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社科學發展觀應對金融危機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4 03:28:00

導語:農村信用社科學發展觀應對金融危機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信用社科學發展觀應對金融危機調研報告

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導致美國大規模金融危機的爆發,進而形成為一場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實體經濟危機。細細的思量著這次危機的發展,試圖從分析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尋找啟示,探索農村信用社科學發展。金融危機給農村信用社風險防控提出了新挑戰,反思這一場國際金融危機,農村信用社作為中小企業機構,應牢固樹立起“在穩健中謀發展,在發展中求穩健”的發展戰略理念,實現可持續科學發展。

一、國際金融危機背景分析

在20*年下半年,自美國房地產市場上的次級按揭貸款的危機爆發后,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導致金融危機的開始。20*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導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并波及眾多國家,從而演變成全球性的國際金融危機,此次危機極為嚴重,被稱為“金融海嘯”。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工商企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這是繼上個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危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隨著金融危機成蔓延之勢,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實體經濟危機,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又提出了新的挑戰。農村信用社盡管參與程度甚微,但在此大背景影響下也難以“獨善其身”。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農村信用社的啟示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影響之大,思量著這次危機的教訓,找出其顯現出的問題,如以美國大型投資銀行為代表的許多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方面存在嚴重缺陷。這些金融機構沒有嚴格控制風險,為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缺少對風險的評估和有效的控制,又缺乏制衡機制,形成結構性失調,為危機的引發埋下了隱患。其次是過度地追求金融創新導致金融風險擴大化。過度的金融衍生產品加上缺少有效的機制監管,導致金融風險被嚴重擴大。還有金融監管體系存在重大的缺陷。美國的金融監管當局過于相信市場的作用,長期奉行自由放任的監管理念。監管制度的漏洞使金融體系的風險逐步積累,同時也導致在問題發生時無法迅速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等。金融危機給我們提了一個“風險”醒,我想對于風險的控制,仍然是農村信用社在追求穩健經營中求發展的重中之重。

三、農村信用社科學發展的思考

農村信用社以安全營運為目標,以規范管理為手段,著力提高風險分析、控制能力和水平,強化全員、全過程、全業務風險管理體系,有效防范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

(一)合理運用資金營運管理,降低流動性風險。

資產流動性風險增大。由于金融危機已對實體經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某些行業的生意鏈遭遇破壞,引發資金短缺,流轉受阻,導致企業破產,部分資產到期不能如期足額收回,進而無法滿足到期負債的償還和新的合理貸款及其他融資需要,從而給農村信用社帶來損失。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資產質量,努力降低資產流動性風險。要合理運用資金,要堅持審慎的經營原則,科學判斷經濟形勢。一季度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達4.58萬億元,這一數字超過歷年新增貸款量,并且幾近完成全年計劃新增貸款總量。信貸如此放量,為我國歷史上罕見,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但重點是能否用到“刀刃”上,對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發揮真正的作用。因為如果巨額信貸資金不能投入實體經濟,而是大量進入投機領域,不但無助于經濟復蘇,反而會造成資產泡沫,給經濟健康發展蒙上陰影。這對農村信用社的放貸方向提了個醒,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的貸款,牢固樹立“立足社區、服務三農、城鄉互動、富民強社”的經營宗旨,加大對支農、小企業、小信聯保、個體工商戶等的金融支持。要加大不良貸款的盤活力度,真正做到“前清后不亂”。

(二)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監管齊并進

金融創新是金融業發展永恒的主題。在國際金融危機下,農村信用社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以農村信用社的現狀,要生存、求發展,只有通過不斷地創新來增強生命力、提高競爭力,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中穩步經營,有所新突破,所以創新已成為農村信用社的必然選擇。但在求創新的同時,不能一味的追求短期的目標,把打包后的金融產品稱之為創新產品,或急于投放,而忽略風險,同時金融監管要一同并存的。因為此次危機的發生,與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風潮相關??梢妱撔掠袆撔碌暮锰?,但問題是對創新的風險認識嚴重不足,同樣也會導致高風險的產生。農村信用社要建立健全金融風險監管機構,增強金融風險管理的整體性、嚴密性和有效性。完善相關運作機制,加強內部控制并提升執行力建設。結合農村信用社發展戰略和不同的發展階段,根據業務特性、風險類型、經營機構風險管理能力,改進金融監管風險管理模式。所以金融監管應與金融創新齊頭并進。在未來應邊鼓勵金融創新,邊提高金融監管能力,缺一不可。在新的農村金融制度下,農村信用社應堅持穩健經營的方針,加快改革步伐,轉換經營機制,創新金融產品,提升服務水平,增強競爭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嚴把信貸管理,降低信用風險。

