加強設施農業重點項目建設,集中精力,加大投入,扶優扶強,加快發展。同時,要高度重視方向性、前瞻性技術與設備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搞好技術儲備,發展基礎。

(八)堅持平衡發展與因地制宜相結合的原則。既要注重投入傾斜,培育典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引領區域平衡發展,又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現差別化發展,形成區域特色。

(九)堅持設施與農藝、加工技術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健全設施與農藝、加工技術有機結合的工作機制,突破設施農業向縱深發展的瓶頸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