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特征論文

時間:2022-04-17 06:48: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的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的特征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形成的核心理論??茖W發展觀的形成具有歷史繼承性、現實發展性、時代創新性等特征。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形成特征,是不斷深化科學發展觀認識的基礎,是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前提。

關鍵詞:發展理論;科學發展觀;形成特征

科學發展觀,是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指導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核心理論,是指導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這一發展理論的形成具有歷史繼承性、現實發展性、時代創新性等特征。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形成特征,是不斷深化科學發展觀認識的基礎,是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前提。

一、歷史繼承性

我們黨三代領導集體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十分重視發展問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發展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社會發展思想和理論??茖W發展觀汲取了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豐富的發展資源,繼承了黨的發展思想。

(一):以統籌兼顧為主要特征的“趕超”發展觀

20世紀50年代中期,從與發達國家相比較的角度指出了發展的重要性,形成了“趕超”發展觀。指出:“我國是個大國,但不是富國,也不是強國。再有五六十年,我們應該趕過美國,這是一種責任?!痹凇摆s超”發展思想指導下,1958年5月,黨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發展路線。在強調“趕超”發展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發展中的統籌兼顧,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統籌發展思路。在著名的《論十大關系》中,他系統闡述了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關系。此外,還制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農輕重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等一系列統籌兼顧的發展方針。在統籌兼顧的“趕超”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建立起了比較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國民經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把一個滿目瘡痍的舊中國建設成了一個初步繁榮的新中國。

(二)鄧小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發展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形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發展觀。首先,鄧小平把“生產力”、“經濟建設”作為發展的核心內容,反復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迸c此同時,鄧小平把全面、協調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貫要求。他指出:“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但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币皥猿謨墒肿ァ墒侄家病?,要注意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在鄧小平發展思想指導下,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并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上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三):以創新為動力的可持續發展觀

20世紀后期,站在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高度,始終把發展與執政黨建設、發展與中化民族的偉大復興、發展與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緊密結合。一方面,他強調要加快發展,我們才能處于主動地位、立于不敗之地。另一方面,他又把發展目標從經濟社會領域擴展到人與自然領域,提出發展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此外,還繼承和發展了矛盾動力和鄧小平改革動力的思想,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力倡導全黨和全社會發揚創新精神,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推動國家的各項工作創造性地向前發展,把創新作為21世紀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核心動力,為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增添了新的動力源。

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2003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集中表述。這一發展觀,繼承了我黨的發展理論,吸收了、鄧小平、的統籌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等重要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科學的發展理論的代代相傳、一脈相承。

二、現實發展性

理論的發展扎根于實踐之中。進入新世紀,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多變,改革的深層次矛盾日益明顯??茖W發展觀適應變化的實際,依據發展的新階段特征,在新的社會條件下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發展理論。

(一)深化了發展本質

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放在首位??茖W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具有三層涵義:第一,強調發展的全部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而不是“物”,明確了發展與“人”的關系;第二,強調“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明確了“人”是指最廣大人民,而不是少數人;第三,強調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如果說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鄧小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核心內容,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其發展觀都包含有“以人為本”的思想成分,科學發展觀則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本質,用新的語言進一步概括和深化了我們黨對發展本質的認識,確認了人是發展的最高目的。

(二)強化了發展要義

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指出發展對于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正確道路,強化了發展的重要意義。(三)系統化了發展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包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它強調的是處理好“中心”與“全面”的關系,解決社會結構的整體性發展進步的問題。所謂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它強調的是處理好“平衡”與“不平衡”的關系,解決發展的均衡和協調的問題。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它強調的是處理好“當前”與“未來”的關系,解決長期的不間斷的發展問題??茖W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針對新世紀我國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而提出的解決辦法途徑,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黨在新世紀對發展內涵的深化和對發展要求的系統化。

(四)具體化了發展方法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人和自然的發展。具體來說,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從根本上扭轉我國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實現各地區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就是要不斷促進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使世界上的各種生產要素在中國土地上實現最佳的結合,完善對外開放的制度保障,在擴大開放中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統籌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就是要糾正和克服以犧牲環境、過度消耗資源為代價而求得發展的片面傾向,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營造優美、潔凈、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時代創新性

科學發展觀立足于時代,科學判斷國際局勢、準確把握歷史方位,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帶來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提出了治國理政、內政外交等方面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創新了黨的發展理論。

(一)創新了執政理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黨的根本執政理念,這一執政理念的提出,是黨的執政理念的重大創新。這一執政理念上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三個辯證統一”上。第一,在認識上,發展主體與客體的辯證統一。主體是指現實的人,客體是指自然和社會環境??茖W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的全面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第二,在實踐上,總結歷史經驗與解決現實問題的辯證統一。科學發展觀汲取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和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實踐經驗,同時,它又著力解決我國當前和今后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第三,在過程上,跨越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辯證統一。我國要在今后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集中力量,以較短的時間和較小的代價實現跨越式發展,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又要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把跨越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辯證統一起來。

(二)創新了發展關系

時代,主要的發展關系是正確處理兩類矛盾和社會主義建設上的“十大關系”;鄧小平時代,主要的發展關系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時代,主要的發展關系是正確處理改革開放中的“十二大”關系;新世紀新階段,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的發展關系,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全面的政績觀、正確的人才觀、唯物的群眾觀之間的重大關系。發展觀、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豐富,是我們黨對“三大規律”認識的深化。

(三)創新了發展體系

科學發展觀是一個以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相結合的發展體系。科學發展觀是以發展為主題的理論創新體系。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為主題,形成了包括指導發展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發展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發展內容(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發展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手段(統籌兼顧)、發展方式(加快自主創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更大決心深化改革開放等)、發展的根本保證(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發展的基本條件(和諧中國、和諧周邊、和諧世界)等層次有機統一的理論體系,進一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基本問題。

科學發展觀是以發展觀為主線的實踐創新體系。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以科學發展觀為主線,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建設、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樹立、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構建起科學發展觀的實踐體系。在科學發展觀的體系中,科學發展觀是貫穿其中的主線,其他方面是這個理論體系中的子系統,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9.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3.

3、侯遠長.科學發展觀同、鄧小平、發展思想一脈相承[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