受國際金融海嘯的影響,部份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企業被迫關停,經營者出逃,導致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出現信用風險。在這嚴峻的形勢下,更要未雨綢繆,及時注意了解、跟蹤客戶的變化,做好風險的預警和防范。

一是貸前調查要把好風險準入關。信貸人員應多渠道、多層面、多方面的調查,了解借款人或創業者的道德品質、經營狀況和社會負債等情況,同時要重點關注與經營相關度較高的參考數據如納稅、銷售等指標,準確把握國家產業政策、市場發展潛力和產品競爭優勢、銷售前景、持續發展能力。要對企業所提供的財務報表進行細致地分析,了解其資金動態,客觀評價其經營狀況、銷售業績和風險情況。要深入了解擔保人的擔保資格、經濟實力和信用狀況,了解抵押物的真實市場價值和變現能力。此次次貸危機發生的條件,就是信貸環境的改變,特別是房價停止上漲或下降。在信貸環境改變下,特別是房價下降的情況下,放款機構把房子收回來再賣,就很難實現,房子難賣出去或是因房價賣的過低而導致虧損。所以對于清楚了解抵押物的真實市場價值和變現能力是必要的,同時也是防止變為不良貸款的準入關。二是貸時審查要把好風險控制關。風險部門要對調查人員提供的資料進行核實、評定,復測貸款風險度,客觀評價國家政策風險、市場風險和行業風險。貸款發放時,要嚴格按照信貸管理部門的批復進行操作,不得隨意改變擔保方式或降低貸款條件。發放貸款時,要重點審查是否由借款人本人持身份證辦理貸款業務,貸款資金流向是否符合貸款用途。當前要重點防范由于企業融資難而滋生的自然人幫企業頂名貸款、關聯企業連環擔保貸款、內外勾結虛假評估抵押物擔保貸款等。三是貸后檢查要把好風險管理關。要進一步拓寬對借款人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的收集渠道,定期了解借款人、擔保人的經營情況和資金投向,加強對抵押物的管理和檢查。要健全貸后檢查記錄,對大額貸款要定期作出調查報告,對檢查出的問題必須及時做出處理。

四)強化合規操作,提升防范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的水平。一要加大規章制度建設力度,落實各項制度,付諸于行動。第一,要加大制度的回查力度,對于稽核檢查中發現的存在的風險點,要及時制定或修改相關制度,進行整改,以強化風險防范長效機制的建設,以制度約束風險隱患;第二,要抓整改問責,要自查自改,自我檢查和自我整改,對存在的風險隱患、整改落實、責任人處理、后續審計等情況持續檢查,在檢查中一旦發現整改不力,或出現新風險、新問題,如整改不到位,對負有領導和管理責任的人員進行從嚴問責。二要加大風險排查深度。要圍繞“重點業務、中心環節、重點網點、關鍵崗位”,持續開展風險排查,強化賬戶對賬,提高對賬單回收率,展開票據業務檢查,重點關注關聯客戶間虛構交易、虛開增值稅發票、無真實貿易背景票據的行為、保證金不實或挪用保證金行為,同時要謹記對企業提供的稅務發票要在網上進行真實性查詢,并在發票原件上作記號等,全力防范票據詐騙。三要不斷完善控制授信風險集中的管理。規范授信工作,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貸風險及授信集中風險,制定相關管理辦法。切實加強對信用授信、貸前調查、貸中審查及貸后檢查制度執行力的管理。不斷完善行業分析、授信管理、信貸審批和監測檢查等體制。對大額授信戶實行實時逐筆監控。完善流動性風險的預警和應急機制。建立科學合理、長期、定期的風險排查制度,明確控制防范重點。

農村信用社在應對金融危機,根本方法就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統籌兼顧,把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放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中來謀劃,未雨綢繆,超前防范。建立風險管理戰略,不斷完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加強內部控制,切實提高金融風險防范能力。強化思想教育工作,塑造優良合規文化。探索良好的教育和管理體制,建立良好的合規文化,培育出全員樹立審慎經營的經營理念,從源頭上減少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鼓勵金融創新與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既要嚴格加強金融監管,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牢固筑起防范金融風險的防火墻,化“危”為“機”,推動農村信用社走可持續科學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